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6 22:19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简称中油所)建于1960年,隶属国家农业部,是国家级科研机构。
1960年,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创建。
1960-1966年,全所四于研究室,科技人员仅43人,主要是年青人。在湖北浠水、蕲春、红安、襄阳、江苏铜山等县建立农村基点,同全国主要油料研究单位建立协作研究关系。
1961年,在武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油料技工作会议,讨论全国油料科技发展规划。
1966-1976年,中油所分别在湖北红安、襄阳、孝感、武昌、荆门、广济等县恢复或建立基点,坚持开展油料作物高产栽培、抗病育种以及甘蓝型油菜花而不实、多熟制大豆发展途径、花生死棵、三熟制油菜综合技术等20余项试验研究工作。筹建油料作物品质分析室,组织全国大豆、油菜品种资源编目、花生青枯病研究以及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大豆科技协作活动,恢复《油料作物科技》杂志。
1990年,中油所设有品种资源、遗传育种(一)、遗传育种(二)、栽培生理、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生化与食品科学、情报资料等8个研究室。
2009年8月,油料所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2007—2008年度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称号。
2010年4月,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
2012年4月,农业部油料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武汉)揭牌仪式举行。
2014年,中油所被评为湖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脱贫奔小康对口帮扶先进单位。
2020年10月,建成世界最大油料作物资源库。
截至2016年12月,中油所共有在职职工28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85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6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农业部杰出科研人才及其团队扶持计划人才3人,国家973项目首席专家1人,中国农科院杰出岗位人才17人,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9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岗位科学家13人,国家和省部突贡专家14人,国务院及省政府津贴专家10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王汉中、黄凤洪、李培武
农业部杰出科研人才及其团队扶持计划人才:王汉中、黄凤洪、李培武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王汉中
农业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廖伯寿、李培武、徐育松、陈坤荣、张文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汉中、黄凤洪、李培武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张兆威、郑明明
国家“优青”:矫永庆
截至2016年12月,国家依托中油所建立了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19个,研究所研究室10个,是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建成了武昌本部试验基地、阳逻综合试验基地、汉川转基因安全评价基地、青海平安北繁基地、南方三熟制进贤基地,合计占地面积2300亩。
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油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野生花生种质圃、国家油料品质改良与质量安全国际合作基地、花生黄曲霉防控国际联合实验室、油料油脂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油料作物种质低温中期库
农业部创新平台: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评价中心、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油料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武汉)、湖北省油料脂质化学与营养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野生花生资源圃
研究所研究室: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室、花生研究室、大豆研究室、芝麻与特色油料研究室、环境生物学研究室、种质资源研究室、功能基因组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基因工程与转基因安全评价研究室、质量标准与食品安全研究室、产品加工与营养学研究室
据2017年10月中油所官网显示,中油所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拥有遗传分析系统、DNA测序仪、电感耦合ICP、高速超速离心机等5万元以上仪器120多台套;2006-2011年,中央财政修购专项等新增6600万元以上设备和设施。
据2017年10月中油所官网显示,中油所开通了CNKI系列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国研网、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Wiley Online Library、Nature Publishing Group、Annual Review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urnals (OUP)、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urnals (CUP)、ASM、Taylor & Francis、PNAS、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APSnet、Springer Protocols、Web of Science、Science Online、ProQuest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国家农业图书馆、Cell pres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Proquest生物期刊、农业期刊全文数据库、CAB Plus(Full Text from CABI)、CAB Compendia、Journal Citation Reports、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Engineering Village(EI)、Scopus、CAB Abstract等数据库资源;建立了油料作物基因组数据库。
中国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已建成大型油料作物种质资源库,油料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量有4.43万份。
截至2016年12月,中油所共主持承担国内外各类科研项目1620余项,培育油料品种194个,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72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成果奖22项,高居国内油料科研机构之首。在油料种质资源,油菜双低品质改良、高含油量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菌核病防治、花而不实防控技术,花生病毒病防治、抗青枯病、抗黄曲霉及高油、高蛋白育种,大豆高产、抗病、优质育种,芝麻高产、优质育种,油料平衡施肥、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油菜基因组测序、油料功能基因发掘、转基因及安全性评价,油料质量安全及控制技术、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油料新品种、新技术年应用面积达4000万亩以上,其中油菜新品种年推广面积达3500万亩,覆盖全国油菜种植面积的35%以上。在农业部“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评估中,中油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三甲,在全国油料专业机构中居首位。
中油所十一五”科研总经费约3亿余元,截至2014年10月,共有9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其中作为主持单位获得国家奖的科研成果达20个,发表论文1900余篇,出版专著189部,获得专利105个,制定农业标准45个;先后育成油料作物新品种145个,年均推广面积年均达4000万亩。
2006-2008年,油料所共获得各类科研成果93项,年均31项,比“十五”年均增长32%。其中,获奖成果21项、审鉴定成果36项,颁布国家或农业部标准21项,获国家专利13个、新品种保护权6个。获奖成果中,油菜新品种中双9号、油料低温制油技术、双低油菜生产全程标准体系3项主持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三年共培育出油料作物新品种29个。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一种有关油料作物专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及其它特种油料作物有关品种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土肥植保、综合加工利用以及品质测试技术等方面的首创性研究论文、综述专论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分别于2008年、2011年和2014年连续三届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和湖北省精品期刊。被国内外26家重要数据库收录,如《CABAbstract》、《CA》、《WTI》、《AgrisInternation》、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中国台湾)等。
据中油所2017年招生专业目录显示,研究所开设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
二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种质资源学、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农产品加工利用
二级学科硕士点: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种质资源学、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植物营养学
截至2014年10月,中油所共培育研究生200余人,拥有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45人。
中油所研究生学籍归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第一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就读,第二、第三年回所完成实验任务及学位论文,学制三年。
据2017年10月中油所官网显示,中油所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油料育种与种质资源、基因组测序与资源交换、有害生物防控、生物毒素检测与防控、油料加工利用、油脂代谢工程等领域开展了合作研究。其中,与拜耳、加拿大国家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英国洛桑研究所、德国联邦油脂研究所、国际半干旱研究所、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等国际伙伴的形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建成中英芸薹属遗传改良联合实验室、中德油脂质量安全联合实验室、花生黄曲霉防控国际联合实验室、脂质化学与营养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平台。
中油所累计承担各类国际合作项目100余项,先后获各种国际合作项目经费资助6000万元以上。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和合作项目研讨会共计50余次,其中包括优质油菜育种国际合作会议、国际花生青枯病与病毒病学术研讨会、国际芝麻资源与核心种质研讨会、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第五届国际植物青枯病大会、国际油料质量安全研讨会等
截至2014年10月,中油所先后与加拿大、英国、德国、比利时等多个个国家的农业科研单位、院校建立了密切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并派遣优秀研究生前往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培养研究生项目。
研究所标识图案代表油料作物,五颗水滴状代表着油,1颗水滴为黄色,另外4颗水滴为绿色,标识背景为蓝色,外环是研究所名称和英文简称。
精神:艰苦创业、求实创新
战略:走向国际
方针:以我为主、为我所需、有所作为
发展目标:顶天立地、国际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