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

更新时间:2023-04-12 13:33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设海洋学系与海洋气象学系,承担海洋科学与大气科学的本科、硕士及博士等各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从事物理海洋、海洋气象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开展海洋与海洋气象的监测、预测、评估及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及社会服务。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学院的重要科研平台。

历史沿革

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

抗战胜利后,厦门大学于1946年成立海洋学系及海洋研究所,唐世凤教授为首任系主任和所长。同年山东大学也设立海洋研究所,1947年2月获教育部批准,

规划设置海洋学系。1949年赫崇本博士回国受聘山东大学教授,1950年调入物理系气象组,1951年任海洋物理研究所所长。时任青岛观象台台长的王彬华(王华文),也兼任物理系气象组教授。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组唐世凤教授等3名教师和18名学生调入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海洋学系,赫崇本任主任,与景振华等筹建物理海洋学专业,著名海洋生物学家童第周、曾呈奎教授也参加了筹建工作。1953-1954年文圣常、王彬华、牛振义教授调入山东大学海洋学系,1954-1957年毛汉礼、束星北教授曾受聘来系进行教学和科研。

1958年经高教部同意,物理海洋学专业改名为海洋水文学专业,海洋气象教研组扩充为海洋气象专业。

1958年10月,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留青岛的部分于1959年成立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学系更名为海洋水文气象系,下设海洋水文学与海洋气象学两个专业。赫崇本升任山东海洋学院教务长,仍兼系主任;王彬华为系副主任,主持工作。

文革期间,曾将两个专业合并为海洋水文气象专业,1973年重新分为两个专业。1978年文圣常接任系主任。1980年海洋水文学专业恢复物理海洋学名称,系名改称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学系。1983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物理海洋研究所,文圣常副院长兼任所长,王景明任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系主任。同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河口海岸带研究所,赫崇本副院长兼任所长。1984年,应学科建设需要,由河口海岸带研究所大部分人员整合组建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心,赫崇本任名誉主任,奚盘根任主任;应工程建设需求,同年增设海岸工程专业,并建立了海洋工程动力学教研室和海洋工程动力实验室,侯国本任主任。 1985年学校决定将海岸工程专业、海洋工程动力学教研室和海洋工程动力实验室全部划归海洋工程系。海洋系为海洋工程系以及其后的工程学院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1988年学校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1991年物理海洋学专业改名为海洋学专业,海洋气象专业改名为天气动力学专业。1993年成立海洋环境学院,下设海洋学系、海洋气象学系、物理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科学研究所、物理海洋实验室。文圣常任名誉院长,冯士筰任院长,1994年冯士筰升任副校长,俞光耀接任院长,1995年孙孚接任院长。1998年海洋学专业更名为海洋科学专业,天气动力学更名为大气科学专业。同年,学校决定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挂靠海洋环境学院,下设海洋环境科学研究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工业水回用技术研究所(由化学化工学院划入)、资源与环境工程勘察设计检测中心、海洋生态动力学实验室等,李凤岐为院长。2001年学校决定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原研究院各单位不再挂靠海洋环境学院。海洋环境学院为又一个新学院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1999年田纪伟接任海洋环境学院院长。2003年徐天真校长助理接任院长。2005年魏皓接任院长,2008年管长龙接任院长至今。

2015年,海洋环境学院改名为海洋与大气学院。

行政架构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物理海洋研究所是198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现设有海浪、浅海动力学、大洋环流、内波、海-气相互作用、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等研究室。物理海洋研究所除承担科研工作外,还与海洋学系和海洋气象学系共同承担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物理海洋实验室是于1987年利用世界银行110万美元贷款和国内配套经费建立起来的,是全学院科研的平台和基地。实验室于1989年被批准为国家教委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被教育部确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大型设备有:大型风-浪-流实验水槽、内波实验水槽、旋转平台实验系统,还拥有粒子成像测速仪(PIV)、微波辐射计、多普勒声学流速仪、超声风速仪等先进测量仪器。实验室对外开放,并设有开放课题基金。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上层海洋动力过程、浅海动力过程、海洋环流、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海洋环境探测机理与仿真。

学院现有博士点为物理海洋学、气象学(原海洋气象学)、环境科学(原环境海洋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应用海洋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物理海洋学是我国首批博士点(1981年),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被再度确认为国家重点学科。气象学是我国第二批博士点海洋气象学(1984年)的拓展,为山东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是我国第一个环境海洋学博士点(1990年)的拓展,为山东省重点学科。物理海洋学博士点所在的一级学科为海洋科学,为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大气科学为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为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除对应于上述博士点专业的硕士点外,学院还有流体力学硕士点。

教学成果

学院在为我国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学教材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迄今已面世50多部自编讲义,不仅满足了本校本系的教学需要,而且作为交流教材推广到校外,甚至国外。属于国内同类教材第一部的有《海洋通论》、《海浪学》、《海流学》、《潮汐学》、《海洋学》、《海洋热学》、《海洋调查》、《海况分析》、《海洋内波》、《风暴潮》、《海洋水团分析》、《海洋温盐预报》、《区域海洋学》、《海洋天气学》、《海洋气候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海洋要素计算及预报》、《浅海动力学》等。

我国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方面已出版的高水平教材和专著,绝大多数为我院教师所编著。《海洋科学导论随机海浪理论

学院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一贯重视教学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研究成果,迄今已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奖多项。

近五年来,学院主办和协办9个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承担中德、中日、中英、中澳、中法、中美合作研究项目15项,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出国访问达到100多人次,聘请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王斌等20余名海外著名学者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美国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黄瑞新教授被聘为教育部物理海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美国Wisconsin大学刘征宇教授被聘为讲座教授。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了学院整体水平,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扩大了学院的国际影响。

历经50多年的口授身传笔耕,汗水化作甘露,浇灌得桃李满园,心血凝为沃肥,培育了群葩映辉。学院已培养出本科生近4000人,硕士、博士、博士后近500人,还有各种培训班、证书班70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教授,有我国自己培养的第1位海洋科学博士孙孚,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美国的终身教授,有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有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带头人、百人计划入选者,有国家机关的部(局)、司级干部,有大学校长、学院院长、研究所所长和众多的学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他们为我国21世纪的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事业的兴旺发达,共同谱写更为辉煌的乐章。

师资力量

全国高等学校政府特殊津贴。现职50岁以下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占68 %。

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苏纪兰、袁业立、李崇银、胡敦欣是我院兼职教授。

赫崇本教授是我国海洋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海洋学院和海洋系的创建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曾任国家科委海洋组副组长,国家海洋局顾问,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参与领导了第一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为海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圣常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用于台风浪业务化预报。其1960年专著《海浪原理》为国内、外第一部系统讨论海浪的著作;其1984年出版的《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为我国海洋学领域引用率很高的著作之一。文院士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攻关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部委省级科技进步奖和科技成果奖十几项。

冯士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学院定位

坚持精英教育理念,强化物理海洋国内领先的地位,发挥我院海洋与大气学科共存互动的优势,力争把海洋环境学院建成培养海洋界和大气界一流人才、学科水平和创新能力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

办学思路

强化特色,巩固发展;开拓进取,辐射带动。

学院发展要以人为本,高屋建瓴,在国际化平台培育人才,巩固和发展六十年来的办学成果和学科地位。与时俱进,随着海洋、大气科学不断深化和国家对海洋事业发展需求的日益增加,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在全国海洋教育事业中起到辐射带动的作用。物理海洋学科作为海洋科学专业最显著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高,保持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加强大气与海洋科学的交叉,海洋气象专业成为国内气象界重要的力量。

育人理念

强厚基础,强化专业;重实践,拓宽口径。

学生培养注重数理基础,优化调整课程体系,强化专业特色;拓宽应用口径,增加技能培训,重视创新能力。因材施教,人才培养基地学生一半以上进入研究生学习,为我国物理海洋、海洋气象研究提供主要的精英后备力量。其他学生向应用转型,加强实习、实践环节,掌握实用技能,为海洋监测、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海洋气象提供具有栋梁潜质的优秀人才。

学院精神

秉承传统,兼收并蓄;严谨治学,崇教敬业。

学院文化

宁静致远,觅认知海洋的普遍理论; 勇于创新,肩谋海济国的历史重任。

文圣常院士总结了海洋环境学院的院训:

浩海求索,立言济世

“浩海求索”反映海洋环境学院的专业特色和治学精神,它涵盖艰辛、深入、严谨的风格;“立言济世”要求“理足可传”,即将探索海洋科学的成果,变为人类宝贵的知识财富,服务于社会。这是海洋人千秋不朽的功业。

科研概况

基础研究

承担国家三大计划(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主体。十五以来,我院教师共主持973项目2项,课题14个;主持863项目21项;科技支撑项目3项;主持自然科学重大(点)基金3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面上(青年)基金56项。代表性项目有:

部门及地方项目

十五以来承担海洋局、军口项目及地方咨询服务项目课题120多项,合同金额6000多万元。

前景与展望

回顾海洋环境学院近6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充满自豪与骄傲,对前辈们的业绩和拼搏精神,以及对我国海洋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深怀崇敬之情。

985工程

在这样的外部机遇条件和学科发展的关键期,学院的学科发展在几十年成果积累的基础上,将在上层海洋动力过程、浅海动力过程、海洋环流、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海洋环境探测机理与仿真等方面做出具有原始创新性的成果,为世界海洋科学做出贡献。在人才培养方面,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学科点建设的不断进展,人才培养体系的日臻完善,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学院作为我国物理海洋、海洋气象和环境海洋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研究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强化和提升。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