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6 06:44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是199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南怀瑾。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分为五章,对古代印度的社会与宗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汉代至清代佛教的兴衰变迁;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现状与思考;以及亚洲和欧美各国的佛教概况等,作了简明扼要的叙述。书末所附的《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乃是研究佛教丛林制度的由来、内容及其社会影响的重要文章,颇具价值。
南怀瑾,华夏智业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 青年时代,正值抗战军兴。南怀瑾先生毅然辞亲远游,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其服务社会大众。其时,每逢假日闲暇,胤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复于青城山灵严寺,有缘结识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遂拜门墙,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追随袁先生左右,潜心研修佛学。1943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闭关三年间,遍阅《大藏经》万万卷,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身受益无穷。1945年,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派,得到贡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传,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证,被承认为密宗上师。
引言
第一章 佛教与印度固有文化的关系
第一节 印度文化的发展
一、 印度文化的背景
二、 印度上古文化的宗教哲学
第二节 各派哲学的兴起
一、 六派哲学与宗教的后先辉映
二、 佛教的产生与外道的异同
结论
第二章 教主释迦牟尼的事迹
第一节 释迦牟尼的家世
一、 薄王业而不为的大丈夫
二、 生卒年代
三、 族系传统
四、 生有自来的神异传说
五、 允文允武的天生神童
六、 悲天悯人的至性至情
第二节 出家与悟道
一、 逃世入山求道的太子
二、 遍学各派道法
三、 雪山林下苦行
四、 豁然顿悟而成佛道
第三节 教化创建的情形
一、 .开始教化及其主要弟子
二、 说法的情况与说法的时地
三、 佛经的结集与部派的分化
结论
第三章 中国佛教的传播
第一节 佛教初传的情形
一、 阿育王前后的佛教
二、 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
汉末三国时期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四、 净土宗的创建
五、 鸩摩罗什与僧肇
六、 道生与涅槃佛性
第二节 佛教的鼎盛时期
一、 隋唐时期的佛教
二、 宋元明清的佛教
结论
第四章 二十世纪的中国佛教
第一节 清代以来佛教的衰败
一、 宗派的没落
二、 师僧和寺院的变质
第二节 清末民初佛教的复兴运动
一、 中国佛学的复兴
二、 中国佛教的演变
结论
第五章 世界各国的佛教
第一节 亚洲的佛教
一、 韩国
二、 日本
三、 缅甸
四、 泰国
五、 越南
六、 东南亚其他各地
第二节 欧美的佛教
一、 英国
二、 德国
三、 法国
四、 美国
五、 俄国
结论
附录: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
引言
佛教原始制度的简介
禅宗从林制度的由来
丛林制度
一、 丛林的规范
二、 丛林的风规
三、 丛林以修持为中心的禅堂
四、 丛林清规的遗范
丛林与宗法社会
丛林与中国文化
丛林与帮会社会
结论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