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17 23:28
原始人类用利器在人体前胸、后背、两臂和面部划出图案和记号,以显示地位和存在。后来从动物和矿物质中提炼出来的脂、粉用来装饰自己,还会用用小石子、贝壳或兽牙等物制作而成的美丽的串珠,用于装饰。
女子采用燕支,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人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
还有米粉,将米做成粉末,涂抹面部及身体裸露部分,是皮肤洁白细腻,还可以将米粉染成粉红色,涂抹面部,增加皮肤红润感。
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
开始使用出产西域的黑色矿石——黛,有染色的作用,将眉毛全部挂掉,用黛画,这是最早的画眉材料,有文献写到“博得黛青者众” 用来形容用黛画眉的人很多。
同时,男性化妆开始出现,不过不似女子化妆那般繁复齐全而已,主要的化妆技法就是,用木粉敷面,用红粉涂面。不过汉时男星化妆属实,但是会被列入佞幸一类,或冠以诬蔑之词,说明男子敷粉自古便不为礼教所推崇。
南北朝是开始兴起面饰。因为南北朝奈是佛教盛行之时,而由于妇女对佛的敬仰,为求赐福,特地把佛身上的金色涂至额上,或者剪裁金箔以为星,贴于额上,因为颜色多为黄色,故而又称花黄,鹅黄等。《木兰诗》中就有写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此处的花黄就为面饰。后来这种装扮渐渐变为具有装饰的意味,一方面在演剧时需要改变面貌和装束,以表现剧中人物妆粉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从波斯国引进的螺子黛等开始盛行,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
初唐时期,眉妆崇尚长、阔、浓。盛唐时代,从开元盛世到天宝年间,流行的眉型为长、细、淡,名称有蛾眉、远山眉、青黛眉等。白居易《上阳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妆”。到了中唐,天宝至元和年间,八字眉重新流行,和乌唇、椎髻形成了“三合一”特色的“元和时世妆”。晚唐的眉妆继承了浓和阔的特点,但非常短。最有代表性的是“桂叶眉”,以及血晕妆、柳眉等时尚眉样。
在唐代,花钿除圆形外,还有种种繁复的形状。花钿,是将剪成的花样,贴于额前。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说韦固妻“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来尝暂去”。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用鱼鳔胶或呵胶粘贴。从出土传世文物图像材料所见,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
隋唐时期,唇妆也开始盛行,不同的朝代,唇形的也不一样。
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
宋代也开始兴起染指甲技术,多以红甲为美,所用材料是凤仙花捣碎,加入少聊明矾即可,可以将丝棉捏成与直接一样的薄片,放入花汁,等到吸收水分之后取出,放在直接表面,经过连续侵染三到五次,数月都不会褪色。宋代的美甲不仅是美丽的标志,中国古代官员还用装饰性的金属指甲套增加指甲长度,显示尊贵地位,清代时期女性嫔妃常带有精致的指甲套以显示自己的地位。
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中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
化妆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女性美容技术。一方面是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存在;另一方面是由于实用而兴起。如古代埃及人在眼睛周围涂上墨色,以使眼睛能避免直射日光的伤害等等。如今,化妆则成为满足女性追求自身美的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化妆品并运用人工技巧来增加天然美。
“中国妆”的概念最早从国外兴起,许多日本、韩国的女生开始注意到中国女孩近几年的妆容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不再盲目地效仿日风或韩风,在众多多元的美妆风格中,以中国明星和网红为代表的一群人引领出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国风”主流审美,而这种审美最大的特点就是优雅和自信。
细长眉,不同于欧美式的挑眉,韩式平眉,中国妆的眉型是彰显温和而自信的细长眉。眼下彩,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妆容重眉妆而不重眼妆,又因胭脂的广泛应用均在眼下颊上,故称眼下彩。点珠唇则是因为大部分时期中国古代的唇妆都讲究盖住边缘往小画,打造樱桃小口,取其边去其型,称点珠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