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姓名

更新时间:2024-02-10 14:03

中国人的姓名,是以汉字表示,汉族人是用汉字进行取名,其他民族的姓名则音译为汉字表示,也有些为自己另取汉名。名字与中文姓氏一起构成了中国人的姓名。

标准

中国人的姓名用汉语拼音拼写将很快出台国家标准,今后无论是国际会议、还是护照填表,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必须姓在前,名在后。

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透露,2011年年底或2012年年初,人名汉语拼音拼写的国家标准就将出台,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必须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的汉语拼音首字母都应大写。此外,为了方便外国人分辨中国人的姓氏和名字,在一些面向国际的论文等出版文献以及护照填表等情况下,姓氏的汉语拼音可以全部大写。汉语拼音国家标准还将规范“孙悟空”等虚构人物的姓名以及类似“红线女”等艺名的汉语拼音规则。

取名时间

根据古书的记载,在古代中国人的取名是有制度的。一般是在小孩生下来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但也有满月时取名,周岁时取名,以及在出生以前,亲人先把名字取好的。

名字长度

中国人的名字,汉族人除姓氏以外一般习惯用两个字或一个字。三国以前以一个字的名字为主,从晋朝一直到现代,则多以两个字的名字为主。其他民族采用音译的话则用多个至十个不等,也有另取汉式姓名的。

中国公安部对全国姓名进行统计,发现中国人最长的姓名达到了15个字。中国人姓名字数在十字以上者有近千人,百分之九十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其中10字姓名者达594人,11字姓名者达272人,12字姓名者有94人,13字姓名者和14字姓名者分别为33人和5人。

名字意义

中国古来对人的取名非常重视。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把为后代取名看得非常神圣,甚至神秘。从周朝起,命名已经纳入礼法,形成了制度。因此有些时候因为名字的原因,对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名字因为皇帝或高官喜欢,而得到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优厚待遇;而一些人的名字因为被认为不吉利,而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传统文化流派中,儒家对中国人的影响最深广。因此中国人的名字与儒典大有联系。

取自《论语》的名字,如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取自《论语·里仁》“讷于言而敏于行”。李宗仁,字德邻,取自《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抗日名将孙立人,现代史学家孙达人,取自《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古建筑学家陈从周,取自《论语·八佾》“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数学家陈省身,取自《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取自《诗经》的名字,如秦邦宪,即博古,取自《诗经·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张闻天,取自《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革命家冯白驹,理论家邢贲思,取自《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贲然来思”。胡乔木和夫人谷羽,取自《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中组部副部长陈野苹,科学家屠呦呦,取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钱其琛,取自《诗经·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取自《易经》的名字,如骆宾王,取自《易经·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茶圣陆羽,字鸿渐,取自《易经·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国军将领陈诚,字辞修,取自《易经·乾卦》:“修辞立其诚,可以居业也。”军事家蒋百里,字方震,取自《易经·震卦》:“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取何名字,实为人们的一种文化选择,故可考见各种文化的影响力。以上诸例,可证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儒外诸家,外来文化,也对中国人取名风习有影响,如庄梦蝶林秋水取自《庄子》,马约翰、周方舟取自《圣经》等。但都远弱于儒典影响力。这足可说明一般民众最看重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占据了中国人意识的主要地盘。批林批孔时,有激进分子欲与儒家划清界线,竟妄改父母给自己取的儒化嘉名,但很快便懊悔不已。

儒家文化具有强势影响力并非偶然。“独尊儒术”固然重要,儒家文化的自身魅力更重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具有何等的感召力、凝聚力。儒家文化也有很多糟粕,“三纲”反平等自由,“礼教杀人”反人性,都是糟粕。国人从儒典中取名,大多还是取自其精华部分,或思想,或文辞。这样的文化选择是明智的。

名字与辈分

中国人在取名时,经常会在名字中用一些方法来区别同一个家族的不同辈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个字表示辈分,而用另一个字表示取名所标示的含义。也有的在名字中用相同的偏旁来表示同一辈分。

名字与忌讳

中国古代由于宗法制的影响,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讳的制度。讲究“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尊者讳”。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

虽然已经不讲究这些了,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在取名时尽量不用父辈或祖辈名字中出现的字或同音的字。由于避讳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认为直呼长辈的名字是不礼貌的。

建国后各时期的取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名字也常与历史事件有关,出现带政治意味的人名。

像50年代有建国,60年代有抗美、文革、卫红。70年代开始单名增多,宏、红、威。1990年代后又多仿古人名称。

别名现象

乳名与训名

根据古书的记载,古代中国人一般是在小孩生下来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这个正式名称为“大名”。但是事实上,也有满月命名,周岁命名,以及在生下来以前先把大名取好的。取“大名”前则会用乳名(或称童名、儿名、幼名)或小字称呼,但有些人的乳名可以持续整个童年时期,甚至长大后父母仍然这样叫。也有些家庭因为教育水平较低,一直没有为小孩取大名,于是小孩长大后就把乳名作为名了。旧时世家门阀的孩子,在大名以外,入学受教育时也会由父亲、师长、长辈或士绅、名人取一个“训名”(“或称学名”),以供老师称呼。

古代女性由于不用出仕做官,有些也没有取大名,或取了大名后没有在公众场合使用而不为人知,在需要记载她们的全名时就把乳名或小字用作名,如杨贵妃的大名没有记载,她的小字是玉环,人们就把她的姓名写成杨玉环

昵称与绰号

昵称是名字的变体。昵称有两种类型:一个由亲生父母给婴儿;一个人或一些人给一个人取的名字,即绰号。亲生父母称呼婴儿或儿童,往往只是名字中的一个字(如一个叫德明的人,他的家人可以称呼他‘明’)。 绰号有时候可能带有贬意,例如头部较大的人被称作“大头”,而不被本人所接受。由于命名者多半是亲朋好友,通常不会强烈表现出自己无法接受的事实。绰号可以由一些前缀加上姓名中的一个字组成。如‘阿’、‘小’。绰号很少用于正式或半正式的称呼。也有例外,如陈水扁,自称“阿扁”以表现亲民作风,报刊文章也可以如此称呼。

除了名之外,中国传统上还流行取表字,一般是在成年礼(男性行冠礼、女性行笄礼,)时取字。礼仪上,名通常仅长辈可唤之,平辈或晚辈一般仅称字,不称名。即使是帝王、君主,平时对臣子也通常称表字,若称名则较为轻蔑,甚至是意指其人有罪。

中国传统,人除了有名与表字之外,有时亦会为自己取“”,又称“别号”。“号”是较正式的别名,以言意托志。在儒家文化圈地区中,直呼别人之名为无礼。故称呼别人时,对有字之人多呼其字,对有号之人则多呼其号,而不敢直称其名。

重名现象

由于人口众多,中国大陆的重名现象突出。有认为重名现象严重的原因有四种:人多字少、文化趋同、迎合时尚和家谱限制。

据统计,中国大陆名为“国庆”的约有40万,而名字叫“建国”的则超过96万。其中,有1894人姓“国”名“庆”,321人姓“建”名“国”。

2010年,四川一位店主刘德华因使用自己名字做为商标,被同名艺人刘德华要求取消注册。而在2007年的相关统计表明,大陆地区共有1.6万人叫刘德华。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