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亲大会

更新时间:2023-10-05 20:16

2009年农历三月三(公历2009年3月29日)这天,杭州在这个中国传统相亲节日举办了“中国相亲大会”,据不完全统计,当天有逾万名单身男女共襄盛举,有望创造新的 “吉尼斯记录”,记录是12685名相亲者。

第二届中国相亲大会

2010年4月18日

主办:浙江卫视

地点:杭州西湖白堤

中国相亲大会的由来

杭州自古就是“爱情之都”,2009年农历三月三(公历2009年3月29日)这天,杭州在这个中国传统相亲节日举办了“中国相亲大会”,据不完全统计,当天有逾万名单身男女联合举办,有望创造新的 “吉尼斯记录”,记录是1万285名相亲者。

爱情之都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杭州的由衷赞美。“三面湖山一面城”的独特格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难怪苏东坡感慨: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是杭州。

杭州是长三角的地理中心,长三角的15个城市都在以杭州为中心的300公里为半径的圆内。杭州国际机场座落于经济发达的萧山区,距市中心约30公里。杭州距上海约170多公里,有多条高速公路相连,沪杭城际列车最快单程不到1个半小时。杭州到浙江省内城市都在“4小时交通圈”内。

杭州秦时设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以杭州城北的良渚镇命名的良渚文化,已有4700多年。杭州西湖的最大价值之一就是历史文化底蕴,苏堤和白堤就是曾任杭州“父母官”的苏东坡和白居易所建。

杭州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美景则大都集中在西湖。西湖的旅游四季皆宜,可谓“欲把西湖比西子,浓抹淡妆总相宜”。杭州的代表性景点有形成于南宋时期的西湖十景、现代建设扩展的西湖新十景,以及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列入十大考古发现的良渚古城等等。

自2004年以来,西湖的变化是破天荒的,早年已经游玩过西湖的游客,想必也会像白居易那样自问:何日更重游?

爱情之堤

 三月的西湖,桃花灿烂,杨柳依依,一艘雕花画舫徐徐而来,白衣胜雪的许仙与白娘子依偎在船头,频频向白堤上的单身男女挥手,引领他们步入爱的殿堂。中国相亲大会就在享有“爱情之堤”美誉的西湖白堤上温情上演。

白堤全长1千米,东起断桥,经锦带桥而止于平湖秋月。白堤横亘湖上,把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并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唐代时,白堤原名白沙堤,宋代又叫孤山路。明代堤上广植桃柳,景色绚烂,故又称十锦塘。

白堤平静坦荡、景色秀美。堤上内层是婀娜多姿的垂柳,外层是绚丽多彩的碧桃,远望如一条彩色的锦带。逢春日,暖风熏面,景致绝佳。

白堤的特点是一株柳树一株桃,所以每到春天桃红柳绿、芳草如茵的时节,游人走在白堤上时似在画中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常到白堤漫游,并曾作《钱塘湖春行》一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白居易在治理杭州时,兴水利,建石涵,疏浚六井,开拓西湖,政绩昭然,有德于民。后人对这位贤明的地方官的充满怀念,称白沙堤为白堤。但白居易所筑的白公堤并非是现在的白堤,而是钱塘门外向东北延伸的一条堤坎,早已废圮,如今仅剩圣塘闸桥亭遗迹。

白堤上有两座桥,东面一座是断桥,家喻户晓,西面一座是锦带桥,知者寥寥,实则锦带桥是白堤上极佳的观景点,站在桥上,近可眺平湖秋月的露台,远可挹孤山的绿树楼阁。

清代许承祖在《西湖渔唱》中专咏锦带桥的诗:“波光山色模糊,锦带桥平入画图。约略前身是渔父,一竿双桨占西湖。”

相亲地点

万松书院位于凤凰山北麓,万松岭南坡,因取自白居易“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的诗意而命名。在梁祝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曾在杭州城外的崇绮书院同窗三年,并由此相识、相知、相慕,并演绎了流传千古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一哀怨凄美的民间传说。相传这个地方就在后来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 万松书院原为宋代报恩寺旧址,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浙江右参政周木始建万松书院于万松岭,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研习、教育讲学和藏书阅览的机构,在明清两代是当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书院,曾是浙江文人汇集之地,与当时的崇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并称杭州四大书院。明代王阳明、清代齐召南等大学者曾在此讲学,“随园诗人”袁枚也曾在此就读。清康熙十年(1671),巡抚范承谟重建,改称“太和书院”。五十五年(1716),康熙帝赐“浙水敷文”额,后更名为敷文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被赐为省城书院。万松书院办学历时400多年,以齐备的祭田祭器、完备的学规章程、丰厚的藏书而位居杭城四大书院之首,成为浙江最高学府。

清末,万松书院逐渐由盛转衰直至荒废。咸丰十一年(1861),万松书院毁于兵火。后虽有几次重建、重修,终因清政府日渐衰落而衰败。光绪十八年(1892),万松书院迁至葵巷,改称“敷文讲学之庐”。万松书院从其始建之日(1498年)算起,在漫长的500多年岁月中,几经兴衰毁建,至此已湮没殆尽,遗址只剩一座“万世师表”石牌坊,一对石狮和一块刻有孔子像的照壁了。

复建后的万松书院,主体建筑以清乾隆《南巡胜迹图》中的《敷文书院图》为蓝本,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按明代建筑风格样式修复,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书院主体建筑包括仰圣门、明道堂、大成殿、毓秀阁和孔子“德侔天地”的品字型牌坊等建筑。环境布置上,保留原有参天树木、补植名贵松树,片植修竹,杏、枫香的等秋叶树种,形成“岁寒三友” 和“染霜林醉”的造景。

重建后的万松书院,还将“梁祝”传说与书院文化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古代书院教育的历史及文化内涵,又处处体现“梁祝”传说这一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化遗产。在万松书院毓秀阁一楼的“梁祝书房”中,以东阳木雕、壁画、衣饰、多媒体等艺术表现手法,将与书院相关的故事情节——草桥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一一再现,虚拟出“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的场景,使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当年梁山伯与祝英台浪漫爱情故事的过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