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13 15:47
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原位于岳阳路319号,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图书馆,1987年8月改名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是中国科学院的生物学文献情报中心和上海地区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曾是中国科学院的生物学文献情报中心和上海地区文献情报中心。是中国科学院的生物学文献情报中心和上海地区文献情报中心。
1951年,中国科学院院长会议决定在上海建立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1953年3月1日,该馆正式成立,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接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与中科院上海办事处双重领导,统一管理上海地区各研究所的图书工作,集中采购、编目与阅览,并在远离分馆的研究所(当时的有机所和冶陶所)分设专业阅览室。除供应中科院上海地区各研究所研究资料外,还对院外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服务。
1956年,原在有机所、冶陶所所设专业阅览室从上海分馆分出,分别成立图书馆,改由各所领导。
1958年,上海分馆改由中科院上海分院直接领导,中科院图书馆负责业务指导,并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图书馆。1959年3月,全国第二中心图书馆在上海成立,中科院上海分院图书馆是其成员馆之一。同年,图书馆大楼建成,面积8300平方米。1961年从岳阳路320号迁入新馆。
1962年,随中科院上海分院的体制变动,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图书馆。
1978年4月回归中国科学院,属中国科学院和中科院上海分院双重领导,中科院图书馆负责业务指导,定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图书馆。
1983年和1986年,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对中科院上海图书馆进行了学术评议和复查,认为中科院上海图书馆已确立了适合科学院系统文献情报工作的“图书情报一体化”模式,基础工作扎实。1987年8月,中国科学院将该馆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并考虑到该馆在国内外已有一定声誉,根据需要可保留使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图书馆”的名称。
20世纪90年代,中科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基本情况如下:馆舍面积11228平方米,其中书库大楼6000平方米,阅览室1260平方米,座位200个,其余为办公用房及其他辅助用房。中心拥有HP Micro 3000高档微机和HP 925LX小型计算机,用于图书馆自动化集成开发研制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的开发和服务。办公室文印工作也逐步向自动化过度,配置有桌面排版软件“科印”和“CCT”、制版机、胶印机和静电复印机等。
职工150人,其中业务人员118人,行政人员8人,党政人员2人,工人22人。业务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57%。高级职称者9人,中级职称者43人,初级职称者59人。
中心实行中心主任——室主任——组长的三级管理。行政部门设办公室、业务科、财会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业务部门设文献加工部、读者服务部、数据库研究室、情报室、计算机服务部、技术服务部。
1990年经费320万元,其中书刊购置费215.5万元。文献藏量300万册(件),各学科文献收藏量依次为生物学、医学、化学、农业、技术科学及其它学科。收藏文献特色是:(1)以外文为主,约占全部文献的70%。(2)以期刊为主,1990年续订、新订期刊共3200种、其中外文原版期刊900种。不仅数量大,而且系统完整。自创刊号起完整入藏的外文期刊有287种。(3)内容以生物科学文献为主,生物学文献保障率达75%,并引进了“生命科学数据库”光盘,已初步形成中国科学院的生物科学文献中心。
所有文献均采用国家标准著录,配有书名目录、著者目录、分类目录和主题目录。读者服务除常规借阅外,注重宣传报导和参考咨询,并专门开展了改善环境、上门清书、服务效果统计工作。1978年中科院广州会议提出“图书情报一体化”后,中心把情报工作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开展了情报课题调研、文献检索、定题服务、二次文献编制、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的编辑出版物有:《生命科学信息》(公开发行,双月刊)。《中国生物学文摘》(公开发行,月刊),曾获得1989年全国科技情报检索刊物三等奖,199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三等奖。中心建立的“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于1990年11月通过中科院科学技术局的鉴定和验收。
历任馆长:孙宝琳、沈昭文、龚岳亭、龚义台、顾柏华。
历任副馆长:钱丰格、杨勤、洪漪澜、刘同芳、周志芳、钱宏兴、冯肃亮、薛秀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