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2 08:47
“中国学研究贡献奖”由国务院新闻办指导,论坛学术委员会推荐和遴选,论坛组委会颁发,是中国学术机构第一次对中国学领域的国际学者颁奖。该奖项将长期设立,在每两年一届的世界中国学论坛上向3到5位国际学者颁发。首次颁奖为2010年11月6日,于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向4位海外中国学研究专家颁发的“中国学研究贡献奖”。
中国学也称“中国研究”、“汉学”。国外对中国研究的统称。有广狭两义。广义指研究中国的哲学、宗教、历史、政治、经济、艺术、语言等各门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指研究中国的文献、语言和文学。在现阶段,中国学的研究重心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中国学研究既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又不断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在中国快速发展、更多融入世界的背景下,开展中国学研究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谢和耐(Jacques Gernet,1921——)是法国20世纪下半叶著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法国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
谢和耐生于当时法国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其父路易·热尔内(Louis Gernet,1882—1962)是古希腊研究专家,并担任过法国文学院院长一职。
1942年之前谢和耐在阿尔及利亚完成学业,获得了古典文学(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和语言学)的学士学位和高等教育文凭。1942年,美军在北非登陆,谢和耐应召入伍,参加了抵抗德国法西斯及其同盟的正义战争。1945年退伍后,他将精力转向中国研究。1948年毕业于高等实验学院。1949—1950年在当时设在越南河内的法兰西远东学院学习,并于其后成为著名汉学家戴密微的学生。1957—1969年间,就教于巴黎大学文学院。l969—1973年在巴黎第七大主持其亲自创设的一个东亚语言和文化教学与研究单位的工作。1975—1992年间任职法国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的汉学教授,主持中国社会和文化史讲座。1977年后一直作为学院远东问题各个研究所的常务主持人,直到1992年退休。1975—1993年,他与荷兰大学汉学院前任院长许理和(Erich Ziircher)教授共同主编创刊于1890年的国际汉学杂志《通报》。
著作:谢和耐教授在汉学领域内一直勤耕不辍、著述颇多,已出版的著作有以下九种:《菏泽神会禅师(668-760)语录》(1949)、《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1956)、《蒙古入主中原前夕中国中原的日常生活》(1959)、《前帝国时代的古代中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伯希和敦煌汉文写本目录》第1卷(与吴其昱先生合作)(1970)、《中国社会史》(1972)、《中国和基督教》(1982)、《唐甑的<潜书>》翻译及作序和注释(1991)、《中国的智慧,社会与心理》(1994)等。其中以《中国社会史》(1972)和《中国和基督教》(1982)两部著作获国际汉学界好评。
评价:谢和耐教授曾长期主持整个法国汉学界的工作,在其五十余年的治学生涯中,获得多种的荣誉称号和奖章,如法国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的普通院士、翟理斯奖、儒莲奖、荣誉骑士勋章;一级教育勋章;东洋文库外籍院士等等。谢和耐是个承前启后的汉学家,他的老师戴密微(Paul Demievi11e,1894—1979)曾使战后法国汉学得到复苏,而谢和耐则使法国汉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获奖感言:作为一个法国人怎么能获得如此殊荣呢?这样的荣誉我受之有愧,我扪心自问,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我想到的唯一理由是,我之所以能被中国人所知,这完全归功于那些关注我作品的翻译家,我想到了耿升翻译的《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和《中国与基督教》,黄建华与黄迅余翻译的《中国社会文化史》,刘东翻译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或许还有些英文版的翻译,读法语的人相对来说不多。
罗高寿(Игорь Алексеевич Рогачев,1932——2012),生于莫斯科。
罗高寿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汉学世家,他的爷爷对神秘的东方中国很感兴趣,且颇有研究,他的父亲阿列克谢·罗加乔夫则是苏联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和外交家,他最早把中国古典名著《水浒》和《西游记》以及鲁迅、老舍等作家的作品介绍给俄语读者。阿列克谢·罗加乔夫按照与自己俄罗斯姓氏接近的发音,为自己起了一个美好吉祥的中国名字——罗高寿。在父亲的影响下,小罗高寿选择了学习中文和研究中国问题,就读于莫斯科东方大学汉语专业。1956年4月毕业后罗高寿即到中国工作,任中国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翻译,他的外交生涯从此便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当老罗高寿的儿子来到中国工作时,仍沿用了这个中国名字。1969年,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罗高寿任苏联驻华大使馆参赞。1986年起,担任苏中边境问题谈判团团长。1989年2月,作为苏联外交部副部长,陪同部长谢瓦尔德纳泽前来北京为戈尔巴乔夫访华做准备,在上海同苏联代表团一起受到邓小平接见。自1992年起,罗高寿长期担任 驻华大使,直至2005年。在其任职期间参与起草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罗高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力的增长无疑引来了邻国和竞争对手的担心,同时,大家又都期待中国在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方面有所作为,希望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所积累的经验具有全球性意义。”
评价:罗高寿的到来,中俄关系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当年两国关系便走出低谷实现了正常化,接着两国元首实现互访。在日前欢送罗高寿的告别会上,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说:中俄两国关系从经历波折到成为战略协作伙伴,大使先生功不可没。罗高寿把中国作为他的第二故乡,把推动中苏、中俄关系作为他终生奋斗的目标。他不仅从维护俄罗斯利益的角度处理问题,还真心地从两国共同利益出发,可说是中俄友谊的桥梁。
著作:迄今为止,罗高寿在中、英、俄语言的报纸上发表文章65篇,并主持了《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83)——文件和资料(1949-1963)》(第一部)的编纂工作。
获奖感言:我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大约一年前,在莫斯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先生曾经授予我奖章,以表彰我在促进中俄两国友谊和合作方面所做的贡献。而我获得的第一个中国政府奖项,是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授予的。现在我已获得了三个奖项。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贡献我的全部力量,来巩固和加深我们两国间的战略伙伴关系。
孔飞力(Alden Kuhn,1933——2016)是美国著名中国学家、哈佛大学希根森历史讲座教授、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以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史、政治史著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孔飞力转向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
孔飞力出生于英国伦敦。1950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威尔逊(CWoodraw Wilson)高级中学,同年考入哈佛大学。毕业后,到英国著名的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学习日语与日本历史。1955年夏,回美国,应征入伍,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军旅生涯。他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Montery的军队语言学校学习中国语言文字。一年的中文学习经历对孔飞力的人生旅程产生了关键影响。偶然的契机让他开始注意到古老而陌生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并与之结下了终身不解之缘。
中文学校的学习结束之后,孔飞力转移到东海岸。他在乔治城大学攻读研究生,1959年获得硕士学位。稍后,孔飞力考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教授(John Fairbank)、史华慈教授(Benjanmin Schwartz)学习中国历史,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太平叛乱时期的民兵:团练的理论与实践》(Militia in China During Taiping Rebelli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uan-lien),1964年获得了哈佛大学历史与远东语言的博士学位。
著作:孔飞力著作不是很多,每一本书之间出版的间隔都很长,但每一本著作问世都引起轰动,是学术界名副其实的“十年磨一剑”。主要有:《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现代中国的起源》 , 《故乡:海外华人历史的思考》 。他还参加过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和《剑桥中华民国史》若干章节的编撰。
评价:孔飞力是一个饮誉国际中国学界的著名大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孔飞力开始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以其新颖的视角、精当的方法、独到的见解,在美国中国学界奠定了学术地位。他关于太平天国时期的社会史研究,关于“叫魂”案的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研究,关于现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观念形态研究,都成为美国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人才的必读书。被公认为是费正清之后,引领美国近代中国史研究前沿走向的重要学者。
获奖感言:我在中国学研究领域所做的任何微薄贡献,完全得益于我所研读的历代中国伟大学者的著述。贵组委会充分体现了中国学者的高谊,这份情意正是维系着中国及其外国友人的纽带。尽管我自忖不配享此殊荣。我将始终牢记我们对中国的研究是让全世界瞩目与中国的伟大文明。如果说,我个人在增进对中国的理解方面做出过些微贡献的话,我深感自己毕生工作是有用的。
毛里和子(Kazuko Mori,1940——)日本政治学家,早稻田大学政治与经济学院教授。其研究领域包括当代中国政治与对外关系、东亚国际关系、中俄(苏)现当代史等。她还是日本科学委员会的成员、日本国际关系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日本亚洲研究学会董事,早稻田高级研究中心“当代亚洲研究”项目主任。毛里和子女士早年就读于御茶水女子大学和东京大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青年一代对美国、苏联、日本的现状非常不满,而被当时的中国在困境中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改革尝试深深吸引。正是在那时,毛里和子女士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的本科毕业论文写的是《浙江财阀与蒋介石政权》,硕士论文写的是《北伐时期的武汉国民政府》。深受林德贝克(John M.H. Lindbeck)1971年编辑的《中国:革命社会的管理》的影响,毛里和子女士尝试有意识地使用美国式的功能主义方法分析现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90年代中期开始,毛里和子女士组织了一系列现当代中国问题的大型项目,包括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重点领域研究 “ 现代中国的结构变动(1995~98年)”、21世纪COE“ 现代亚洲学的创生(2002~2006年)”、人间文化研究机构(NIHU)“ 当代中国地区研究基地联合项目(2007年~)”。今年9月,毛里和子女士刚获得日本有关亚洲研究的最权威大奖“福冈亚洲文化奖”。毛里和子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是多元的,复杂的,它既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日益崛起的世界性大国。中国选择的道路直接影响周边地区的主要国家,对于中国模式的研究将持续成为热点。”
评价:70岁的毛里和子女士潜心研究中国学50余年,已经成为日本研究中国问题的领军者。毛里和子女士多次来到中国,并将上海作为第二故乡,她为推动中日之间的对话交流和相互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
著作:毛里和子教授的主要著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的关系》(1989)、《当代中国政治学》(1993)、《当代中国的民族运动》(1998)、《重新评价作为大国的中国》、《当代中国的结构性变革(卷1)》(2000)、《中国身份的变化》、《当代中国的结构性变革(卷7)》(2001)。
获奖感言:这次的贡献奖,表明我常年从事的中国研究在研究对象本身的中国也得到了承认,而且是我的第二故乡——上海的研究机构授予的,我真是感到格外高兴。我十分愿望与中国的研究者一道推进合作研究。当前中日关系很不稳定,我深切希望在学术研究领域不断加深中日间以及多边的交流与对话,从而推进中日之间的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