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7 21:05
中国微循环学会是从事微循环领域相关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国家一级学会。英文名称Chinese Society of Microcirculation,简称:CSM,隶属中国科技协会。
本会是我国从事微循环研究的生命科学、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与医学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依法登记的公益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是联系微循环领域科技人员与医学工作者的平台和纽带,是一支推动我国微循环领域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
1993年,以修瑞娟教授为代表的我国四十多名微循环专家提出申办请求,根据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同志的批示,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审查,国家科委批复,经民政部登记,中国微循环学会于1993年8月30日成立。同年在泰安举行了成立大会,由60位专家组成了第一届理事会,并推举时任国际微循环学会联合会常委、亚洲微循环联盟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微循环研究所所长修瑞娟教授担任理事长。当时有会员280余人。同年加入了亚洲微循环联盟以及世界微循环学会联合会。
1999年,在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69人组成的二届理事会,修瑞娟教授当选为理事长。时有会员400余人。修瑞娟教授领导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微循环研究所作为学会的挂靠单位,为学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带领中国微循环领域研究进入黄金时代。
2007年6月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三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由87人组成的第三届全国理事会,詹启敏教授当选理事长,修瑞娟教授当选名誉理事长,这次换届新老更替幅度大,一大批朝气蓬勃、富于开拓、锐意进取、努力攀登的青年学者进入了理事会。学会三届理事会成立以来,在修瑞娟名誉理事长的亲切指导和詹启敏理事长的领导下,在学会各位领导共同努力下,学会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开拓了新的发展思路,积极筹备建立专业委员会,扩大了学会队伍, 拓宽了中国微循环的研究领域,极大地充实丰富了学会的学术内涵。
鉴于詹启敏理事长重任在肩,科研工作繁忙,由詹启敏理事长提议并征得学会主要领导同意,常务理事会2011年7月中国科协同意和民政部批准刘乃丰副理事长兼任学会秘书长主持学会日常工作,同时发文同意将学会挂靠单位转移至地处南京市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这一重大决议充分体现了学会的改革创新精神, 体现了学会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远见、魄力、胆识。学会秘书处依托挂靠单位组建后积极开展工作,在联络上级主管部门与理事,筹备会议,整理申报资料和学会事务等方面,富有成效。
学会现有会员近千名。学会成立以来积极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1995年在北京主办了第二届亚洲微循环大会,2007年承办了第十一届国际人工血液大会,组团参加了第六届(1996年,德国慕尼黑)、第七届(2001年,澳大利亚悉尼)和第八届(2007年,美国密尔沃基)世界微循环大会,组团参加了在曼谷、万隆、马尼拉和东京亚洲微循环大会。
中国微循环学会在年内即将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学会正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呈现广阔的发展前景。
学会成立后在国际学术交往中日益成熟壮大,逐渐显现其不可取代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1997年,在修瑞娟理事长的带领下,中国微循环学会全额出资5万美元,由全国各地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家近40人组成了庞大阵容的中国微循环代表团,赴泰国曼谷参加了第三届亚洲微循环大会,我国微循环学者共发表论文60余篇,三名青年科研工作者获得了大会颁发的青年研究者奖(共五名)。展示了中国微循环学会的组织能力和学术地位。
中国微循环学会成立后,义不容辞的肩负起了组织全国的微循环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进行学术导向、壮大学术队伍、发现培养后备人才的光荣使命,真正起到了核心和凝聚作用。就目前国内民众对微循环的认知程度、对改善微循环在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健康保健中作用的认识提高,充分说明了微循环学科的发展和影响对人民健康的作用和意义。
在国内的学术交流方面,学会充分发挥了领导和组织作用,每两年一次的全国微循环学术大会成为推动微循环学术交流、临床与基础、各医学专科之间交叉渗透的平台。1994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微循环学术大会。1997年在四川成都举行了第二届微循环全国学术大会,1999年在江苏南京举行了第三届全国微循环学术大会并召开了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进行了换届选举。2002年11月在深圳举行了第四届全国微循环学术大会。经新近召开的学会常务理事会决定,2004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五届全国学术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