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更新时间:2024-07-12 15:28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是中国最早批准具有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单位之一。

历史沿革

前身史略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

195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于南京;同年迁往北京。

1960年,分出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1966年,分出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

1978年,分出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985年,工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建立。

1990年,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实验室建立。

1997年,地质环境系统研究中心建立;矿产资源研究中心建立;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边坡岩土工程力学联合研究中心建立。

1999年,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928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前身)成立。

1950年,中国科学院对前中央研究院24个单位接管,其中气象、地磁、地震等部分合并建成地球物理研究所。

1954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迁往北京。

1959年,通过兰州分所的方案,莅年建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分所。

1966年,分建成为5个研究所,即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安、后归属七机部),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昆明地球物理分所。

1972年,国家地震局成立,地球物理所被划归国家地震局建制,并脱离中国科学院。

1978年,重新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88年,成立WDC-D地球物理数据中心。

1994年,组建现代地球科学研究中心。

1994年,成立中国矿物资源探查研究中心(JICA)。

1999年,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整合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汇川鸣盛

1999年,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4年,将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的电离层研究室整体调整到所。

2004年,整合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成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2005年,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

2009年,获中组部授予“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2014年,获科技部授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年,研究所实施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共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22年11月,研究所有在岗人员732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6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1人,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首席科学家7人。

科研机构

截至2018年11月,研究所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7个和深部资源探测先导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已建成地球物质成分与性质分析、地质年代学测定、地球内部结构探测、空间环境观测野外台站、古环境数据分析、数据计算处理与数值模拟、深部资源勘探装备研发等七大技术平台系列。

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干旱区环境演化与全球变化、地球磁场与地球外核动力学、俯冲碰撞造山的岩石学过程、青藏高原东部隆升的深部结构与地表过程响应、地球早期演化的微区同位素制约等

院重点实验室:地球与行星物理、页岩气与地质工程、矿产资源研究、油气资源研究、新生代地质与环境

设施资源

据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图书馆馆藏资源涉及图书、期刊、数据库、电子资源、内部资料、学位论文、地质图件、地形图件、磁照图件等;所图书馆参与院所共建共享,已开通全文数据库数十种,90%以上学术期刊实现了电子化借阅。此外,读者可通过馆际互借和原文传递系统,借阅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和全国地质图书馆,以及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据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设有地球物质成分与物质性质分析系统、地球深部结构观测系统、地质年代学测定系统、空间环境探测系统、古环境数据分析系统、数据处理计算系统等六大观测系统。

合作交流

2019年,研究所共完成870人次(含学生和博士后)的因公出国(境)访问,前往全球53个国家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参加国际会议,或开展境外野外考察活动,邀请186个团组342(含顺访)人次的外宾来访;共有5名中国科学院和10名研究所“国际人才计划”获得者来所开展短期和长期合作;分别与希腊、澳大利亚和英国三国地学相关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主办了5个国际会议。

2018年,研究所共计出访全球53个国家,实现419人次的出访,接待来自46个国家的192人次到访;与英国、土耳其、伊朗等国的地学相关机构合计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筹建地质地球所与利兹大学的地球科学联合研究中;共组织召开了8个国际会议。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18年11月,近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等国家级重要项目200余项。2000年(含)以来,以第一排名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2003年刘东生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研究所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截至2022年11月,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006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30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3件,国外专利授权181件。

2023年3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学者联合英国学者,详细研究了嫦娥五号月壤中32个质地均匀的撞击玻璃珠。结果发现,撞击玻璃珠的平均水含量可高达0.05%。

学术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地球物理学进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该刊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外地球物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探讨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战略,评价地球物理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刊登有创新性或意义重大的研究论文、专论、综述、快报和其他文章。该刊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版之地球物理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

第四纪研究》主要报道第四纪研究新理论与技术,第四纪沉积与地层、第四纪沉积环境与古气候,第四纪资源(金属、非金属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环境工程与应用第四纪,第四纪动植物演化与新发现,全球变化与人类环境相关性,天文周期与气候演化,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与地质事件(包括灾害性事件)与国土整治,中国国内外有关第四纪研究新趋势等。中国国内有关检索机构均收录该刊,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等。

地质科学》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该刊主要反映地质学领域内具有较高水平的新理论、新成果、新发现、新方法、新进展,特别关注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岩石矿物矿床、沉积与盆地动力学、石油地质、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构造物理、地层与古生物、海洋地质学、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学、数学地质等方面的最新理论、野外和实验成果。

工程地质学报》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科综合性的高级学术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等数据库收录。办刊内容是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地质工程等领域的新成就、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新动向等。

岩石学报》主要报道有关岩石学基础理论的岩石学领域各学科包括岩浆岩石学、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岩石大地构造学、岩石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成矿学、造岩矿物学等方面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同时也刊载综述性文章、问题讨论、学术动态以及书评等。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具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点和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资格和学位初审权。研究所已设立行星内部物理学、行星空间物理学、行星地质学、行星化学、行星表面环境、天体生物学等相关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点:大学行星科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海洋地质学

教学建设

据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在读研究生678人,包括博士生467人(含留学生21人)、硕士生211人。1999年以来共毕业研究生2135人,其中博士毕业生1602人(含留学生15人)。

据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官网显示,2007年来,研究所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家级、院级各项奖励,包括4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5人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获得李四光优秀博士生奖、6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40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18人获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每年平均有14名研究生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5名研究生获得硕士生国家奖学金。

文化传统

整个徽标呈正圆形。圆的外层上半部为中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对应的下半部为英文“INSTITUTEOFGEOLOGYANDGEOPHYSICS,CAS”(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图案中心以旋转的两个“G”为主体,为地质学(Geoloy)和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英文的第一个字母,象征两大一级学科的紧密结合,并形成“S”(Science:科学)。

所大门口镌刻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英文名称的巨型花岗岩石碑, 2004年采自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附近“房山花岗闪长岩体”,运抵后经加工、雕刻而成。石碑长9.88米,宽1.28米,高2.28米,重约80吨。

研究所矗立巨型花岗岩石碑,第一,显示研究所的门牌标识;第二,昭示研究所的科研对象是大地和石头;第三,是该所老一辈科学家追求真理、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实物见证和精神象征;第四,代表研究所厚重的历史,积淀的文化,牢固的根基,寓意研究所根深叶茂。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