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3 20:43
《中国历史文选》是高等学校文科历史专业课程之一,在综合大学和部分师范学院的历史系中已设置多年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典型历史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也向学生介绍一点有关中国史料学和中国史学发展的常识。
本书是《中国历史文选》上册的第三版。它是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历史专业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典型的历史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也向学生介绍一点有关中国史料学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的常识。本书分为上下二册,供课堂讲授和课外自学之用。本册是上册,选录篇目涉及:甲骨文和金文、书、诗、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辞、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魏书、世说新语等。
周予同(1898—1981)初名周毓懋,学名周蘧,又一学名周豫桐,浙江瑞安人。
少年时代,就读于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创办的蒙学堂。毕业后,进了瑞安中学。1916年,以第一名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火烧赵家楼教育杂志社主编,并一度在上海大学执教。这十余年,恰风华正茂,是他学术上大有建树的时期。1925年2、3月,他在《民铎》杂志上发表了《经今古文之争及其异同》,次年改题名《经今古文学》出版。1926年10月,还发表了论文《僵尸的出崇》,猛烈地抨击北洋军阀政府经学历史复旦大学安徽大学任教,曾兼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35年又返回上海,在暨南大学任教。这几年里,他一方面继继研究经学史,出版了《群经概论》、《孔子》、《汉学师承记选注》等,另一方面,为编写教材花了大量心血,如编写了《本国史》、《国文教科书》。此外,撰写了《中国现代教育史开明书店蔡尚思陈望道汤志钧海瑞罢官
主编《历史文选》2002年7月新一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册
武丁卜辞(二则)
大盂鼎铭
二、书
牧誓(尚书)
克殷解(逸周书)
三、诗
七月(国风)
閟宫(鲁颂)
四、左传
宋楚泓之战(鲁僖公二十一年、二十二年)
晋楚城濮之战(鲁僖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
五、国语
越王勾践灭吴(越语上)
楚昭王问于观射父(楚语下)
六、世本
作篇(辑佚)
七、战国策
秦围赵之邯郸(赵策三)
八、楚辞
天问(节录)
秦始皇本纪(卷六)(节录)
六国年表(卷一五)(节录)
陈涉世家(卷四八)
孙子列传(卷六五)
货殖列传(卷一二九)
一零、汉书(东汉-班固)
武帝本纪(卷六)(节录)
百官公卿表(卷一九)(节录)
食货志上(卷二四上)(节录)
张骞传(卷六一)
赵充国传(卷六九)
刘盆子传(卷一一)
党锢列传序(卷六七)(节录)
仲长统传(卷四九)(节录)
一二、三国志(西晋-陈寿)
诸葛亮传(卷三五-蜀志五)(节录)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卷一-魏志卷一-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
一三、晋书(唐.房玄龄等)
食货志(卷二六)(节录)
刘毅传(卷四五)(节录)
一四、宋书(梁.沈约)
谢灵运传论(卷六七)
一五、魏书(北齐.魏收)
释老志(卷一一四)(节录)
一六、世说新语(刘宋.刘义庆)
俭啬(卷之下第二九)
汰侈(卷之下第三零)
一七、水经注(北魏-郦道元)
鲍邱水(卷一四)(节录)
一八、洛阳伽蓝记(北魏-杨炫之)
法云寺(卷四-城西)
下册
一九 史通〔唐·刘知几〕
六家〔卷一〕
二体〔卷二〕
二〇 大唐西域记〔唐·玄奘〕
朅盘陀〔卷一二〕
二一 三通
食货门·田制〔唐·杜佑:通典卷一、二〕〔节录〕
通志·总序〔宋·郑樵〕
田赋考·屯田〔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七〕〔节录〕
二二 通鉴 续通鉴 续通鉴长编
秦晋淝水之战〔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〇五〕
陈靖奏请务农积毂〔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〇〕
宋太祖收兵权〔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三〕
二三 通鉴、宋史纪事本末
安史之乱〔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三一〕〔节録〕
王安石变法〔明·隙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三〇〕〔节録〕
二四 明 实录
作铁榜申诫公侯〔太祖洪武实录卷七四〕
二五 明儒学案〔清·黄宗羲〕
凡例
二六 日知录〔清·顾炎武〕
宋世风俗〔卷一三〕〔选录〕二七 读通鉴论〔清·王夫之〕
唐用回纥以诛安史〔卷二三唐肃宗〕
二八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
元代州域形势〔卷八〕〔节录〕
二九 文史通义〔清·章学诚〕
书敎下〔卷一〕
永清县志·舆地图序例〔卷七〕〔节録〕
三〇 潜研堂文集〔清·钱大昕〕
经史子集之名何昉〔卷一三·答问十〕
元史多用投下字〔卷一三·答问十〕
三一 廿二史创记〔清·赵翼〕
汉初布衣将相之局〔卷二〕
明代宦官〔卷三五〕
三二 龚自珍全集〔清·龚自珍〕
乙丙之际箸议第七
乙丙之际箸议第九
三三 海国图志〔清·魏源〕
筹海篇一·议守上〔卷一〕〔节录〕
筹海篇二·议守下〔卷二〕〔节录〕
三四 中西纪事〔清·夏燮〕
粤民义师〔卷一三〕〔节录〕
三五 孔子改制考〔康有为〕
叙
三六 訄书〔章炳麟〕
清儒〔第十二〕
三七 新史学〔梁启超〕
中国之旧史〔第一章〕
史学之界说〔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