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更新时间:2024-05-29 00:55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抵经历了哲学系、哲学系宗教学系、哲学院三个时期。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创立。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成立,与哲学系并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成立,下设哲学系和宗教学系。

大学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

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被誉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并于2017年入选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院简介

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创立。

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成立,与哲学系并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成立,下设哲学系和宗教学系。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既是国内哲学教学、科研、咨政和培养高级人才的重镇,也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哲学教育、研究机构,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管理哲学、政治哲学等10个二级学科。

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哲学院产生了新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第一批哲学硕士点和第一批哲学博士点、第一批哲学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首批一级学科授权点,被称作“中国哲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哲学院先后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哲学)人材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基地,教育部“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7年,哲学学科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9年,哲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伦理学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020年,哲学院入选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和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拥有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港澳台学生及外国留学生教育在内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20年5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为国家各行业培养了8000余名优秀人才。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正励精图治、百尺竿头,不断巩固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全国的领跑地位,不断提升哲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声誉,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哲学学科建设的创新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学科在国际国内的学科排名中都稳列中国大陆高校前三,并且自2017年以来多数情况下位居中国大陆高校第一,具体情况如下。

学院标志

标志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校友赵晓玉于2016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新闻微信公众号头像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而成。标志主题色为中国人民大学标准的人大红(R174,G11,B42;C20,M100,Y80,K20),可根据设计需要变色。

标志外圆为向内缩进16处的圆形,与传统圆形相比更显清新典雅,内圆为传统的圆形,两者结合在一起寓意人大哲学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中心图案“哲”主要有两层内涵:一是口子之上的“斤”十分接近草书的“人大”,寓意“人大哲学”;二是“哲”字整体看像一个头发较长的哲学家,头发遮住了左眼,只睁开一个右眼,寓意“哲学家冷眼(冷静理智)看世界。“1956”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创立年份,“中国人民大学”为老校长吴玉章题字,“哲学院”三字为与其风格相近的毛笔字。

历任领导

现任领导

师资力量

总体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下设哲学系和宗教学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管理哲学、政治哲学等10个教研室。截至2020年,5月30日哲学院现有在职专任教师78人。其中教授43人,占教师总数的55%,副教授26人,占教师总数的33%,讲师9人,占教师总数的12%;拥有博士学位者73人,占教师总数的94%,而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全职外籍教授3人,同时有22人在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海外著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28.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是我国高校教授数量最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最多、高级职称比例最高的哲学院系。

人才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人才辈出。截至2020年5月30日,哲学院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中央联系专家3人,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1人、主要成员6人,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5人、主要成员7人,曾入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12人,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7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4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自2006年以来还涌现出一批教学名师。截至2020年5月30日,哲学院拥有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最美十佳教师1人;北京市人民教师奖获得者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和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获得者2人;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9人,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获得者15人。同时还获得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

教师名录

截至2020年5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现有教师如下(按姓名音序排列):曹峰、曹刚、曹南来、常晋芳、陈世珍、陈先达、段忠桥、龚群、郭清香、郭湛、韩东晖、郝立新、何建明、姜守诚、焦国成、雷思温、李记芬、李科林、李茂森、李萍、李秋零、林美茂、刘畅、刘大椿、刘敬鲁、刘劲杨、刘玮、刘晓力、刘永谋、刘增光、罗安宪、罗骞、罗祥湘、马建波、马俊峰、马琳、聂敏里、牛宏宝、欧阳谦、彭新武、彭永捷、裘江杰、宋志明、孙帅、孙毅、田洁、王伯鲁、王福玲、王宇洁、魏德东、惟善、温海明、温金玉、吴琼、吴功青、向世陵、肖群忠、谢地坤、谢林德(Dennis Schilling)、许涤非、徐飞、徐尚昆、宣方、杨伟清、杨武金、姚新中、余俊伟、余开亮、原理、臧峰宇、张风雷、张立波、张立文、张旭、张雪松、张文良、张文喜、张霄、张志伟、张炎、钟智锋、周濂。

学科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不仅有全国配备最齐全的学科体系,也有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生和博士后人才流动站,全国配备最齐全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哲学、伦理学、宗教学三个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管理哲学、政治哲学等10个硕士点和博士点,招收高级访问学者、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哲学专业、首批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在肖前、陈先达、郭湛等前辈学者和新一代中青年学者的辛勤耕耘下,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培养了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哲学原理教材和学术研究专著均有广泛影响。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学科是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研究方向涵盖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中外哲学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多个方向。本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创立,迄今在中国哲学范畴与专题、儒家哲学与儒释道关系,宋明理学,近现代哲学,传统哲学文献,中国哲学与文化,中国哲学与东方哲学比较等研究领域中居于国内外领先地位。本学科组成人员实力雄厚,经验丰富,梯队结构合理、已形成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科研队伍。本学科教师所撰写的学术专著、编撰的教材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多次获奖。本学科有着良好而广泛的国际学术联系,与亚洲、北美、欧洲等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

外国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坚持已故苗力田、庞景仁先生开创的爱智慧、尚思辨、学以致知传统,形成一支充满活力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学术共同体,在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哲学、法国哲学、分析哲学均有特色和优势。《亚里士多德全集》和《康德著作全集》两套译著尤获好评。

伦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专业由罗国杰、宋希仁等著名学者开创,系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在伦理学理论和道德建设研究方面获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声誉卓著,人才培养从本科到博士梯队完善,为国内伦理学研究培养了一大批领军人物。

宗教学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佛教、基督教和宗教社会学研究优势突出,方立天教授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李秋零等的基督教研究,均颇受好评。人才培养从本科到博士梯队完善,长期承担宗教界爱国人士的培养工作。

逻辑学

中国人民大学逻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现有刘晓力裘江杰许涤非杨武金叶峰(兼职博导)、余俊伟张炎等多名教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开设全面的逻辑学课程的哲学院系之一,开设有全面的数理逻辑、哲学逻辑、逻辑哲学、逻辑史、中国逻辑等课程,拥有健全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科学技术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是中国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开拓者之一,在黄顺基、刘大椿等几代学者的努力下,在科学哲学的元问题研究、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结合、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技思想史研究上均有显著特色,在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居于领先地位。

美学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专业在美学理论、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和跨文化比较美学等领域特色突出,致力于拓展美学新视野,开辟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和应用美学等新学科增长点。

管理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哲学是哲学院为调整学科结构、实现哲学飞跃发展和走向管理实践而创建的一门二级学科。管理哲学专业设立于2004年,系国内最早的相关专业博士点,致力于管理哲学与实践、管理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组织和筹建全国性管理哲学论坛、管理哲学学会(一级学会),近年来影响广泛。

政治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哲学是国内唯一的政治哲学博士点,目前政治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有段忠桥、龚群、臧峰宇、赵汀阳(2018年被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旨在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整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资源,探索学生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新模式,搭建中外学者学术交流的平台,为推进国内政治哲学发展,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科研机构

截至2020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拥有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校级科研机构、8个院级科研机构、1个跨学院科研机构。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校级科研机构

院级科研机构

跨学院研究机构

育人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国际化、全方位培养大格局,积极建立与国际名校的合作,与包括英国牛津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等多所国际名校保持长期合作,邀请伙伴院校专家来校讲授专业课程或联合授课,打造全英文专业课程,通过搭建中外合作平台、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开展暑期课程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力度。

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以优秀国际生源为基础、充分发挥学院师资优势,提供英文课程和中文语言环境,努力培养研究中国哲学、中国宗教的国际人才,不断拓展学院国际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2019年,哲学院有80人次学生赴包括港澳台地区及英国、德国、瑞士、意大利、芬兰、荷兰、比利时等多个国家交流学习。哲学院还通过“中国哲学、宗教与文化”全英文硕士项目等多种渠道,为国际学生更好地融入人大校园生活搭建文化学习交流平台。

在寻找新文科发展方向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不断探索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创新专业设计与培养模式,培养更具国际化水平的全方位人才。

2016年,哲学院与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签订了本科PPE学生交流学习项目合作协议,借鉴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经验,由哲学院负责学生管理,与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院联合培养。在这一项目中,课程涵盖形而上学、知识论、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伦理学、政治哲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概论、英美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史、中国政府与政治等,力图帮助学生打破因学科孤立带来的思维局限,融会贯通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三个专业的理论与方法,集古典与创新为一体,努力成长为具有全球视野、充满中国文化自信的领导型人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