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镇

更新时间:2023-01-05 17:26

中和镇,隶属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地处永仁县西部,东与猛虎乡维的乡毗邻,南连宜就镇和大姚县六苴镇,西与大姚县桂花镇接壤,北与永兴乡相连,行政区域面积425.98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中和镇户籍人口为10439人。

历史沿革

民国年间,为大姚县第五区(北区)。

1961年,划入永仁县,称中和区。

1969年,称中和公社。

1984年,复称中和区。

1987年,改中和乡。

2005年,中和乡改中和镇,同时将原万马傣族乡所属的进化、万马2村民委员会划入中和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中和镇辖9个行政村:中和、直苴、波者地、他的苴、小直么、支那、岔河、万马、进化;下设103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中和镇辖9个行政村:中和村、直苴村、波者地村、他的苴村、小直么村、岔河村、支那村、万马村、进化村,镇人民政府驻中和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中和镇地处永仁县西部,东与猛虎乡维的乡毗邻,南连宜就镇和大姚县六苴镇,西与大姚县桂花镇接壤,北与永兴乡相连,行政区域面积425.9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中和镇境内地势南高北低。主要山脉有大村梁子、各米乍么、摩天岭境内最高点位于大村梁子,海拔2861米;最低点位于万马村民委员会那拱村,海拔1425米。

气候

中和镇境内气候特点是高山冷凉,谷地温和偏热,大部分地区属冷凉气候,降雨集中、干湿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低气温8.7℃,极端最高气温24.2℃,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

水文

中和镇境内主要河道有一级河万马河,境内长15.7千米,发源于大姚县昙华山北麓,经桂花乡入境,从南向北境内流经中和、万马,主要支流有直苴河、他皮里河、进化河。

自然灾害

中和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水灾、低温、冰雹、滑坡等。

自然资源

中和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铜,已经开发的有直苴铜矿,位于直苴村民委员会境内,矿区面积0.3平方千米,地质储量15.4万吨,可采量15.4万吨。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6.9%,活立木蓄积量214万立方米。

2011年,中和镇有耕地面积1.54万亩;林地面积51.57万亩。

人口

2011年末,中和镇总人口1.1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95人,城镇化率4.4%。总人口中,男性5876人,占51.7%;女性5499人,占48.3%;18岁以下1952人,占17.2%;18—35岁3028人,占26.6%;35—60岁4705人,占41.4%;60岁以上1690人,占14.8%。总人口中,以彝族为主,达9193人,占84.49%;汉族1297人,占11.93%;傣族387人,占3.56%。2011年,人口出生率5.48‰,人口死亡率8.40‰,人口自然增长率-2.9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6.5人。

2017年末,中和镇常住人口为11065人。

截至2019年末,中和镇户籍人口为10439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中和镇地方一般预算支出6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36元。

2019年,中和镇有工业企业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个。

农业

2011年,中和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05亿元,比上年减少6.47%。

中和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5882吨。其中水稻产量4738吨。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蔬菜、油菜籽、花生。2011年,烤烟种植面积3860亩,产量584吨;花生、油菜籽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312亩,产量115吨,其中花生5吨,油菜籽47吨;蔬菜种植面积1824亩,产量1213吨,其中大白菜343吨,青菜504吨,马铃薯326吨。

中和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年末存栏1.52万头,出栏量1.13万头;羊年末存栏2.64万只;牛年末存栏0.81万头;上市家禽3.9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2574吨,其中猪肉1761吨;禽蛋21吨;畜牧业总产值4859万元。

工业

中和镇形成以采矿业和水力发电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上缴税金880万元。

金融业

2011年末,中和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501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908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中和镇有小学5所,在校生884人,专任教师6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496.78万元。

文化事业

2011年末,中和镇有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8个,藏书3200册;业余文艺演出队4支,乐队1支。刺绣能手500人,乐器制作6人,州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6人,文化骨干20多人。2011年末,有线广播站1个,村村通工程安装卫星电视接收设备1900套,广播电视覆盖率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中和镇有卫生院2所,村卫生室10个;病床35张。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27万人次,住院病人144人次。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02万人,参合率93.72%。

社会保障

2011年,中和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8户,人数107人,支出26.43万元,月人均206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86户,人数1186人,支出93.86万元,月人均82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6人,支出4.82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72人,支出10.68万元。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62人次,支出17.89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01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8.37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4757人,收取新农保基金54.06万元,有1400人领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发放基础养老金38.5万元。

邮政电信

2011年末,中和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9个,乡村通邮率100%。

基础设施

2011年末,中和镇有35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3台,总容量5000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7条,用电负荷1159.58千瓦。年售电量完成1099.79万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6%,供电可靠率98%。

交通运输

2011年,中和镇有省道宜中线和县道永回公路过境,镇内村村通公路,有4条村级公路、6条村组公路实现道路硬化,全镇公路里程198千米。

历史文化

河边有山,似钟形,故名钟河,中和系雅化后的书写名。

风景名胜

中和老街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所建街,为夏氏族人夏匡周所建。整条街占地约100亩,街长300多米,宽4米,南北走向,街面由规整的四方长条石铺砌而成,共有古宅院13院34幢117间,占地约12250平方米,现存7院18幢52间,占地约8620平方米。

夏氏故居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所建。房主夏告(字成禹)是核心人物之一,利用权势,一面发展集贸,一面坐收赋利,建筑豪宅。夏氏故居坐东向西,占地500平方米,由正房、面楼、南厢房和北壁组合成一个院落,正房南侧是厨房和天井。

夏家大院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建,占地1244平方米,系中和地区富户夏云、夏信共同修建,户主原宅是中和老街下方的老房子,另立门户后迁此建盖。夏家大院座北向南,建筑结构严谨,大院分为东院和西院两个部分组成,以中阁楼为对称轴,结构相同的两个四合院,中阁楼一分为二,成为两院的东厢和西厢,正房、面房和厢房的结合处均由耳房相衔接,每一组接合部有一个天井,两院廊道互通,共用一道大门。

中和镇他地苴花桥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全长16米,宽2.4米,为中和镇大地主夏匡周集资,附近村民出义务工所建。整座桥采用栗木打底,松木板铺桥面,松木做柱搭椽盖瓦,在河的两面用巨石镶砌,撑以四棵方形栗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