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9-25 19:19
陆态网络是“十一五”期间国家投资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国地震局、总参测绘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中国气象局和教育部共同承担建设。法人单位为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陆态网络项目于2006年10月立项,2007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2012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以下简称“陆态网络”)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NSS)观测为主,辅以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人卫激光测距(SLR)等空间技术,并结合精密重力和水准测量等多种技术手段,建成了由260个连续观测和2000个不定期观测站点构成的、覆盖中国大陆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和自主研发数据处理系统的观测网络。
主要用于监测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重力场形态及变化、大气圈对流层水汽含量变化及电离层离子浓度的变化,为研究地壳运动的时-空变化规律、构造变形的三维精细特征、现代大地测量基准系统的建立和维持、汛期暴雨的大尺度水汽输送模型等科学问题提供基础资料和产品。
我国是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地震、水灾、泥石流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命安全的危害日益加剧,地震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大地测量等都需要更及时的数据支撑,信息化和国防建设也需要精密和实时的信息保障。“九五”期间,我国建设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重大科学工程,在地震预报、国防建设、大地测量、地学研究和气象预报等方面发挥了显著效益。但我国现有的连续观测基准站,台站密度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几十甚至几百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急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观测、服务能力。
该项目拟在原有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础上,建立由基准网、区域网、数据系统三大部分构成,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多尺度、实时和多种卫星定位系统兼容的地面观测基础设施,为地壳运动及动力学、地震预报和灾害性天气形成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服务于军事测绘和大地测量,以及社会减灾和国民经济建设。项目总投资约5.228亿元,建设期为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