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30 11:15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创刊于1991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原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的国家级学术性刊物。
1991年1月20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创刊。
1995年,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
1997年,学报第5期由每期64页变更为80页。
2001年,学报第4期由普通16开本变更为国际大16开本。
2003年1月,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
2004年1月,学报由每期80页增至112页。
2006年1月,由每期112页增至144页。
2007年1月,再次由每期144页增至176页。
2014年,入选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
1)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探讨,国内外安全科学进展及评述,新学科的创建及理论;
2)防尘、防毒、噪声与振动控制、辐射防护、个体防护、锅炉与压力容器、防火防爆、矿山安全卫生、机电等安全工程与职业卫生工程方面的新见解、新理论、新成果;
3)矿业、冶金、建筑、交通、石化工业、能源、航空航天工业、江河海运、公路铁路运输、军工及火炸药产业、机械、水利电力、电子信息产业、危害物质储运、消防、保险等领域的安全与卫生工程实践的新见解、新方法、新成果;
4)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科学、安全信息科学、安全人体工程学;
5)安全经济学、安全教育学、安全心理学、安全思维学、安全行为学、安全风险学;
6)安全生理学、安全与卫生标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7)安全监察理论及实践,安全伦理学,安全法学,现有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及标准研究;
8)新技术应用在能量转换、交通运输、人为排放物质等领域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后的平复等理论和实践,风险中人的作用研究,重大危险源的评估理论及实践;
9)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及企业(行业)安全与健康评价理论的探讨及实践,企业安全文化、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等;
10)安全文化、安全哲学、安全史学、安全社会学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设有安全工程技术科学、公共安全、安全科技信息、安全系统学、安全人体学、安全社会工程、安全社会科学、安全卫生工程技术、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安全物质学等栏目。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的读者对象是从事安全生产、个体防护、职业卫生、职业安全、防灾防损等方面的安全与卫生工程专业执业人员,为注册安全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干部、安技人员,为高等院校有关师生,为与安全科学技术有关的专家、学者以及职业安全健康中介机构的评价师等。
据2020年3月31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编辑委员会有委员50人。
委员:蔡美峰(院士)、曹耀峰(院士)、陈国华、陈网桦、陈伟炯、丁辉、樊晶光、方东平、傅贵、高建良、高金吉(院士)、蒋军成、金克宁、金龙哲、李传贵、李根生(院士)、李树刚、梁冰、刘剑、罗云、马占平、牟善军、彭苏萍(院士)、钱新明、施式亮、司鹄、宋英华、田水承、汪彤、王永刚、吴超、吴穹、吴宗之、徐国平、徐志胜、许开立、闫学东、杨庚宇、杨振宏、袁宏永、张光德、张来斌、张瑞新、张铁岗(院士)、张兴凯、郑霞忠、朱红青、Aleksandar Jovanovic(德国)、Genseisk Reniers(荷兰)、Wang Qingsheng(美国)
据2020年3月31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共出版文献量7738篇。
据2020年3月3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文献量为5860篇、基金论文量为3380篇。
据2020年3月31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总下载次数2616121次、总被引次数121210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770、(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294。
据2020年3月3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安全科学学报》被引量为106885次、下载量为375966次;据2017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2017年影响因子为1.51,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670种)中排第627名。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是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9-2020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被美国《化学文摘》(CA)(2014)、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8)、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材料信息》等收录。
2004年3月,经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多位专家评议推荐,《中国安全科学学报》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06年6月,再次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08年6月,第三次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13年9月,继续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获2012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12月,获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
办刊宗旨
保护大众在生产、生活、生存领域进行各类活动的身心安全与健康;预防、消除或减少意外风 险与灾害给生命、 财产及社会文明带来的损失;推动安全科技进步和安全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努力创建一个安全、健康、舒适、少灾的文明社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民主、求实作风,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