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7 13: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军的伟大号令,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宏大工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军的伟大号令,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宏大工程。全会的基本思想和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最新成果,展示了我们党在政治上的成熟和文化上的自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需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和准确把握,迎接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
一、对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认识的新跨越新自觉
我们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大众化过程中,始终重视对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加深认识,反复寻求破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课题。这次六中全会《决定》用了“四个越来越成为”论述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即“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会还深刻分析了在大变革大调整的国际环境和发展机遇期、矛盾凸现期的国内环境下,加强文化建设和创新,具有突出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实践证明,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先进文化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充分发挥,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革命文化光辉灿烂,现代文化活力四射,但存在的问题是: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文化能力不强,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意识较弱,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文化产品市场传播能力较差,国际舆论格局中西强我弱,文化法制建设期相对滞后,国家文化软实力亟待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顺应历史潮流,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决定》的理论阐发和科学分析把全党对文化发展战略的认识和自觉提高到一个新的时代高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兴国的灵魂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文化包括理想信念、制度法纪、体制机制、方针政策、管理模式、精神道德、科教文卫、生活方式、社风民俗等诸多层面,不光是文艺作品、文化活动。在文化这个大范畴里,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尤其在思想多元,价值多元,多种文化相互冲撞和融合,信息传播渠道大大增多的今天,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占主导地位,起到统领和引导作用,这样八千万党员和十三亿人民才能有统一的意志、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一致的行动。它是前进的灯塔,战斗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团结的思想纽带和精神家园。我们应当看到,建国六十多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经济连续几十年快速发展,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雄居世界第一,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空前改善。但是也存在发展方式不够科学,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文化渗透,封建腐朽文化回潮,人们信仰淡漠,社会诚信危机,浮躁情绪随处可见,道德底线一再被突破,恶性案件时有发生。我们应当响应六中全会关于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号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文化建设的首位,以求“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全会明确要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一段话中一个“融入”,一个“贯穿”,一个“体现”,一个“引领”,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具有全方位、多层面、系统性的鲜明特点,同时也为思想宣传文化系统提出了使命和任务,必须解放思想,广开渠道,创新载体,通力合作,共同写好这篇大文章。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
全会《决定》为我们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高举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坚持一个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握一个主题——科学发展,围绕一个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依靠一种动力——改革创新。全会还深刻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动力和出路都在于改革和创新。”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论断,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道路和方针。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创新,历代主要领导都为民族的大众的先进文化建设作出过杰出的贡献。陈独秀率先倡导民主和科学的文化,反对封建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毛泽东最早提出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亲自领导制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邓小平提出了建设“三个面向”的文化,提出培养“四有新人”,主持制定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江泽民提出宣传文化工作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先进思想塑造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强调党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胡锦涛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来领导的文化运动和文化建设的光辉实践给我们最深的启示就是要与时俱进,锐意创新,走群众路线,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推进文化建设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积极吸取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措施,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文艺创作和生产、建设宏大人才队伍、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改进文化管理工作等。这些决策和措施的贯穿落实将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开辟广阔道路,开创一个繁荣兴旺的新天地。
四、围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理念。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部目的只有一个,这就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也是文化的主人,同时又是文化成果的享用者。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也要贯彻“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服务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方针,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六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技术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文化服务。”推进文化发展和繁荣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更加讲求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品位,更加体现“三贴近”原则,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坚持“两为”方向,以“人民欢迎不欢迎,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为价值取向,为人民创作、生产和传播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力作佳品,提供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品味精到、制作精美的精神食粮,把全会提出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等各项任务落在实处,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人民生活幸福美满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