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更新时间:2024-03-22 21:05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参加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出席大会开幕式的共1953人),代表着全国4600多万名党员

会议时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参加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出席大会开幕式的共1953人),代表着全国4600多万名党员。

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党外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党外副主席、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人士96人列席了大会,并有中外记者(其中包括1名台湾记者)400多名采访了大会。这些,在此前的历届代表大会上,均属首次。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二大以来,九年时间,我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的指引下,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决而有步骤地进行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以经济建设尤为突出。1986年同1978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都大体翻了一番。过去的九年成为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最旺盛、 国力增长最迅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最多的时期。它开辟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党明确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寻找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了继续发展这种良好的局面和深化改革,中共中央决定召开党的十三大。

1987年10月25日,以进一步加快和深化改革为中心任务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主要议程

(1)听取和审查党的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

(2)审查中央顾问委员会的报告;

(3)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

(4)审议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

(5)选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新一届的中央顾问委员会,新一届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邓小平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赵紫阳向大会作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工作报告。报告共分7个部分:

(1)历史性成就和这次大会的任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

(3)关于经济发展战略;

(4)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5)关于政治体制改革;

(6)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

(7)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

报告指出,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报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如下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并且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报告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客观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根据这个理论,报告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精辟的理论阐释。据此,报告分别提出了发展经济战略、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中的党的建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诸方面的基本方针。此外,报告还规定了6个方面的长远性指导方针。

赵紫阳主持了大会闭幕式。

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十二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党章部分条文修正案的决议、关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大会还首次采用差额选举的方式选出了由175名中央委员和110名候补中央委员组成的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选举出了由200人组成的中顾委和69人组成的中纪委。

赵紫阳在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作报告。他的报告分七个部分:一、历史性的成就和这次大会的任务;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三、关于经济发展战略;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五、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六、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七、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

赵紫阳首先概述了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九年间的历史性成就。他指出,这九年是建国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九年来的实践,证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这条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中,在一系列关键问题的决策中,在建设、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开拓中,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求实精神、丰富经验和远见卓识,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赵紫阳在报告中着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系统的、深刻的理论上的阐述。他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赵紫阳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赵紫阳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他指出,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从根本上说要依靠经济体制改革的加快和深化。

他指出,当前深化改革的任务主要是: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分阶段地进行计划、投资、物资、财政、金融、外贸等方面体制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赵紫阳说,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职能分开。党政分开才能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作用,才能保证做到“党要管党”,才能使党总揽全局,真正发挥协调各方的作用,才能使党组织真正具有监督的职能,成为同官僚主义作斗争的力量。他还从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他强调,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

赵紫阳强调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他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强调,党必须经得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解决的最重大的课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党内反对腐败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他重申必须从严治党。

赵紫阳在报告中充分肯定了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强调必须大胆起用那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实际贡献,得到群众承认和信任的干部。他说,实现领导干部年轻化,当前的重点是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的年轻化,建议这次代表大会在这方面迈出较大的步子。

赵紫阳说,马克思主义需要有新的大发展,这是现时代的大趋势。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切有利于生产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

赵紫阳在报告的最后,满怀信心地宣告: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征途上,我们已经取得了第一步胜利。我们还要为夺取第二步、第三步新的更大的胜利而奋斗。我们坚定地相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与会人员

在大会主席台前排就座的有34位同志。他们是赵紫阳、邓小平、李先念、陈云、胡耀邦、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乌兰夫、万里、习仲勋、方毅、田纪云、乔石、李鹏、杨尚昆、杨得志、吴学谦、余秋里、胡乔木、胡启立、姚依林、倪志福、秦基伟、陈慕华、陈丕显、邓力群、郝建秀、王兆国、王震、薄一波、宋任穷、王鹤寿。

选举结果

大会选举了由175名委员和110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了由200名委员组成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由69名委员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随后召开的十三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赵紫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陈云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乔石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