中华鳞盖蕨

更新时间:2023-03-21 02:33

中华鳞盖蕨(学名:Microlepia sinostrigosa Ching)是姬蕨科、鳞盖蕨属陆生中型植物。植株高可达8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叶远生;柄褐棕色,叶片长圆形,二回羽状;羽片互生,斜展,有柄,线状披针形,中部羽片最宽,一回羽状;小羽片有极短柄,开展,近菱形,有齿牙,基部不对称,羽状深裂,裂片基部上侧一片最大,叶脉下面隆起,在裂片为弱状,叶坚草质,孢子囊群小形,囊群盖棕色,肾圆形,棕色,无毛。

形态特征

陆生中型植物。植株高8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4毫米,密被红棕色长针状毛。叶远生;柄长35厘米,基部粗4毫米,褐棕色,下部多少被刚毛;叶片长圆形,长42厘米,宽22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稍缩短,二回羽状;羽片25对以上,互生,相距4-5厘米,斜展,有柄(柄长2毫米),线状披针形,长12-15厘米,宽2.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不对称,上侧截形而略呈耳状,下侧楔形,中部羽片最宽,向上渐变狭,基部下侧2-3对羽片稍缩短,一回羽状;小羽片20-22对,接近,有极短柄,开展,近菱形,长1.8-2.2厘米,宽6-8毫米,先端急尖,有齿牙,基部不对称,下侧狭楔形,上侧截形,而与羽轴并行,羽状深裂,有2-3个长圆形裂片,裂片基部上侧一片最大,各裂片边缘有粗钝齿牙。叶脉下面隆起,上面不明显,在裂片为弱状,3-4对,在上部为二又分枝。叶坚草质,干后棕绿色;叶轴及羽轴下面密被揭色短毛,上面光滑,叶两面光滑无毛,惟小羽轴两面略被长毛。

孢子囊群小形,每裂片上3枚,顶生于分又相脉向顶的一条上;囊群盖棕色,肾圆形,以阔基部着生,棕色,无毛。

近种区别

中华鳞盖蕨与粗毛鳞盖蕨(Microlepia strigosa (Thunb.) Presl)近似,但中华鳞盖蕨叶下面几光滑,囊群盖为肾圆形,以阔基部着生。与正鳞盖蕨(Microlepia critica Ching)亦相近,但羽轴光滑,囊群盖不为杯形,叶下面几光滑。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湖北、四川及云南,而以川西为最多。生长在海拔800-1400米的山坡林下或溪边。

生长习性

繁殖方法

材料:采于山坡林下的中华鳞盖蕨。3月采挖粗壮的根状茎;8月在孢子即将成熟时整叶剪取,放入密封袋,自然晾干获取孢子。

方法:

外植体繁殖:中华鳞盖蕨根状茎栽植约10天嫩芽展开,4天后出土,约30天芽基本伸出,40天叶片基本展开。采用蘑菇渣1/3+珍珠岩1/3+菜园土1/3培养,出芽率达到70%,培养10个月后仍生长良好,并长出孢子囊群,但未能实现配子体受精。

主要价值

中华鳞盖蕨叶形优美、孢子囊群奇特,是具有开发价值的蕨类观赏植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