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4 21:10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事业单位,属国家公益类科研机构,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4月,随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机构调整9易其名,2000年8月定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隶属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
截至2022年6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拥有在职职工254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11人。
据2023年9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共有科研人员20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正高级职称63名,副高级职称63名,中级职称68名,初级职称7名。其中,有博士学位人员为174人,硕士学位31人。在科研队伍中,中青年研究人员占主体,另外聘有客座研究员41名。有4人获何梁何利奖,8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3人获得有特殊贡献中青年专家奖,6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人才,12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14人入选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
何梁何利奖获得者:黄汲清、肖序常、许志琴、杨经绥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许志琴、肖序常、任纪舜、季强、刘敦一、杨经绥、侯增谦、刘福来、万渝生
有特殊贡献中青年专家奖获得者:刘敦一、许志琴、季强
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侯增谦、季强、张建新、刘福来、李海兵、曾令森
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季强、朱祥坤、侯增谦、刘福来、曾令森、杨志明、宋玉财
截至2022年6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拥有13个专业研究室(中心)、1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国家野外站、3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地质调查局业务中心,研究所还是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等7家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所属专业研究室(中心):区域地质与编图研究室、构造地质研究室、地层与古生物研究室、变质岩及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室、火成岩研究室、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同位素地质研究实验室、岩石圈研究中心、离子探针中心、能源资源中心、三维地质调查研究中心
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
国家野外站:江苏东海大陆深孔地壳活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
据2023年9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共珍藏各时期地质类图书10余万册,杂志约200余种,各类地质图件和资料9000余套。还珍藏珍稀标本,其中有百件珍贵的以鸟类起源、真兽类起源和被子植物起源为主的精品化石;还有中国大陆深钻长达5000―心标本和采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书几百件珍贵构造、岩石标本等。
据2023年9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先后与美、俄、法、英、德、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科研机构、大学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有24位专家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位(在职15位),有40多位国外和地区的学者被聘为地质所客座研究员。长期与研究所合作的外国专家先后5位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2020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2022年3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地质与编图及数据库建设、区域大地构造与全球构造、生命起源演化、古生物群落与地层对比、前寒武纪地质与早期地壳生长、新生代地质与现代地质生态环境、超高压变质作用与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学、矿物学与地球物质科学、大陆动力学与地幔动力学、成矿地质背景与区域成矿学、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岩石圈结构及地球动力学、同位素地质理论、方法体系与应用等。
截至2022年6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2000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4项、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1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汶川专项项目1项、“973”项目1项、“863”课题1项、科技支撑课题2项、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5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4项、重点项目22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3项、联合基金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8项及培育项目5项、应急管理项目5项、面上及青年基金410余项,承担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及深部探测项目18项,主持领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GCP项目4项,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300余项。
据2023年9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2000年以来,获得国土资源科技奖32项,包括一等奖11项、二等奖21项。2000-2021年发表学术论文4200余篇,其中国际SCI检索论文1223篇,国内SCI+EI论文1033篇,核心期刊论文1600余篇。出版专著77部,获得专利61项。
《岩石矿物学杂志》是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科学出版社出版,创刊于1986年,为双月刊。设置的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问题讨论、综述与进展、方法与应用、学术争鸣、环境矿物学、宝玉石矿物学、综合资料、简讯等。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知网(CNKI)、中国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RCCSE、超星、CEPS、《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以及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BibliographyandIndexofGeology》(BIG)、《ChemicalAbstracts》(CA)、《GEOREF》、《剑桥科学文摘》(CSA)、EBSCO等收录。
截至2023年8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学位专业,9个硕士学位专业,7个专业型硕士学位专业;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地球物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地球物理学
截至2023年8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拥有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矿床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专业博士生导师51人,硕士生导师68人,每年招收研究生30余人。2016年入选科技部科技人才创新培养示范基地。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所徽的中心主体是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G”和一个“山”字形图案,其中“G”为地质学英文单词“geology”的大写首字母,地质学正是该研究所的主要研究领域;而外圈是由“地质研究所”的英文词组“Institute of Geology”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的英文简写“CAGS”组成。
2023年4月17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联合举办了第54个世界地球日科普进校园,暨“李四光中队”授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