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

更新时间:2024-07-01 13:16

《中国姓氏》是2006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吉。

姓氏序论

姓的产生,从史籍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还有“姬民出自轩辕”的记载。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朝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语》)。

这种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秦朝,那时,周朝的封建宗法制度基本弱化,旧贵族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荡尽清除的差不多了。到了西汉,姓和氏的区别已经不再显现。因此,太史公司马迁在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统称,从此,“姓氏”之称,自太史公起合而为一。其著《本纪》中,言秦始皇则曰姓赵氏,言汉高祖则曰姓刘氏。自此,中国人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没有贵贱之分,因而很多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所以,姓氏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的家族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每一个家族的成员。

内容简介

中国姓氏数量众多,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姓氏历来有百家姓之说,常云:“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中国人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

这还不包括元代、清代移居中原的蒙古族、满族人译改的汉字姓。边疆少数民族译成汉字的姓也没有计算在内。宋代《百家姓》收入506个姓氏,明代《千家姓》收入2398个姓氏。解放以来,在北京市的户口档案中就有二千二百多个姓氏,上海市有一千四百个姓氏。

百家姓的称呼起自于宋代《百家姓》著作出版以后。根据中国史籍记载及甲骨文的出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但是在中国古代姓和氏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夏商周三代之际,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氏是贵族宗法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即远古时期的部落组织。

图书目录

引言:认知历史传承文明

第一章 解读中华百家姓 赐姓命氏溯渊源

第二章 展示百姓风采 演绎华夏文明

第三章 海纳千流无涯岸 民族交融汇大川

第四章 自古风云多变幻 树大根深枝叶繁

第五章 姓分等级标郡望族有堂号铭祖德——姓氏的郡望、堂号及其文化内涵

第六章 凝聚血亲的纽带 朝宗谒祖的圣殿

第七章 家族文化的表征 世系传承的编码

第八章 古老的文化体系 新兴的研究领域

附录一 中华一百大姓堂号表

附录二 《百家姓

附录三 当代三百家姓氏排列

序言

“赵钱孙李,周吴郑,冯陈褚卫、蒋沈韩杨……”这读来琅琅上口的《百家姓》读本,是传统的启蒙读物,也是中华姓氏的经典之作,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人们常说的“百家姓”,实际上是中华姓氏的泛指和总称。冠以“百家”之名,表示数量众多,涵盖广博之义。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姓氏究竟有多少,很难有准确的统计。流传至今的宋代《百家姓》读本,收录姓氏440个,清代《增广百家姓》增至506个。

中华姓氏源于上古,延续至当代。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姓氏发展演变,延续传承,升华凝练,形成了一种内涵丰富、体例完备、超越历史时空、跨越地域界限、包容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体系,并以其人人皆知的普及性、世代传承的持续性、兼容并包的统一性、博大精深的系统性,纵贯了中华文明的进程,涵盖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就是不同血缘姓氏的宗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播迁交融、兴衰更替的总汇。以血缘姓氏为脉络的姓氏谱系,正是具体而微地载录各姓氏宗族的渊源世系、兴衰荣辱及其历史功业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文献,是中华文明进化的轨迹,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因而中华姓氏成为传承文明、解读历史、透视社会的独特视角和微观窗口。

中华姓氏是传统文化中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强、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结,是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基石。中华民族历来以炎黄子孙自居,把炎黄二帝作为共同的人文初祖和精神偶像。无论是偏处一隅的少数民族,还是飘零异域的华裔侨胞,时时处处都流传着炎黄二帝的传说,人人都以炎黄子孙为荣。这种以血缘姓氏为传承纽带,对共同祖先形象的塑造,对民族渊源的追述,构成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和连续传承性的认同基石,它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桥梁纽带,也是当今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时至今日,中华姓氏已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沧桑,但其世代相承的延续性,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仍永葆青春,仍然是现实生活中人人必备、无时不用的重要标记和社交工具。举凡订立合同,签署书证,信函往来,交流沟通,无一不以姓氏作为重要凭信。“按姓氏排列”、“按姓氏为序”,已成为重要的社交场合、家国大事、学术活动中组合、排列有关人士的惯例。而“贵姓”一词,更是日常社交必备的第一用语和礼仪之词。

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姓氏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文明的积淀,是我们认知历史、传承文明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事事皆用的重要工具和信息体系。因而普及姓氏知识,拓展姓氏研究领域,就成为我们认知历史、传承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中华姓氏

以上资料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