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08 12:36
中国小头蛇(拉丁名Oligodon chinensis),俗称秤杆蛇,游蛇科小头蛇属,无毒,体长约半米,山区和平原均有分布,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吻鳞大,呈三角形,背见部多,大于鼻间鳞沟,宽大于高,但不成锥状;鼻间鳞1对,条状倾斜,左右形成八字;前额鳞1对,楔状,长小于宽,较鼻间鳞大,但其沟与鼻间鳞均等长;额鳞大,呈六边形,长大于宽,并大于额鳞前缘达吻鳞后缘间的距离,也大于顶鳞沟长;鼻鳞2裂,以前后方向排列,鼻孔开于吻侧的两鼻鳞裂间;颊鳞1,呈方形;眶前鳞1,呈矩形,眶后鳞2,眶上鳞1,无眶下鳞;前颞鳞1,后颞鳞2 (3),均无棱;上唇鳞8,3-2-3式,个别为6或7,成3-2-2式,6枚者以第4和第6枚不切入唇缘,但夹在前后两唇鳞间,7枚者仅第6枚不切人唇缘,但夹在前后两唇鳞间,正常者以第6枚为最大;下唇鳞8(7或9)枚,以第5枚最大,第1至第4枚与前颏鳞相切,具颏沟。脊鳞光滑,为17-17-15行(偶为19-19-15);腹鳞宽,有侧棱,雄体为176-184枚,雌体为177—189枚;肛鳞完整;尾下鳞双行,雄体57~64对,雌体47~48对。雄体最大体长为(520+105) mm,体重为62g;雌体最大体长为(490+110) mm,体重为73. 5g。
头小,吻稍尖,瞳孔圆,背鳞无棱光滑,腹鳞有侧棱。头背面和侧面,第5至第6枚上唇鳞贯眼到前额鳞和额鳞前缘处,有一黑褐色八字纹;自额鳞后角始,向颈两侧延伸形成一“人”形黑褐纹。上后颞鳞上有一黑褐圆斑,有些个体无或不典型,此斑后下方有一向颈腹延伸的斜纹,有些个体无或不典型。颏下乳白。体背深褐色,有11~15条镶黑边的横纹,横纹延伸到最外背鳞,尾部也有3~4条,各横纹间另有3条黑色隐纹。腹鳞浅褐色,每枚有1~2个黑斑,大部分黑斑位置不一,有些腹鳞无斑,腹鳞两侧有白色的侧棱,前后连成白色纵线。尾下鳞乳白无斑,或仅前段有斑。
生活于山区、平原的草坡或灌丛中,甚至接近民居。2000年6月30日和7月1日在南岭自然保护区大顶山海拔700~1870m的林区采到。卵生。7月剖检,左、右输卵管各有卵4枚(伍律等,1985)。嗜食爬行类的卵。
山区几平原均有,有时进入家屋。食蜥蜴和壁虎的卵。
河南、云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西、海南、广东(连州大东山、乳源乳阳、溪头和大顶山、怀集大稠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