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

更新时间:2023-05-24 08:37

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内以地面火力遂行作战任务的兵种。炮兵,按其战斗使命分为地面炮兵与高射炮兵。志愿军炮兵,通常指地面炮兵,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对地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的骨干力量。

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是首批入朝参战的兵种之一,由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两部分组成。炮兵指挥机构在入朝时称炮兵司令部,万毅任司令员(未到职),邱创成任政治委员。1951年1月18日,改称炮兵指挥所,匡裕民任主任。11月20日,改称炮兵主任办公室。1953年4月,再次改称炮兵指挥所,高存信任司令员,刘何任政治委员。队属炮兵则于1952年3月开始在兵团、军、师设立炮兵主任办公室。

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时,预备炮兵仅有9个团,装备火炮284门,型号陈旧,且多由骡马牵引;队属炮兵主要装备山炮、步兵炮和小口径迫击炮。为适应战争的迫切需要,1951~1952年,陆续新建火箭炮兵师(装备苏制M–13火箭炮)和防坦克炮兵师(装备苏制76.2毫米口径和57毫米口径加农炮),并对部分炮兵部队进行换装(装备苏制122毫米和152毫米榴弹炮)。至1953年7月朝鲜停战前,预备炮兵已发展到10个师共46个团,全军共拥有各种火炮1.49万余门,包括野炮、榴弹炮、火箭炮、山炮2384门,反坦克炮7239门(包括火箭筒),迫击炮4046门,高射炮1317门,且大量装备了苏式122毫米榴弹炮、152毫米榴弹炮、132毫米火箭炮、76.2毫米野炮、57毫米战防炮。

志愿军炮兵作战,经历了两个阶段:

入朝参战初期,由于火炮数量少,性能差,机动能力弱,且常遭到美军空军攻击,因而志愿军炮兵主要采取集中使用的原则,在主要方向和主要地段集中兵力、火力,支援步兵作战。第一次战役野战炮兵参战5个营,发射炮弹505发;第二次战役参战火炮48门,发射炮弹549发;第三次战役参战火炮106门,发射炮弹4267发;第三次战役后,志愿军炮兵部分部队回国整补换装,同时在国内加紧组建新的炮兵部队。1951年4月15日,志愿军炮兵指挥所召开第一次炮兵会议,强调炮兵作战必须集中优势兵力、火力于主要方向,贯彻“火力集中,阵地适当分散”的原则,重视白天作战和协同作战,加强对空防护和伪装。第四次战役参战火炮127门,发射炮弹7921发;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参战炮兵15个营,发射炮弹2673发,第二阶段参战炮兵10个营,发射炮弹5192发。第五次战役中,参战的火炮达700余门,其中野炮、榴弹炮500余门。

经过五次战役的锻炼,志愿军炮兵积累了许多现代战争条件下的作战经验,部队技术、战术水平逐步得到提高,部队实力也不断有所增强,其中包括野炮、榴弹炮、火箭炮和防坦克炮部队;队属炮兵也大量增多,与步兵的作战协同动作越来越熟练,在作战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中,炮兵集中兵力、火力于“联合国军”重点进攻地段,配合步兵实施坚守性防御。志愿军第47、第64、第67、第68军,除军属榴弹炮团及师属山炮营外,每个军还配属了预备炮兵1~2个团的榴弹炮、1个营至1个团的反坦克炮,有的军还配属了1个火箭炮团和1个坦克团,平均每千米防御正面配置8~10门火炮。各军根据各种火器性能组成多层防御火网,一般以榴弹炮、野炮、坦克炮组成第一层防御火网,实行远距离的火力袭击,杀伤敌人有生力量,摧毁敌军坦克,压制敌军火炮,打乱敌军攻击部署;以山炮、迫击炮、步兵炮组成第二层防御火网,主要任务是消灭第一层防御火网的死角,打击集结和运动的敌军,摧毁敌军的伴随火炮,使敌军不能顺利发展进攻。在便于“联合国军”坦克活动的地域,志愿军部队还以野炮、无坐力炮和火箭筒组成反坦克大队,集中打击敌军坦克。在1951年秋季的整个防御作战中,炮兵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共击毁击伤“联合国军”坦克76辆、汽车80辆、火炮33门。在第47军方向,炮兵歼敌约占该军歼敌总数的1/3至1/2。在第67、第68军方向,炮兵在反坦克作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51年冬~1952年4月,随着志愿军坚固防御阵地体系形成,炮兵部队也构筑了大量重型掩体和部分指挥坑道,防护和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不但能够与步兵密切协同,有力地支援步兵作战,而且与“联合国军”炮兵进行多次大规模的炮战。1952年4月30日~8月10日,志愿军炮兵先后组织对“联合国军”阵地进行了7次炮击活动,迫使其火炮阵地后撤,志愿军则普遍向前推进火炮阵地,增大了火力控制纵深。与此同时,广泛开展游动炮射击活动,以单炮或火炮分队占领临时发射阵地,突然开火,完成任务后即行转移,机动灵活地大量杀伤敌人。

1952年秋季的战术反击作战中,志愿军第一线部队共配属野炮、榴弹炮600余门,位于第二线机动的火炮270余门。炮兵与步兵部队密切协同,通过适时机动而造成局部炮火优势,使炮兵的火力骨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步兵反击敌军1个连的战斗,平均有36门火炮参战。反击开始前,炮兵对“联合国军”主要防御工事进行破坏射击,为步兵开辟通路;反击中,炮兵以短促、猛烈的火力压制“联合国军”炮兵火力和防御火力点,掩护步兵冲击或撤退。在攻击的57个目标中,被炮兵摧毁的火力点与地堡平均达总数的70%。射击精度有很大提高,间接瞄准射击时平均20~30发炮弹即可摧毁一个地堡;迫击炮平均200~300发炮弹即可在铁丝网中开辟一条6~8米宽、60~100米纵深的通路。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在不到4平方千米的作战地区里,集中了山炮、野炮、榴弹炮133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迫击炮292门,共发射35万余发炮弹。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1952年12月分析朝鲜战局时指出:“今年秋季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致胜的要素。”

到1953年夏季,志愿军虽在火炮质量上仍不如“联合国军”,特别是大口径火炮的数量不多,但火炮总数已超过“联合国军”。在金城战役中,志愿军炮兵在25千米的进攻正面上,配置82毫米口径以上各种火炮1100余门,平均每千米45门。7~28分钟的炮火准备即发射炮弹1900余吨,毁坏敌军工事达30%~40%,支援步兵部队仅1小时就突破南朝鲜(韩国)军4个师的坚固防御阵地。在打击敌军反扑中,被志愿军炮火击退的敌军冲锋约占总数的40%。整个金城战役共消耗炮弹1.9万吨,相当于志愿军在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中消耗炮弹总量的2.2倍。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共毙伤敌15.8万余人,击毁击伤敌火炮570余门、汽车880余辆、坦克940余辆,摧毁敌碉堡2490余个,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志愿军炮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取得的对现代化装备美军作战的经验,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