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更新时间:2024-05-17 19:24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布的在中国危害比较大的入侵物种的一个名单。分别在2003年、2010年、2014年、2016年分4批发布,共71个物种。截至2020年8月,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以西南和沿海地区最为严重。入侵途径主要是人为引进;沾粘在旅游者身上带入;自然传播。

基本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球上的多样性生物每年为人类创造约33兆美元的价值,然而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外来物种被人们有意无意从一地带往另一地,从而给全球生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鉴于此许多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制定了针对性的法律法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期能够预防外来物种入侵,减轻对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

在生物学上,外来物种是指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和分布位置以外的一种物种、亚种或低级分类群,包括这些物种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生物物种由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物种必须是外来、非本土的;第二,该外来物种能在当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损害当地生物多样性。入侵的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毁生态系统,危害动植物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当今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自然界中的物种总是处在不断迁移、扩散的动态中。而人类活动的频繁又进一步加剧了物种的扩散,使得许多生物得以突破地理隔绝,拓展至其他环境当中。对于此类原来在当地没有自然分布,因为迁移扩散、人为活动等因素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之外的物种,统称为外来种。在外来种中,一部分物种是因为其用途,被人类有意地将其从一个地方引进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些物种被称为引入种。

入侵途径

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据专家介绍,这些“海外来客”“偷渡入境”的渠道主要有:

①自然入侵:通过空气流动,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发生自然迁移,造成生物危害;

②人为引进:分为有意引进和无意间引进。其中有意引进包括出于观赏、饲料等目的;

③无意间引进:虽是人为的,但其主观上并无引进意图,而是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客无意间被引入的。如松材线虫,就是由进口设备的木制包装箱带进来的。此外,入境旅客带的水果、肉类、甚至鞋底,也会成为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

发展情况

截至2014年11月,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园联合沈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8家科研单位,经过3年调研,最新查明中国外来入侵植物有72科285属515种。在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中国发现50种。

截至2020年8月,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中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6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结果表明,215种外来入侵物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48种外来入侵物种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名单批次

第一批名单

(2003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16种)

第二批名单

(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制订,环境保护部2010年1月7日发布,19种)

第三批名单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4年8月20日发布,18种)

第四批名单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6年12月20日发布,18种)

相关措施

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制度,每十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国普查;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制度,构建全国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网络;建立外来入侵物种信息发布制度。

2022年12月20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发布,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