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更新时间:2024-10-19 12:52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中央大型科技企业集团,始建于1956年;2006年6月,经国资委批准“机械科学研究院”更名为“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是中央企业中唯一从事装备制造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为主业的单位,湖南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理事单位。

历史沿革

艰苦创业

一机部1956年3月6日以机技研字第66号文正式通知成立三个部属研究院,即机械科学研究院、工艺与生产组织研究院和工具科学研究院。同时决定将上海综合工业试验研究所改名为上海材料应用科学研究所,并与一机部三局重型机械研究室一并划归机械科学研究院领导;与东北工学院合办沈阳矿山机械研究室;决定将中南综合试验研究所改名为武汉热处理工艺研究所、东北综合试验研究所改名为沈阳铸造工艺研究所,并划归工艺与生产组织研究院领导;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办哈尔滨焊接工艺研究所。

两院建院初期均在北京市苏州胡同办公。1957年工艺与生产组织研究院迁移至首体南路办公。

1958年,一机部各专业局相继建立产品研究所。同年5月8日一机部以机技字119号文通知将机械科学研究院和工艺与生产组织研究院合并为机械制造与工艺科学研究院。

1958年6月对院属四个研究所正式命名为:上海材料研究所、武汉材料保护与热处理研究所、沈阳铸造研究所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1959年底改名为机械科学研究院

1959年至1966年的八年是机械科学研究院成长与发展阶段。

“大跃进”和随之而来的三年困难时期使院的各方面工作均受到了一定影响。

自1959年9月至1964年相继建成了一、二、三号试验楼和试制工厂以及四号楼的基础工程。先后建立了三十四个各类试验室。

根据院所专业发展的需要,一机部于1958年11月29日以机教汪字第97号文正式批准成立了北京机械科学技术学院,设有结构强度(后又分设齿轮传动、液压两专业)自动化、铸造、焊接、热处理、压力加工六个专业。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大幅度精简下放,院部从1960年的1674名职工减到891人,精简下放47%。

改革发展

1966年6月至1978年5月的十二年期间,其中十年是“文革”动乱时期,科研与各项工作基本停滞,处于瘫痪状态,直到机械院一度解体,后又重新组合。

1969年4月,200多名干部分两批下放到罗山一机部五七干校。同年12月按照所谓“战备疏散”的命令,一机部决定将机械院全迁到河南省漯河市。

1972年,机械院成立了漯河机械科学研究所。

1972年8月,河南省同意将该所迁到郑州市,成立了郑州机械科学研究所。

1972年12月,一机部以一机技字第1164号文通知将机械科学研究院、电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农机化研究院三个单位留京部分合并成立一机部机械研究院。

1976年1月,国家计委以计基字第30号文批准在机械院内建立标准化研究所(由原机械院的标准计量处为主体组建)和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以原电器院留京部分为主体,融合原机械院的自动化室、仪表室的专业力量组建),原机电研究所名称及力量继续保留(由原机械院的锻压、热处理、模具、理化检验等专业及试制工厂的留京部分组建)。

1978年5月,根据一机部的指示,将机械院科技部所承担的37项行业技术组织工作,先后移交给部有关专业局,并有58名科技人员调部工作。至此,科技部工作结束,机构也随之撤销。原院属农机所恢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名称,划归农机部领导。

机械研究院根据一机部1978年5月12日一机技字654号文恢复了原机械科学研究院名称。并承担下列任务:负责管理直属研究所(北京机电研究所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受部委托代管标准化研究所;负责管理五个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研究所,即机械工业部上海材料所、机械工业部武汉材保所、机械工业部郑州机械所、机械工业部沈阳铸造所和机械工业部哈尔滨焊接所。

1978年至1985年是科研院所恢复性整顿和建设性整顿阶段。

1982年2月,成立振华机械科学技术咨询公司。

1983年3月,机械研究院根据软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改革发展的需要将原科研处分设为技术发展研究处和科研管理研究处。为使可靠性室和环保室能得到充分发展,一度将两个研究室划归机电研究所领导。

1984年机械研究院本部及院属各研究所在完成恢复性整顿的基础上,开展了建设性整顿。

机械研究院自197年解体,科研和生产试验基地全部移交给北京市有关单位使用,于1972年迁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1984年10月,北京市规划局批准机械院在原址的重建工程。

机械部于1994年9月21日以以机械院为主体与标准化研究所合并。

1997年8月,机械部档案馆整体并入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1998年3月,机械部将工程机械军用改装车试验场与院合并。

展望未来

1999年5月,科技部、国家经贸委将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实施转制,机械科学研究院以及同属机械工业部的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沈阳铸造研究所郑州机械研究所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北京机电研究所等与机械科学研究院重组,整体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划归中央大企业工委管理。

1999年7月,国家机械工业局将重组各单位的全部资产划入机械科学研究院,干部的管理、任命权移交给机械科学研究院。

1999年10月,外交部正式批准机械科学研究院获得独立的外事审批权。

2000年4月正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至此,机械科学研究院结束了长达43年的事业单位体制,转变为企业。

2000年中央企业工委组建,机械科学研究院与其他中央企业一起划归中央大企业工委管理。

2000年,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研究院正式进入机械科学研究院。

2002年3月,经国家经贸委国经贸企字(2002)179号文正式批复,以机械科学研究院为主,联合北京市大地科技实业总公司钢铁研究总院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作为发起人,共同发起设立了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12月,机械科学研究院下发了《机械科学研究院资本收益管理暂行办法》、《机械科学研究院收缴子企业资本收益的管理及使用暂行办法》,开始收缴子企业部分资本收益用于激励和技术开发,同时规范资本收益管理、使用等。

2006年6月,经国资委批准“机械科学研究院”更名为“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19年9月6日,云南省机械研究设计院进入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的欢迎会举行。自此,云南机械院成为中央在滇科研院所,机械总院集团通过重组云南机械院进入云南。

2020年4月,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

2023年7月1日上午,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在宁波象山开园揭牌。

企业规模

人员编制

截至2016年11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有5000余名在岗职工。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21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06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位、百千万领军人才1位。专业技术人员3373人,占比78.4%,管理人员610人,占比14.2%,技能人员321人,占比7.4%。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徐性初(专职)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林尚扬(专职)、陈蕴博(专职)、单忠德(专职)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人):娄延春、李宝东、陆辛欧开良于波(名单不全)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单忠德

百千万领军人才(1人):李宝东

组织体系

截至2016年11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建有19个(国家、地方及行业)重点实验室、26个(国家、地方及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4个(国家、地方)技术研发平台。此外,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共承担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7个学会的24个分会、技术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处工作。机械总院拥有16家全资及控股子企业(公司),实行母子公司式集团管理体制,下设标准化、产品检测、质量认证和管理咨询等若干个专业技术服务机构。

截至2016年11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共承担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7个学会的24个分会、技术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处工作。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截至2011年4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拥有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 个行业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 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1年4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行业级重点实验室和 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其它研发机构

截至2011年4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拥有其它研发机构2个。

中国国内的机电、热处理、焊接、模具工业的4个行业协会,6个行业分会和4个委员会挂靠在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协会以会员制方式吸纳相关企业与个人,以行业发展研讨、技术展览、产品展示等方式开展技术服务工作。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标准归口单位是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其以会员制的形式,在相应的专业范围内开展技术服务。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拥有全资的中联认证中心和中汽认证中心两家认证机构。

2010年,中国国家和行业设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内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共有12个,其中国家级质检中心4个、行业级质检中心8个。

国际合作

业务领域

主营业务

2015年,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实现资产总额68.02亿元,营业收入42.59亿元,利润总额3.29亿元,已发展成为集科研开发、科技产业和技术服务三大业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企业集团。

研发领域

企业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11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累计取得科研成果及专利7000余项,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环保、能源、交通运输、信息产业、冶金、化工、建筑等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领域。2015年,机械总院实现资产总额68.02亿元,营业收入42.59亿元,利润总额3.29亿元,已发展成为集科研开发、科技产业和技术服务三大业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企业集团。

国家级

期刊成果

截至2016年11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通过期刊和网站等服务媒体,以纸型、平片、软件、光盘和网络等多种介质提供技术服务。全院承办国家批准科技期刊19种、社科期刊1种,累计月发行量逾6万余册。

荣誉表彰

截至2016年11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后获得全国机械冶金建材系统工会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中国自动化领域十大年度企业、2011年度常州科技城“龙虎榜”优秀研发机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优秀业绩将、中央企业团工委“青年文明号”、中央企业党建带团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优秀会员单位、国家科技计划(火炬计划)实施二十周年先进服务机构等荣誉称号。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11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是首批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工作站资格单位。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其中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14个。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并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吉林大学联合培养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机械设计及理论(二级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固体力学(二级学科)、工程力学(二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二级学科)、材料学(二级学科)、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底,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共招收博士研究生235人,硕士研究生1165人,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吉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60人;授予博士学位75人、硕士学位914人。

截至 2015 年年底,全院共招收博士研究生 266 人,硕士研究生 1216 人;授予博士学位 89 人,硕士学位 1024 人。

截至2016年11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有博士生导师40名,硕士生导师143名,在读研究生240名。

2016年11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选派的研究生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3D Maker有限责任公司》创业项目获2016年“创青春”首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

2015年10月,在全国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网2015年英语演讲比赛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研究生代表队取得了团体第三名的成绩。

资历证书

企业文化

企业形象

此标志以CAM为创意元素,造型简洁、色彩醒目,用抽象的方式把CAM变形成两座山峰,寓意机械院勇于攀登科技高峰,象征着机械院的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和持续发展,体现出机械院永远进取的信念。蓝色代表着科技、宇宙,象征着机械院的研发领域十分宽广,预示着极大的发展机遇;黄色代表机械院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必将取得辉煌的业绩,为中国制造业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核心价值

“创新”、“责任”

创新:

“创新”之起源,创新是解放思想最基本的实践,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最强音。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更新;第二是创造新的东西;第三就是变革。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它的形成是在20世纪。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有了管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一个民族缺乏创新意识难以发展进步,一个国家缺乏创新活力难以兴旺发达,一个企业缺乏创新精神难以生存发展。

“创新”之涵义

创新——就是在变化中重新定位。

创新——就是破除因循守旧的懒惰思想。

创新——就是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

创新——是机械总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只有创新才能进步,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创新”之实质

观念“创新”——事业要发展,思想要先行,集团上下首先要观念创新。要不断解放思想、敢想敢创、与时俱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技术“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是以提升集团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实现发展战略目标为目的,通过持续保持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引领,以赶超世界先进制造技术水平为追求目标。

管理“创新”——要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要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结构和管理方法上不断创新。

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活动和推动企业创新的各种制度的总和。集团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创新,创新靠的是人才,吸纳、培养、使用和留住人才最终靠的是文化。文化的创新是所有创新的基础。

责任:

“责任”之含义包括三层:使人担当某种职务和职责;份内应做的事;做不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该承担的过失。

责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有社会就有责任,身处社会的个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条文,带有强制性。

责任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

集团的责任包括:

对社会的责任: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模范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行业规则,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成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表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表率,以人为本、创建和谐企业的表率,努力成为社会企业的榜样。

对股东的责任:完善治理结构,科学民主决策,优化发展战略,突出做强主业,提高管控能力,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加强风险防范,提高投入产出水平和持续盈利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为股东和出资人带来长期良好的回报。

对客户的责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改善产品性能;完善服务体系,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为客户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努力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员工的责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致力于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卫生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强员工教育和培训,提供平等发展机会,推进民主管理,努力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创建和谐企业。

社会责任

2014年,机械总院认真履行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5.86%、利润增长7.86%的业绩,一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国资委认定的经济指标和工作任务。机械总院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治理,深入推进定点扶贫河南新县工作,派出第二名挂职干部,研究编制扶贫发展规划,设立定点扶贫专项基金,协助新县引进产业项目。

2015年,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参与《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强基工程》等大型战略咨询项目,支撑国家装备制造业战略决 策与布局;围绕行业新技术预测、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系统开展了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完成了多项行业规划研究,推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及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京、津、冀、苏、皖、闽、粤等地的装备制造业热点地区、特色园区、龙头 企业,开展战略规划、产业布局实施研究,促进国家战略、行业规划及新技术新业态在地方的率先导入。机械总院发挥中国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端平台在技术创新、行业交流、产业推广等方面的推动作用,组织召开专家委员会发展研讨会和高端论坛,推动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对口定点扶贫革命老区河南新县, 并发布《机械总院定点扶贫新县规划(2015-2020)》;总院和新县已互派交流干部4名;设立扶贫基金,通过捐款和吸引社会捐助已使资金规模达到500余万元;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先进生产线项目竣工投产并已产出合格产品;“机械总院人才孵化基地”和“机械总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信阳涉外学院)教育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使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教学能力得到改善和提升;总院各单位与新县科技产业交流频繁,总院定点扶贫新县工作机制日臻成熟。机械总院获河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的“中央、国家机关及相关单位驻豫定点扶贫先进集体”称号,总院定点扶贫交流干部吴进军同志获“中央、国家机关及相关单位驻豫定点扶贫先进个人”。

科技活动

2023年5月29日—31日,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中国机械总院依托所属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从武汉、郑州到德州、沈阳,组织了一系列科技开放日活动。

现任领导

王德成: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西峰: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

单忠德: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朱书红:总会计师人选(提名)

李晓东: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李玉鑫:党委副书记、董事

陈元魁:外部董事

陈曙光:外部董事

王宇、孟祥宇:副总经理人选

许质武、董春波:外部董事

张继烈:外部董事

战凯:外部董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