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5 21:22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60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研究期刊。
1960年,《中央民族学院分院学报》创刊。
1981年,《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半年刊形式出版发行。
1982年,改半年刊为季刊。
1988年,改季刊为双月刊。
1997年,由双月刊改回季刊。
2001年,《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并以双月刊形式发行。
2002年,中南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随之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12月,该刊成为原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设有“民族学人类学论坛”、“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化学研究”、“文学研究”、“教育学研究”等栏目。其中,“民族学人类学论坛”是该刊的特色重点栏目,本着“大民族学”的学科理念,论坛下设“学科研究综述”、“民族社会学”、“人类学”、“民族文化”、“民族史”、“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法学”、“民族教育”、“民族文学”等子栏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2007年举办的首届全国民族地区优秀学报(期刊)的评选中,“民族学人类学论坛”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期刊)名栏”。
主要栏目:民族学、民族文化、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俗学
据2018年7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官网内容显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有在岗人员9人,其中编辑6人,编务2人,排版服务1人,其中6名编辑全部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正高3人(含三级教授2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严把政治关的前提下,坚持学术标准为采稿用稿的唯一标准,作者70%左右是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学者,保证了所刊文章有较高的学术质量。
2014年10月16日,由中南民族大学主办,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中国武陵山减贫与发展研究院承办的民族地区持续减贫与同步小康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三楼第三会议室召开。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连续被有关权威机构认定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
据2018年7月14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出版文献共8077篇。
据2018年7月1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载文量为4150篇。
据2018年7月14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总被下载2214116次,总被引44366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0.809,(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0.467。
据2018年7月1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被引量为9399次,下载量为207926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2015年影响因子为0.7,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第1912名,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79种)中排第51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2007年举办的首届全国民族地区优秀学报(期刊)的评选中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期刊)名刊”。
2008年,再次蝉联“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荣誉称号,再次荣获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
2010年,获得“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称号,也是全国民族院校唯一获得三十佳的期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形象标识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上边是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书法体,下边是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英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办刊理念是:繁荣学术,服务现实,创新理论,培育人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编辑思想是:立足特色,突显热点,聚焦前沿,鼓励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