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9-19 15:55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项目。
春秋战国时期,阖闾大城、馆娃宫、南宫、姑苏台等大型建筑的兴建,孕育了该技艺的形成。明清,皇家宫殿和大量园林的建造,将其推向鼎盛。民国时期逐渐衰落,改革开放后渐复生机。
该技艺是以木匠领衔,集木匠、泥水匠、石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建工种于一体的建筑技艺,能巧妙运用各种营造手法,使山石、水池、花木、亭榭等在有限的空间内步移景换、变化无穷、宾主分明,具有色调和谐、结构紧凑、制造精巧和布局机变等特征,尤以奇巧的梁架结构、精美机变的腰檐转角最具特色,给人以“虽由人作,宛如天开”之感。 “金刚腿”(俗称“活门坎”)和石门框结构的设计,体现了香山帮匠人的匠心独运。漆匠中的“苏式”彩画技艺水平高超,以苏州东山的凝德堂和常熟的彩衣堂为明清两代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