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8 19:14
中华龙鸟是一种发现于中国的美颌龙类。和大多数美颌龙类一样,中华龙鸟的体型十分娇小。依据正型标本估计,它的体长约为1米左右。中华龙鸟在发现之初由于身披丝状羽毛,一度被认为与鸟类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被认为是解决鸟类起源的关键物种。不过以现在的相关研究来看,中华龙鸟所属的美颌龙类是手盗龙形类中最为原始的一支,与鸟类的亲缘关系较远。即便如此,中华龙鸟的发现也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它是第一件被报道的长羽毛的恐龙化石,它使古生物学家逐渐意识到非鸟类兽脚类恐龙也可以拥有鸟类的特征。
中华龙鸟的属名含义为“来自中国的蜥蜴翅膀”。种名原始的主要是因为一开始认为中华龙鸟是介于非鸟类兽脚类恐龙的过度状态,被当作了第一只鸟。现在的研究结果已经确定中华龙鸟不属于鸟类,而是属于美颌龙类,是手盗龙形类中最为原始的一支。
目前已确认有三件标本属于中华龙鸟。
正型标本:NGMC 2123,NIGP 127586(正副模)是一件几乎完整的骨骼,保存了大部分骨块,为一件幼体。
中华龙鸟具有以下的鉴定特征组合:一种小型的兽脚类恐龙,最大体长不会超过1.2米。具有双平型的颈椎,小船形的远端脉弧,耻骨远端具有呈小船形的膨大,腓骨近端的宽度约为胫骨的75%,距骨升突内外向窄,背腹向高。前肢较后肢明显短小但很强壮,第一手指的长度大于肱骨和尺骨的长度第一掌骨的近端内侧具有一发达的脊。中华龙鸟和美颌龙的区别在于它的前肢较后肢要更短小。中华龙鸟的肱骨和尺骨的总长度与股骨和胫骨的总长度之比是0.3,而这一比例在美颌龙中是0.43。
归入标本:NIGP 127587是一件几乎完整的标本,仅缺少尾部的末端。
归入标本:NGMC 2124是一件几乎完整的标本,最开始由季强等人描述。这件标本的胃里保存了一些胃容物,如小哺乳动物的下颌。
归入标本:IVPP V 14202未经正式骨骼学描述的标本。这件标本的羽毛印痕中发现了黑素体。
目前基于大矩阵的系统发育分析都支持中华龙鸟属于虚骨龙类,手盗龙形类的美颌龙类,如菲利.森特2012年的基于简约法的分析,迈克尔.李等人2014年的贝叶斯末端定年分析和布鲁萨特等人2014年的基于简约法的分析。但是美颌龙类内部分系统发育框架解析度较差,基于不同矩阵的计算结果可能会不一样。该词条将给出菲利.森特等人2012年的美颌龙类系统发育框架作为参考。
所有中华龙鸟的标本的外表面都覆盖有一层表皮衍生物。大多数文献会把它解释为纤维状的原始羽毛。在NIGP 127586上,羽毛印痕在头的后半部分,颈部,背部,腰带和尾巴的背腹侧都有分布。还有一些羽毛印痕则分布在右侧肱骨的后面和右侧尺骨的前面。在NIGP 127587中纤维状的羽毛结构可以在标本的颈部和背椎的背侧,以及尾巴的背负两侧看到。一小撮羽毛印痕保存在左侧肋骨附近。羽毛印痕距离骨骼化石的距离大约与存活时的肌肉组织和表皮总厚度相当。这种纤维状的羽毛质地较为柔软。单个的纤维状羽毛比较细窄,粗的直径约为0.2毫米,细的直径约为0.1毫米。一些分布在肩膀位置的羽毛更粗一些,直径可以达到0.3毫米。
身体不同位置的羽毛长度也不一样。NIGP 127586中头部最靠近吻端的羽毛长度约为5.5毫米,在头骨后侧部的羽毛长度约为9.1毫米,而位于头骨副枕突后方的羽毛只有2毫米长。在第四颈椎位置的羽毛长度较大,达到了13.4毫米。第八颈椎的羽毛长度略有下降,约为12.7毫米。肩胛骨远端的羽毛长度为21毫米。背椎和肠骨背侧的羽毛长度为16毫米。第7节尾椎背侧附近的羽毛长度是23毫米。第52节尾椎背侧的羽毛长度是10毫米。尾巴腹面接近腰带位置的羽毛长度较短。第25节尾椎腹面的羽毛长度为15毫米。第47节尾椎腹面的羽毛长度约为4.2毫米。另一件标本NIGP 127587的羽毛分布情况与NIGP 127586的类似。
早期对于中华龙鸟的体色研究主要是基于简单的形态观察。最开始注意到的是中华龙鸟的尾巴上有明暗相间的条带。2002年北美古脊椎动物年会上的一项报告认为这些明暗相间的条带代表了中华龙鸟生活状态下的颜色。这一结论后来得到了更现代化的研究方法的证实。2010年的一项研究在一件未正式描述的中华龙鸟标本(IVPP V 14202)的羽毛印痕中发现了黑素体。研究人员借此推测中华龙鸟尾巴上颜色较深的位置附着的羽毛为栗褐色。2017年的一项研究重建了中华龙鸟全身的颜色分布,并重建了中华龙鸟的三维模型。研究人员模拟了不同栖息地的光照条件,来研究在哪种栖息地环境下中华龙鸟的体色能够达到最好的反荫蔽效果。结果发现,中华龙鸟的体色在开放的环境下能够取得最好的保护色效果。这一研究也显示了严谨的体色复原有利于人们认识灭绝物种的栖息环境。
NIGP 127587的胃部保存了一件小蜥蜴的残骸。这只蜥蜴的残骸被鉴定为大凌河蜥。大凌河蜥是一类奔跑能力很强的小型蜥蜴。这一化石证据显示中华龙鸟会以快速奔跑的小型生物为食。NGMC 2124的胃部保存了三件哺乳动物的下颌,其中两件下颌被鉴定为属于张和兽,另外一件属于中国俊兽。这些化石表明中华龙鸟也会捕食小型的哺乳动物[3]。
NIGP 127587也保存了类似于蛋的结构。其中有两枚蛋保存在耻骨远端的上侧。蛋大约36毫米长,26毫米宽。两颗发育良好的蛋同时保存在腰带的位置意味着中华龙鸟与其它非鸟类兽脚类恐龙一样可能也是双侧输卵管同时下蛋,一边一个。
如果现在去朝阳市龙城区的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依然会看到一条标语“第一只鸟起飞的地方”。这里的“第一只鸟”指的就是中华龙鸟。依据现有的科研进展来看,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目前基于大矩阵的系统发育分析都支持中华龙鸟属于美颌龙类,这一类群处于手盗龙形类的最基部,也就是说中华龙鸟是一种较原始的虚骨龙类,其与鸟类的亲缘关系远不如伶盗龙,临河盗龙等驰龙类与鸟类的亲缘关系近。因此从系统发育位置上考虑,中华龙鸟对于讨论非鸟类兽脚类恐龙向鸟类的演化其实没有原来认为的那么重要。即便如此,中华龙鸟的发现也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它使古生物学家逐渐意识到非鸟类兽脚类恐龙也可以拥有鸟类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