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8 02:19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是200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振亚。
本书勾画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流变的全过程,探讨了各流派间的承续与变异,以及每一时段的不同特征
上 编
绪 论 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嬗变及其历史启迪
第一章 新诗史上的一支异军
——20世纪20年代的“象征”诗派凝视
第一节 悄然飘落的“微雨”
——象征诗派的萌动
第二节 心的雕塑:“中伤的野鹤”
——象征诗派的意向模态
第三节 艰难探险:出入于“象征的森林”
——象征诗派的艺术趋向
第四节 一支有代表性的潮流
——象征诗派的功过评说
第二章 中西艺术交汇处的卓然创造
——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诗派”批评
第一节 由来与归宿
——现代诗派的发生动因与历史流变
第二节 “纯诗”艺术的理论基石
——现代诗派的诗学思想
第三节 病态的诗化青春
——现代诗派的情思空间
第四节 制作“合适的鞋子”
——现代诗派的艺术创新
第五节 一片沃野 二水分流
——现代诗派中主情派与主知派的审美差异
第三章 严肃而痛苦的探索
——评20世纪40年代的“九叶”诗派
第一节 在现实与心灵的二重空间鸣唱
——九叶诗派本体世界特征描述
第二节 “深沉的河”
——九叶诗派审美品格的寻求与构建
第三节 充满启迪意义的丰碑
——九叶诗派的生成与美学价值
第四章 扯不断的血脉
——20世纪50~60年代台湾现代派诗遥测
第一节 回头的浪子
——台湾现代诗的西化与回归
第二节 泥淖里的奇葩
——台湾现代诗的思想与艺术殊相
第三节 闪烁群星谱
——台湾现代诗抽样透析
第五章 定格辉煌
第一节 心灵与历史的同构
——朦胧诗派的心理机制
第二节 断裂地带崛起的峰峦
——朦胧诗派的美学追索
第三节 永远的风景
——朦胧诗的争鸣与“盖棺论定”
第六章 萌动的春潮
——20世纪80年代的“第三代诗”印象
第一节 生命本体的喧哗与骚动
——朦胧诗派的心理机制
第二节 从意象艺术到事态结构
——“第三代诗”抒情策略的转移
第三节 告别优雅
——“第三代诗”圭臬崩溃后的俗美汹涌
第四节 走向沉寂
——“第三代诗”的命运反思
第七章 现代诗派的艺术高峰
——评戴望舒20世纪30年代的诗
第一节 “雨巷”:走人与走出
第二节 “真实”与“想象”遇合的诗情
第三节 “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第四节 从音乐性到散文美
第八章 “反传统”的歌唱
——论卞之琳20世纪30年代的诗
第一节 诗内人生:困惑与超越
第二节 “知性上的探险”
第三节 冷隽的非个人化抒情
第四节 “淘气”的智慧
第九章 “扇上的烟云”
——评何其芳20世纪30年代的诗
第一节 云:凝聚与消散
第二节 如烟似梦的艺术范本
第十章 迷人而难启的“黑箱”
——评废名20世纪30年代的诗
第一节 盎然的禅趣
第二节 美涩之间
第十一章 传统诗美的认同与创造
——评林庚20世纪30年代的诗
第一节 “路上”的诗情
第二节 “晚唐的美丽”
第十二章 在智性抒情的“僻路”上
——评金克木20世纪30年代的诗
第一节 “以智慧为主脑”
第二节 “野蛮”的活力
第十三章 意象抒情
——评施蛰存20世纪30年代的诗
第一节 都市的“心理分析”
第二节 “意象派”的诗学法式
第十四章 都市放歌
——评徐迟20世纪30年代的诗
第一节 新诗历史的“化石”
第二节 乡村人在都市
第三节 前卫位置上的表演
第十五章 感伤又明朗的缪斯魂
——评路易士20世纪30年代的诗
第一节 永不退役的诗坛“战士”
第二节 “银灰色”的心灵雕像
第三节 “一点也不难懂”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