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8 20:35
中国昆曲博物馆坐落于昆曲的发祥地江苏省苏州市古城区平江路中张家巷全晋会馆内。全晋会馆于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内有苏州地区最精美的古戏台。它经国家文化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立项批准,于2003年11月正式挂牌对外免费开放。中国昆曲博物馆以抢救、保护、传承、弘扬古老的昆曲艺术为宗旨,以展演、陈列、收藏、研究、传承为主要工作内容,每星期有昆曲星期专场演出。
中国昆曲博物馆建在昆曲的发祥地苏州,位于苏州古城平江历史保护街区上。1986年苏州建城二千五百周年,作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全晋会馆修复后,建成苏州戏曲博物馆。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弘扬古老的昆曲艺术,经批准,在苏州戏曲博物馆的基础上,利用全晋会馆古建筑,筹建中国昆曲博物馆,2003年11月22日,中国昆曲博物馆一期工程完成,由文化部授牌正式对外开放。
该古戏台构造精美,深得贝聿铭赞誉,是昆博的一个主要文物和主要展演场所。其后台按照《扬州画舫录》所记载,恢复昆曲古戏台后台的布置原貌,对昆曲舞台艺术来说,极具研究价值,亦有可看性,是昆曲表演艺术的一种延伸。
古戏台是观看古戏台演出的最佳地方。两厢墙上挂有昆曲文木雕、砖雕等,既是陈列,又是装饰,两厢用竹廉隔成开放式包厢,观众与游客既在此观看昆曲表演,亦可休闲品茶。
古典戏台是戏台区整个古建筑群的精华所在,特别是戏台上的穹窿一藻井项,大红底色,镶黑泳金,顶壁花板雕刻精巧,18条324只黑编妈浅雕相间着18条306颗金黄色舌头圆雕,盘旋向上凝聚在穹窿藻井顶端铜镜片上。这不仅体现出搞起的古典建筑艺术,而且显示了科学地运用声学原理使之能产生余音绕梁音响效果的绝妙构思。
在原全晋会馆大殿内建造了一室内戏台,使大殿成为一室内戏厅。该戏厅是昆博昆曲展演的主要场所,观众席复原明式厅堂陈列、明式家具、匾额、对联、铺上红氍毹,组成明代厅堂红氍毹演出形式。此厅既是向观众展示古代昆曲传统的演出形式,同时也是作为曲友拍曲清唱的场所。在室内戏台两侧,陈列展出昆曲服饰(包括服装、盔帽、髯口、面具、脸谱及各种道具),该室内戏厅充满强烈的舞台演出氛围。
此陈列厅以史为纵,以人物、作品、事件为横,充分展示昆曲发展史。博物馆的馆藏珍宝,清末民初堂名“宝和堂”的紫檀木堂名担亦陈列于此,一些老堂名经常在此表演,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活化石的演出。
此陈列厅根据苏州历史记载有几十个各式古戏台、厅、馆,制作成形态各异的戏台、戏厅、戏船的模型七个,既有历史研究价值,又有观赏价值。
中国昆曲博物馆收藏的大量昆曲的演出脚本,包括木刻、石印本、抄本以及数以百计的昆曲艺人抄本,数量之多,居全国之首,该展厅展示了馆藏珍贵脚本,通过脚本剧本介绍了昆曲史著名的作家,该陈列厅位于昆博西北角,整个陈列厅布置成明代书房的形式。
木雕石刻展厅两侧向后都有走廊,两个走廊叫“昆曲艺品展”,挂着的都是一些昆曲故事画。东侧挂着的是八幅内容各异的昆曲故事,而且是全国不同昆剧院团的演出剧目,比如江苏省昆剧院《桃花扇》,北方昆曲院《琵琶记》,上昆《牡丹亭》,浙昆《西园记》,浙江永昆《张协状元》,江苏苏昆《长生殿》,甚至还有台湾联合昆剧团的《下山》,之所以把这些都列出来,因为昆曲剧团实在是太少了,号称六大昆曲剧团,实际能够经常演出的已经很少,昆曲的传承全寄托在这些昆剧院团身上了。细看了一下,所有的这些画都是一个叫潘裕钰的人画的,这样的人已经很少了。
西侧挂的是同一出昆剧故事,汤显祖的《牡丹亭》,也是八幅图,分别是《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拾画》,《婚走》、《团圆》。在我辈看来,《牡丹亭》之于戏曲,可比《红楼梦》之于小说,其重在此无须多言,倒是想起来好多饭店里,也见过《牡丹亭》的不同种类的画像,比如在南京,山西人家饭店里的瓷瓶,三牌楼舒友酒楼里的墙壁连环画。再提一下这里故事画的作者,叫张晓飞,后来听博物馆里的人说,潘和张都是苏州著名的美术大师。
在两侧戏曲故事画走廊里,都放有古色古香的桌椅,好似茶楼里一般,还用屏风隔开,走廊有两层,上下相像。我的这篇文字,正是写于楼下西侧走廊的《婚走》与《团圆》对面的桌子上。坐在这里,向左边的窗外看,有个天井,靠南边有个戏台,据工作人员说,就是全晋会馆以前的戏台,人们可以坐在走廊里,或者天井里,一边喝茶一边看戏。戏台像是一个亭子,左右角翘着上天,角左右两侧挂着红红的灯笼,分别有五串。一定得写出戏台边上的对联,第一次见到,左侧“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右侧“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横批“普天同庆”,这戏台边上有栏杆,好似船头,难怪许多园林的戏台造的就像是个船头,比如同里退思园那个戏台。
天井里两侧铺的是青砖,中间是石板,往里走,应该是博物馆里最大的展厅,在我踏进门前,闻到了茉莉花的香味,扫目看,原来这个大展厅两侧都放着茉莉花,装在盆里。抬头仰目,同样这里也有对联,横批“吴歙萃雅”(注:此歙字像歙非歙,电脑里找不见),左梁“圣旦净末丑塑就奸佞贤祯相”,右梁“宫尚角徵羽唱彻悲欢离合情”。展厅门前牌子上写的是“昆剧江湖角色行当行头展”,进到里面,感觉就是庙堂里的大雄宝殿,很宽敞,不过两边不是罗汉像了,都是些行头之类的,比如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黄色服饰;大厅中间当然也不会是三尊佛,而是一个小型的室内戏台,戏台后两侧卷帘上写着“出将”和“入相”。
戏台右侧是脸谱图像,主要是净角的脸谱,所谓的“七红、八黑、四百、三和尚”。其实这里的戏曲服饰行头非常多,小戏台两侧都是,每种展出的行头都用灯光投射,很是引人注目。厅中央还放着许多椅子,就是说,戏台上演戏的时候,观众可以坐在这里看。
1、《四音释义》,郑长庚著 清书带草堂藏版 十二册全
郑长庚著,书带草堂藏版,扉页著嘉庆二十五年本,但疑为道光四年重订本。全书十二册,按地支为序,是中国音韵学重要著作,是继作者音韵指掌之后解释文字字义的重要著作,对研究古时字句读音很有裨益。
2、《改良全图缀白裘全传》 上海点石斋民国四年本,12册全
《缀白裘》,是清代刊印的戏曲剧本选集,收录当时剧场经常演出的昆曲和花部乱弹的零折戏。书名《缀白裘》是“取百狐之腋,聚而成裘”之意。全书12编(集)48集(卷),由钱德苍根据玩花主人的旧编本增删改订,陆续编成。
《缀白裘》收录的主要是昆曲曲目,有80余部作品的400多个选出。每剧所选多寡不等,有多至26出的,如《琵琶记》,也有仅收一出的。明、清时期,苏州戏曲活动极盛,从《缀白裘》中可以看出当时昆曲演出剧目是相当丰富的。它以折子戏为主,包括南戏和明、清传奇作家的创作。有些整本失传了的作品,在这里保存了零出。
《缀白裘》还收录总题为“梆子腔”的剧本30余种50余折,所用曲调包括很广。清初花部诸腔剧本很少刻印流传,幸赖《缀白裘》的收录,才使今人得见部份曲文。更兼此种版本附有多达近五百页的插图,弥足珍贵。
3、《殿本影印钦定曲谱》 上海扫叶山房民国八年石印 8册全
清朝康熙皇帝令王奕清等人编撰的一种曲谱。书成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文分为十二卷,北曲四卷。收曲牌335个;南曲八卷,收曲牌811个,多因袭朱权《太和正音谱》和沈损《南曲谱》而成。文中按宫调排列,注明句式、四声、韵脚,并举出例曲。北曲部分注明人声派人何种声调。卷首并附有各家曲论。
征集到该种曲谱两种,民国八年本为楠木夹板函套,民国十三年本为普通原配函套,内容系同一版本。
4、《李笠翁一家言》 李渔著 上海会文堂印行
李渔,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觉世名言十二楼》、《无声戏》、《连城壁》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此书记录李渔诗文词曲等。
5、《昆剧曲调》 1958.7 上海昆曲研习社研究组编,
赵景深、俞振飞、徐凌云、管际安、段光尘、朱尧文执笔
上海昆曲研习社研究组编,赵景深、俞振飞、徐凌云、管际安、段光尘、朱尧文执笔,印书仅2000册,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昆曲曲调为主,分章介绍了昆剧的产生、定律与定格、宫调、套曲的组成、韵及四声,昆剧乐队的组织、曲调介绍、时剧与吹腔、十五贯、昆剧对其他剧种的影响以及昆剧发展方向的探讨,有较高的研究学习价值。
6、《蜀伶选粹》 成都新民书局 1912年初版一册
蜀伶选粹不分卷 中隐楼主著,民国成都新民书局铅排本,白纸一册全,中隐楼主即是薛志泽,薛志泽原是成都《蜀报》的记者,民国初年改行开办新民书局,以古籍线装书碑帖字画为大宗,且他精于碑帖字画古籍版本的鉴定,并能修补破烂之名贵古书。与不少学者文化人收藏家往来,业务不断发展,成为当时成都古旧书店中最大的一家,薛志泽编著《益州书画录》、《益州书画录续编》、《蜀伶选粹》,刻印《宋词三百首》《清季四家词》等甚多,由于校刻精良而享誉川内外,为世人所重。蜀伶选粹一书,记述了民国初年四川地区的川剧名家,是研究民国时川剧情况,及川昆发展的一本极好的资料汇编。
7、《川剧昆曲汇编》刘泉编述,李远松、杨为记录整理,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所1979年编印,记录了大量的川昆情况。
中国昆曲博物馆的第一期工程将向公众展出:《昆曲文物史料展》,这里不仅向观众展示昆曲历史和重要人物,还展出许多珍贵的文物及资料;《昆曲江湖脚色行当行头展》,展现昆曲的脚色行当和传统服饰;《昆曲场面展》,不仅展示了昆曲的古老乐器,还能欣赏到演奏员为您演奏的、经抢救得来的堂名音乐;《戏台寻踪》,向观众展示了精美的昆曲古典戏台,以期通过昆曲在历史上所经历的不同演出场所,从另一侧面表现昆曲发展、演变的过程;《昆曲古戏台及后台展示》,向人们展示了清代精美绝伦的全晋会馆古戏台及传统戏班演出后台的陈设;《兰苑书香》,以明式书斋的形式,展出昆曲珍贵的传奇刻本和舞台演出抄本,让人在欣赏戏曲、案头作品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古代文人的闲情雅致和书香墨韵;《马得昆曲戏画艺术馆》,展示了中国著名戏曲人物画家高马得一生的昆曲戏文画精品;在《昆曲音像视听中心》,观众可以欣赏到全国最齐全的昆曲音像资料;《昆曲艺品展》将向观众展出著名艺术家的昆曲艺术精品;《戏文木雕、石刻展》展出的是江浙一带民间古建筑中的各种戏文木雕、石雕。
中国昆曲博物馆以抢救、保护、传承、弘扬古老的昆曲艺术为宗旨,以展演、陈列、收藏、研究、传承为主要工作内容。中国昆曲博物馆,既要向世人展示物质的昆曲文物和资料,还要展示非物质的载歌载舞的传统昆曲艺术,这不仅包括传统的昆曲表演,还有传统的演出场所和演出环境,以使昆曲这一古老的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能够原汁原味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是中国昆曲博物馆以活的动态的昆曲艺术展示以区别于一般博物馆和一般昆曲演出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