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4 17:48
《中国乡村发现》带着泥土的芬芳,在时代的召唤下于2006年金秋应运而生,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全景。它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湖南省新农村建设促进会、湖南省新农村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主办,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每季出版(全年共4辑),每辑定价25元,全年定价100元。
王小映(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王东京(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主任、教授)
王晓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景新(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马晓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孙立平(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朱 玲(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吴 毅(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
宋亚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宋洪远(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张占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张玉林(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张晓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
张红宇(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教授)
张德元(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
李 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
李远行(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李建华(湖南城市学院院长、教授)
李昌平(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院长)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杜 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杜志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陈 潭(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房 宁(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姚先国(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贺雪峰(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赵树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钟甫宁(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唐仁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常委、区政府副主席)
徐 勇(华中师大政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秦 晖(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郭 玮(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博士)
曹锦清(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黄季焜(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黄祖辉(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温思美(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
蒋建农(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韩 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蔡 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潘 维(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立足于三农第一线,定位于为三农理论与实践打造一个“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想看就看”的舞台,构筑一个农村研究“官、学、民”三者互动的平台,提供一个“为基层和农民说话、说基层和农民的话、让基层和农民自己说话”的阵地,成为一个基层干部、未名学者、在校学生以及关注三农问题的普通民众发出声音的讲坛,因此,它得到了读者、决策层、理论界的一致好评,已成为国内研究农村问题、了解农村信息的重要理论读本和参考资料,成为湖南唯一定期向全国出版发行的知名三农品牌读物。
随着党中央“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提出,并发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号召,三农问题不仅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因此,需要良好的媒体平台给决策者、三农一线的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以及广大农民进行广泛深入地探讨和交流。理论是灰色的,只有实践之树常青。实践最需要的地方,也是理论发展最有前途的地方,也只有来自实践的理论才能是人类正确的认识。三农理论和政策的“鞋子”是给农民穿的,“鞋子”合不合脚只有农民自己最清楚,我们无疑要更多地倾听农民的意见。基层干部是所有的三农理论和政策的具体实践者,也就是帮农民穿“鞋子”的人,“鞋子”合不合脚基层干部也同样最清楚。因此,创办本刊物,使三农问题的研究深入农村的基层,使三农问题的理论服从实践的需要,使三农的学术思想成为民众呼声的集中反映,从而使本刊物成为国家与社会的桥梁,成为政府政策的先导,推动三农理论为农村基层实践服务。与其他类读物相比,当前在国内面向基层和农民的、面向具体对策性研究的很少,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而面向三农、面向基层的定期出版的读物就更少,对于广大县乡基层和农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给本书的编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主编简介
陈文胜,男,湖南省衡阳县人,研究生学历,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现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科研处处长兼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乡村发现》执行主编,湖南新农村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湖南省新农村建设促进会执行秘书长、湖湘三农论坛秘书长、香港中文大学作访问学者。主持创办的三农通俗读物《中国乡村发现》已经成为湖南唯一定期向全国出版发行的知名品牌,主持创办的三农学术网站“中国乡村发现网”荣获2007年“中国农业网站100强”称号。主持创办的“湖湘三农论坛”已经成为国内享有盛名的三农学术论坛,是全省乃至全国三农问题研究、学术交流、推介的重要平台。应邀到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共长沙市委中心学习组、湖南省农办、湖南师范大学等地作专题学术报告50余次。主持省级以上课题5项;完成独著3部:《乡村债务的危机管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乡镇视角下的三农》(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新农村建设热点难点着力点》(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完成编著40部:主编三农通俗读物《中国乡村发现》(1-16辑,湖南人民出版社 17-20期 红旗出版社 19期,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乡村建设》(1-4辑,红旗出版社),《湖湘三农论坛2008·长沙》(红旗出版社),《湖湘三农论坛2009·常德》(红旗出版社),《湖湘三农论坛2010·邵阳》(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三农论坛2011·衡阳》(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三农论坛2012·株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南新农村:名人·名村·名镇》(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2011年),《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跨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新型农民能力培养》(1-5辑,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在《光明日报》发表《四个转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在一致性》、《国民经济转型必须从三农突破》等3篇论文;在《中国农村经济》发表《世界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增收与扶贫》、《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现实困境》等论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2009年荣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省哲学社会科学特别奖”。
编辑经验
主编、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陈文胜研究员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主编《中国乡村发现》系列丛书,已经连续出版21辑。该丛书面世六年,以其敏锐的视角、朴实的文风、精美的设计,迅速得到了读者、决策层、理论界的高度评价,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现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国家计生委领导等亲自批示,还得到了中央农办陈锡文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俊副主任的大力支持,不仅应邀担任《中国乡村发现》学术委员,而且给予各方面的关心和指导。2012新年之际,陈锡文主任和韩俊副主任发来评语,高度肯定《中国乡村发现》所作出的努力,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都纷纷来信称赞和肯定,目前该丛书已成为三农研究的重要理论读本和参考资料,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通过主编《中国乡村发现》系列丛书,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组建了一个经验丰富的编辑管理团队。
主编单位在该学科、该领域方面的优势
主办单位省农村发展研究院是集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决策咨询、成果运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型的三农研究机构,2007年被批准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目前有核心研究人员21人,其中有研究员、教授11人,副研究员2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3人;博士后3人,博士15人。研究人员以中青年专家为主体,其中30-50岁的中青年专家占55%,学科齐全,涵盖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结构合理。已出版《湖湘三农论坛》、《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新型农民能力培养》等29部,出版个人专著《乡村债务的危机管理》、《乡镇视角下的三农》、《新农村建设热点难点着力点》等13部。近年来,承担了关于农村问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际一般社科基金课题8项,省社科基金课题等省级一般课题10余项、国际课题1项。在《光明日报》、《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内刊》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有15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全文转载,多项成果被省委、政府领导批示并报送国务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方向,业已在湖南农村进行了多项应用对策研究,均被基层党委、政府所采用,在省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一是紧紧围绕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部署,立足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突出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和乡村治理结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广泛收集国内外农村建设的相关资料和信息,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二是整合新农村建设研究的诸方力量,形成一支以专职研究人员为核心层,以省直有关部门领导、专家为紧密结合层,以地市、县乡基层有丰富实践和理论兴趣的干部、专家为延伸的作者队伍,构建一个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有机结合的作者团队,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读者和作者网络;把本刊建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离不开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平台,农村基层干部用得上的新农村建设理论期刊。三是以新农村建设为视角,注重乡村社会调查,立足湖湘文化,着眼乡村实践,及时反映农村社会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总结基层实践经验,传递基层民众的心声,突出湖湘特色,把刊物办成影响全国新农村建设的精品读物。
提供国内外农村问题研究的新成果;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新动向、新问题;交流新农村建设实践的新经验;刊登农村问题短论和乡村随笔;开展对新农村建设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述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宣传。
立足三农第一线,真实记录农村真人真事真情感,淋漓展现乡村新风新貌新气象,为三农的理论与实践打造一个“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想看就看”的舞台;珍惜每一个不同的声音,营造一种百家争鸣的氛围,构筑一个农村研究“官、学、民”三者互动的平台;注重实证调查研究,展现乡村原生态,提供一个“为基层和农民说话、说基层和农民的话、让基层和农民自己说话”的讲台;挖掘乡村问题背后的病根,为政府科学决策贡献智慧,成为一个基层干部、未名学者、在校学生以及关注三农问题的普通民众发出声音的阵地。政府官员孜孜不懈的执政实践,专家学者上下求索的理性追问,普通民众朴实无华的心声表白,将在这里相互传送、彼此呼应;政策的理性与光芒,思想的堂奥与启蒙,实践的快乐与困惑,将在这里碰撞火光、交相辉映。
主要设“三农资讯”、“专稿”、“时政解读”、“热点事件”、“县乡连线”、“三农论剑”、“农村万象”、“法制经纬”、“前沿报导”、“海外窗口”、“观点精选”、“想说就说”、“走遍乡村”等栏目。
首先,注意文章可读性,严格控制文章篇幅,一般在3000字左右,特殊文章不超过5000字。其次,注意每一辑的作者身份构成,专家学者、基层干部、大学生、农民等必须结构合理。再次,注意作者的区域构成,各地区都要有相应的代表性作品,中央到省市县比例也要协调。最后,每一辑要有相对集中的一个话题,注重问题解决方法的发现,而不是发现问题本身。注重实践研究,注重田野调查,注重问题发现;通俗易懂,突出实例和数据,而非教条和空谈。凡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来稿优先录用,与乡村无关或纯理论文章谢绝(文学作品一律谢绝)。
一是读者群体。以县乡基层干部和农民为主要读者群体,兼顾农村政策决策部门、职能部门干部和三农问题研究人员、高校学生以及关注三农问题的普通民众。二是国内同类读物的数量、现状。目前我国面向三农、面向基层定期出版的同类读物很少,本书是湖南省唯一的一个。全国有9亿多农民,2862个区县,41636个乡镇、街道,面对数量庞大的读者群,本书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一是管理组织架构。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成立专业的编辑团队,提供有力的业务保障。湖南人民出版社规范刊物的内部管理,建立一个市场营销以及行政管理队伍,提供持久的经费保障。二是稿件来源及质量保证机制。稿件依托被评为“全国农业网站百强”的“中国乡村发现网”以及中心建立的全国范围的专家学者联系网络等途径进行组稿,目前《中国乡村发现》丛书编辑部和“中国乡村发现网”收到全国各地发来的各类农村问题来稿平均每天达50余篇,完全能够确保本刊得到优质的、充足的、全面的各类稿件。《中国乡村发现》丛书已经出版16辑,编辑部的审稿制度已经逐渐成熟,为创办本刊形成了较好的质量保证机制。三是明确双方责任。省农村发展研究院负责编辑、组稿、稿酬及样书的邮发;湖南人民出版社负责出版、印刷、发行、推广等费用,并每辑交向省社科院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500本书,作为编辑费和稿费,以及办公费用。
领导视察
2008年3月7日下午,湖南省副省长郭开朗在朱有志院长等领导的陪同下,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新农村建设中心视察,中心全体成员进行了接待。郭开朗副省长认真观看了中心成果展览栏,对中心成立以来取得的工作成绩表示肯定。同时,陈文胜向郭开朗副省长赠送了中心成员的部分专著和《中国乡村发现》等学术著作。
领导批示
《中国乡村发现》第1期出版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受到了广泛好评。
2006年12月3日,湖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肖捷对《中国乡村发现》作出重要批示:“我期待着这份刊物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真知灼见,希望今后每期都送我一份阅读。”
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
三农通俗读物《中国乡村发现》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
主管部门评价
由湖南省社科院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主办的三农系列通俗读物《中国乡村发现》自去年1 O月出版以来,以鲜明的乡土气息和现实的全景写真,融理论性与现实性于一体,受到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喜爱。
代表性。《中国乡村发现》作者队伍中,既有决策者和专家学者,也有来自农村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围绕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所思所想所盼,着力打造一个“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想看就看”舞台,以凝聚中国三农研究和实践的乡土力量,发掘新农村建设的乡土资源,反映基层干部群众的真实心声。
现实性。《中国乡村发现》立足三农第一线,注重实证调查研究,绝大多数都是直接反映农村现状的“第一手材料
建设性。《中国乡村发现》刊登的文章,大都直面当前农村现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如《如何厘清土地30年承包不变政策内涵》、《如何处理部分农民税费尾欠》等等,都是农村工作者在基层常常被问及而无法回答的问题,也是文件、会议以及报刊文章关注不够的问题,而《中国乡村发现》站在客观、理性、负责的立场从正面予以提出,并进行了严肃探讨。《中国乡村发现》不仅突出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发现,而且更多地注重于问题的解决。作为一个国情差异性非常大的国家,需要面对现实的对策研究,尤其是针对农村具体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对策研究。《中国乡村发现》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为决策者提供建议,一方面关注农民的养老、就医、科技、文化、治安等社会焦点,不断挖掘和敏锐发现农村社会的新问题,对农村存在的问题毫不遮掩地进行披露;另一方面,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的高度,通过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政策措施,达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目的。
——湖南省委宣传部理论阅评员
名家评价
《中国乡村发现》是一份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读物。读物文风朴实,案例丰富,可读性强,参考价值较高。
希望读物更多地关注土地产权、征地制度、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耕地保护等农村土地管理问题,为完善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更多鲜活经验和对策建议。
——吴太平国土资源部调控和监测司 副司长、副研究员
“让基层和农民自己说话”列为《中国乡村发现》的宗旨,实为非凡之举。该刊近年来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乡村有较大帮助。建议在论题和话题领域方面进一步扩展,不仅让农民能够为自己说话,也能够让他们发表更宏观一些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主张。
——张玉林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立足服务“三农”,为决策者、研究者、实践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在解读中央政策、传递基层信息、交流创新经验、指导“三农”实践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建议《中国乡村发现》今后更多关注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进展,更多探讨城镇化、现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重点问题,更多地研究、分析、反映农村社会问题,更多刊载反映基层鲜活实践,有事实、有数据、有分析的调查报告和经验总结,在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孔泾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 司长、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立足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贴近农村实际,反映农民呼声,维护农民利益,研究实际问题,探求发展规律,提出和研讨了很多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问题,对于完善农业政策,指导农村工作实践,促进学术繁荣,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是一本理论研究工作者,实践工作者乃至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喜爱的、不可多得的好刊物。
——曹国英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会建设司 巡视员
《中国乡村发现》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途径、新模式,为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是一本很有特色的杂志。发表的文章注重乡村实践,立足田野调查,注重问题发现,观点鲜明,文风活泼,不拘一格。杂志中的多篇文章作者是来自基层的干部和普通百姓,反映了对中国乡村的深度关注与质朴情怀。愿《中国乡村发现》继续为“三农”理论于实践界打造一个“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想看就看”的平台。
——王东京 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 主任、教授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农业经济类的刊物若能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于一体,反映农村经济社会现象,引发读者思考,一定会深受欢迎。令人欣慰,这个愿望通过《中国乡村发现》得到了实现,可喜可贺。
祝福《中国乡村发现》在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最优秀的刊物。
——张红宇 农业部产业政策于法规司 司长、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读物是一本关注“三农”,研究“三农”的杂志,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聚焦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对当前“三农”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所取得的一些观点、结论、建议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是一份值得阅读、保存的读物。
——马晓河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是一本十分难得、特色鲜明的刊物。宣传政策有针对性,反映问题有现实性,总结经验注重可操作性。作者来源广,文章内容详尽范围宽,可以说是上下交流的场所,是理论与实践碰撞的园地。绝大多数文章都体现了短、精、实得特点,信息量大,有不少文章内容十分生动、鲜活,给人启发,逼人思考。
——郭玮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 司长
《中国乡村发现》定位于为三农服务,体现了创办者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开展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读物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仍有一批人身体力行的围绕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让农民自己说话而踏实努力,让人怀有敬意,并看到国家希望。
希望《中国乡村发现》能多发现些真问题,研究些真问题,推动些真问题的及早解决。从文章的内容来看,有一些非常有价值,成为三农问题的重要参考文献,预祝该读物能够做出成绩,成为全国三农品牌读物,为中国农民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占斌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 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是一本很有特色的杂志,它着眼于中国乡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探索规律、发展学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关党政部门提供政策建议,是一本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话事业有益的杂志。
另外,这本杂志文风很好,文章简洁,言之有物。
——房宁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读物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将理论与农业、农村发展的实践密切结合,读物上发表的文章具有理论研讨、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多方面的功能。读物有理论和探索性、政策可行性、实践的鲜活性,是一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读物。
——张晓山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发现中国乡村!
《中国乡村发现》以朴实的文风,细腻的笔调描画乡土中的人、物、事,吹起了底层中国研究的一股清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乡土读物!
《中国乡村发现》构筑了“官、学、民”互动的平台,是了解农村、研究农村的载体,更是发现农村新人新事的“出声筒”和“放大器”。
我们希望《中国乡村发现》能透析农村、农民、农业的真问题,能以围观的视角打量乡土社会,强化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深入开展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
洞庭天下水,湘江北上飘,芙蓉国里尽朝晖,数风流读物还看《中国乡村发现》!
——陈潭中南大学政治学院副院长教授
在中国,只有真正了解农村、农民、农业,才能了解整个中国,才能发现中国所有进步和问题的本质所在。
《中国乡村发现》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希望延着这条道路继续努力,继续乡村的发现。
——黄祖辉浙江大学中国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立足“三农”现实问题,注重案例和实证研究成果结合,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与专家学者的交流和沟通搭建了平台。该杂志所刊文章短小精干、文风朴实、观点明确而具新意,具有较强的乡土气息,是一份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可读性的读物。
——王景新 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是一本满值得阅读的杂志。首先是杂志的文风,文章很短,很贴近农村现实;其次是及时,文章所反映的问题多是及时的反映了农村当前所出现或面临的问题。在杂志编辑出版过程中,杂志吸引了一批来自基层的作者。这些作者恰恰又是在第一线思考农村问题的人。
——王晓毅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以服务于农村改革发展为己任,多年来发表了大量观点新颖鲜明、政策意义较大、具有理论特色和实政基础的文章,收到社会和学界的好评,是一套很有自己特点和风格的受欢迎读物。
——李培林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这本读物致力于沟通理论和实际,关注农村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文风朴实,可读性强,确实是一本富有特色,具有较大社会和学术意义的好刊物!
——曹锦清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第1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2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3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4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5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6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7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8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9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10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11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12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13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14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15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16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17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18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19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20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21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22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23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24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25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26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27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28辑)
《中国乡村发现》(第29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