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崛起

更新时间:2023-11-03 09:14

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赶上或超越全国平均水平的过程,即所谓的中原崛起。与过去中部塌陷、中原衰落等相对应,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中部崛起重大战略决策后河南人民最为期盼的大事,事关河南省1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简介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地区发展上经历了沿海大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到中部崛起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部地区崛起被提到国家层面的本身,使全国区域发展形成四大板块的基本格局明朗。作为全国,也是中部地区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中原崛起早就开始高度重视。伴随国家把中部崛起纳入全国地区发展的整体思路,并逐步进入运作状态的历史进程,如何进一步弄清中原崛起的基本问题,在中部崛起中把我们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加扎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原崛起”计划是河南省在2003年提出的经济发展计划。胡锦涛主席在视察河南时,对河南省委提出了“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走在前列”的目标,因此河南省委于2003年7月召开的七届五次全会作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河南的发展要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把“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总目标,反映了河南人民“科学发展”认识上的新突破。“环境优美”、“人民富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则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先进”、“发达”、“繁荣”等定位,与中央“又快又好的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显然,这个总目标,没有一般性地规定一些结构调整、效益提高、体制完善、经济开放等定性指标,也没有具体地罗列一些人均生产总值、三产结构、人均收入等定量指标,而是着眼于科学发展,从发展理念的层面,用更宽广的视野,全景式地展现未来的发展远景,从而更科学、更概括、更全面、更准确、更明晰地描述中原崛起所达到的目标,使“中央精神”在中原大地得到切实的体现。这个计划被叫做“中原崛起”计划。

基本背景

1 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的三次重大调整

李京文院士分析,建国以来到2003年之前,中国区域发展的主导政策进行了三次重大调整。

第一次,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国家加大对内陆地区的投入力度,着意缩小内地与沿海的经济差距,促进内地发展,成效显著。

第二次,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国家主要通过率先改革开放,实行向东部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加快了沿海地区的发展步伐。主要措施一是直接加大国有投资的力度,在沿海地区配置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二是设立经济特区,加快对外开放,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沿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加强。

第三次,20世纪末,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西北地区加快发展步伐。因为中央政府支持力度非常大,西北地区大开发已经初见成效。

2 “中部塌陷”的焦虑

自从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之后,素有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基地之称的中部地区“不东不西”、“东西夹击”的失落感弥漫,讨论声骤起,在安徽合肥、湖北武汉等地召开的有关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不少与会代表都明确提出了“谨防中部塌陷”的焦虑。2003年3月19日,《经济日报》的“从增长比较看区域经济走势”一文,第一个标题就是“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快于中部地区”。该文指出“全国已统计的30个省、区、市国内生产总值最新数据表明,我国以往东快西慢的经济增长的基本格局已被打破。目前,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部最快、西部居中、中部较慢的增长态势……”。这种权威媒体的声音,使人感到“中部塌陷”之危确实令人担忧。

3 “中部崛起”的曙光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报告还提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加快现代农业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

至此,中部人民孜孜以求的中部崛起的期望进入中央决策,中国区域发展政策进入第四次调整阶段。中原人民关注的“中原崛起”的百年梦想也历史性地迎来奋力实现的希望。

基本内涵

1 中共河南省委的诠释

2003年7月,中共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讨论通过了由王全书副书记主持制定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该《纲要》中指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确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努力使河南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实现中原崛起。”《纲要》还对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发展布局、战略举措等进行了详细分析,使中原崛起的内容丰富起来,并正式成为河南省委的重大决策。

2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的深化

2003年11月24日,新华社《瞭望》周刊第47期发表了《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访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文中,李克强书记对中原崛起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深化,明确表示中原崛起有三个标志:“首先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再经过近20年的努力,经济发展水平要达到全国当时的平均水平。其次,就是要在全省基本实现工业化。再次,河南的发展要走在中西部前列。”2003年12月24日,中共河南省委七届六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动员全省人民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决议》。在会上,李克强又一次阐述中原崛起的内涵问题。他说:“中原崛起的目标,核心是经济内容,也包括了人文指标和社会稳定的内容。实现中原崛起,加快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同时,必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必须改革发展稳定全面推进。”

3 科学理性的思考

从科学理性的角度,有关专家认为,中原崛起的基本内涵包括:

(1)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推进河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扎实有效地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

(2)持续较快地推进河南经济发展,到2020年,经济发展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河南经济在全国的战略位置明显提升,河南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

(3)在产业结构上,基本实现工业化,历史性地完成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在全省GDP构成中农业占10%以下,二、三产业比重占90%以上;

(4)在地区结构上,基本实现城镇化,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5)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和谐、宽松,经济开放性较好;

(6)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大局稳定。

基本思路

1 集中精力推进工业化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一个区域在发展初期,首先要完成以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其经济学目的是解决区域内广大人民的吃饭问题,标志是基本农产品要达到自给有余。从这个层面衡量,河南省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经完成了这个发展任务。而在此基础上,区域发展的任务,要迅速转入以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解决“无工不富”问题,大幅度提高各级财政的收入,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应该说,河南在城市工业的带动下,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已经获得了比较好的发展,工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全省人均GDP已经达到800美元左右,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河南的特殊性在于,人口基数太大,密度也太大,至今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仍高达70%多,工业化的任务依然繁重,而且工业化过程会特别长。因此,我们必须集中精力推进工业化。这是解决河南发展问题、致富问题、就业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的关键。全省各级干部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共识,统一思想,共同努力,完成这场攻坚战。

2 历史性地加速城镇化

2002年,河南城镇化率为25.8%,比全国平均39.1%低13.3个百分点。按照《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分析,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要达到50%以上。也就是说,要用近20年的时间,河南的城镇人口将在现有基础上再翻一番。这的确是一项历史性任务,对于河南的现代化进程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这个目标确实任务艰巨。

3 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有上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支撑,全省农业现代化就有了最基本的出路,不是过去立足于农村搞农业现代化,而是立足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面向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思路,是与全面实现工业化相辅相成的农业发展之路。

基本趋势

从2003年河南省把中原崛起纳入工作目标开始,河南省方方面面都投入这项伟大的事业之中。特别是2004年3月,全国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把中部崛起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之后,中原崛起更是赢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出现了非常好的发展势头。

据统计,2003年以来,河南省GDP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0.8%、13.7%、14.2%、14.4%、14.4%和12.1%,均高于全国GDP年增长速度。特别是河南省人均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71.8%、76.8%、80.5%、82.8%、84.6%和86.5%,初步显示出中原崛起的稳定趋势。

2008年,河南省GDP达到1.82万亿,是2003年2.61倍,连续五年稳居全国第五位。河南省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达到1009.1亿元和2283.9亿元,是2003年的2.98倍和3.19倍,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说明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基本对策

1 继续深化中原崛起的战略研究,细化规划,提高执行力

中原崛起事关河南近一亿人口的发展大计,对中部地区崛起也有重要影响。这个问题从提出到决策,经过了数年的努力。过去人们关注的是这个重大问题能否被中央高层决策者采纳,而2004年全国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对这个问题提到中央层面上决策之后,整个中部地区面临的问题转变为如何实现崛起?而恰恰是在如何崛起上,尚缺乏足够的战略性研究。因此,要在中央明确的中部崛起的思想基础上,在省委、省政府《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指导下,继续深化对于中原崛起的战略性问题研究,进一步弄清楚究竟制约中原崛起的各个层面的实质性障碍是什么?克服这些障碍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是什么?不同时期实现中原崛起的运作措施是什么?搞清楚这些战略性问题,才能够集中大家的智慧,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群策群力,多管齐下,全面推动实现中原崛起的实质性步骤。

2 保持有效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规模,促进经济发展

虽然经济学上非常明确,推动区域发展的三大动力是投资推动、出口带动、内需拉动,但是对于河南这样投资远远不足、工业化处于全面起步阶段的地区来说,我们认为投资推动在区域发展中作用更加重要。只有保持对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足够的投资规模,才能有效地不断改善发展条件,优化发展环境,有利于大型企业、高科技企业、外向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才能够全面地促进出口,拉动内需。所以,继续保持较大的投资和建设规模,是近期经济发展的要害因素,对于中原崛起特有意义。

3 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完善市场法规,改善发展环境

广东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一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不同的解释,“先行一步论”、“特殊政策论”、“外向经济论”、“非公有制经济论”等等,不一而足。但有专家指出,这些都没有切中要害。广东经济起飞的确得益于“先行一步”,除了政策上先行一步,更重要的是市场取向改革先行一步。广东崛起于率先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形成“市场化”的先发优势。市场化程度高,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在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完成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中,从全国各省市市场化指数排列序数看,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是广东。在中国市场化指数五大项一级指标中:要素市场发育程度、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和法律制度环境、政府与市场关系、产品市场发育程度看,广东都走在全国前列。广东的经验非常成熟,值得我们借鉴。所以,我们必须在要素市场发育、非国有经济发展、中介组织建设、法制制度环境、政府与市场关系、产品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扎实推进,完善市场经济机制,才有利于从深层次给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创造内在的动力。

4 扎实有效的实施科教兴豫战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

对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来说,科技和教育发展与全省实际需要严重不符是突出的矛盾。近些年,虽然我们竭尽全力积极推进科教兴豫战略,也的确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是,科教发展仍然是短腿,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绝不能够动摇信心,要瞄准这个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因为科教投资是一项长期投资,也具有长期效益,国内外无数事实都证明,经济和科教均落后的地区,只有通过科教的优先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在优势产业领域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才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高河南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5 打造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水平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到位和《行政许可法》实施,规范政府行为,把政府由过去什么事都要管的角色尽快过渡到只当裁判,不当运动员,当好公仆,为广大人民服务,尤其是为纳税人服务至关重要。要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措施,强化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彻底改变过去少数单位或部门的衙门作风,改掉过去部分人员人难找、脸难看、门难进、话难听、事难办的当官作老爷的恶习。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建设学习型组织,对公务员进行全面的基本科技素质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网络办公的基本技能,提高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

6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充分考虑全省的现实情况,注意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各个方面相协调。要采取得力措施,治理“三废”,保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为广大人民创造安居乐业的温馨家园,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全省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