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

更新时间:2024-08-27 15:25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是始建于1952年,是中南大学二级学院。其前身“有色金属冶金系”设立于1952年,由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五所院校的冶金类系、科合并进入中南矿冶学院后组建而成,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6年。

历史沿革

冶金与环境学院是中南大学中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交相辉映且久负盛名的重要二级学院。其前身“有色金属冶金系”设立于1952年,由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五所院校的冶金类系、科合并进入中南矿冶学院后组建而成,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6年,其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成果驰誉神州,在国际上亦有重要影响。

学科建设

学院在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建设和国家“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撑下,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院学科及创新平台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巩固了在同类学科中的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了同类学科国际先进水平。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院冶金工程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一位。学院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有色金属冶金)、2个省级重点学科(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1个校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学院设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工程硕士授权点(冶金工程),共建1个工程博士授权点(先进制造);设有冶金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建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难冶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共建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有9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水污染控制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先进电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稀有金属冶金与材料制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有色行业冶金分离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有色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色行业清洁冶金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学院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具有研究领域宽(全面覆盖重、轻、稀、贵等各类金属的提取与加工)、综合势力强的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院研究领域迅速扩展,从传统的提取冶金扩展到围绕有色金属的资源、能源、环境、新材料等广阔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200余项、省部级项目16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100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成果奖25项,其中国家科学大会奖4项,国家科技“三大奖”21项(其中一等奖4项)、省部级奖12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27项;2000年以来发表被SCI检索论文593篇、EI检索论文1072篇,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5人,其中专任教师103人,含教授等正高职称人员50人(一级教授1人,二级教授9人,三级教授11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人员33人。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含兼职教授3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杰青”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10人、“升华系列人才”5人,专任教师中87%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多数教师是国内外相关一级学会的会员或理事,其中9名教师在相关一级学会下属的学术(专业)委员会中担任主任或副主任委员;12名教师任国内外知名刊物(如Hydrometallurgy等)编委;1人任美国TMS学会火法冶金学术委员会副主席;1人任国际热分析量热学联合会理事和中国国家代表;1人任东亚资源再生技术国际会议中方主席;1人任国家“863”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2人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并任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机构设置

根据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学院设有7个研究所(重(贵)金属冶金及材料研究所、轻金属及工业电化学研究所、碱法冶金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学与材料化学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钢铁冶金研究所)和6个管理服务办公室(学院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科技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教学管理办公室)。其中学院办公室和党委办公室合署办公。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