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更新时间:2024-04-22 16:22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是中国国内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研究早、布局全、综合实力一流的国立科研机构。

历史沿革

1973年,广东省地热能研究室成立。

1978年3月,研究室改由中国科学院领导;9月,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81年,研究所制定了科研工作五年规划与十年设想。

198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研究所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1991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广东省能源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1994年,研究所成立了太阳能研究发展中心,同年与中国台湾大方公司合作组建广州科方能源生物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1998年4月,原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并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2001年6月,研究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同年组建了新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2009年12月21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发起的华南区域气候变化网络在广州成立。

2012年3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地热能工程应用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成立。

2014年8月,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为依托的中国科学院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

2017年,研究所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清洁能源创新研究院和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

2021年,研究所申请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拥有在册职工460人,其中正高级72人,副高级105人;在读研究生472人,其中博士生111人,硕士生167人,联合培养研究生19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7人,国家优青(含海外优青)2人,中国科学院引进人才计划12人,广东省级人才计划13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陈勇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小森

科研部门

据2024年1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建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平台。

国家级研发中心:国家能源生物燃料研发中心国家可再生能源综合技术国际研发中心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所属科研部门:生物质热化学转化研究室、生物质能生化转化研究室、生物质催化转化研究室、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室、天然气水合物应用基础研究室、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与综合利用研究室、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研究室、城乡矿山集成技术研究室、能源化工研究室、地热能研究室、海洋能研究室、太阳能研究室、先进能源系统研究室、分布式发电微电网技术研究室、环境能源材料研究室、有机能源材料研究室、储能技术研究室、燃烧与热流研究室、制氢与利用研究室、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研究室、人工环境节能技术研究室

所属其它平台:天然气水合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设施资源

据2024年1月中心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仪器设备价值7000多万元。该中心拥有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LC-QTOF,LC-QQQ)、多功能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冷冻扫描电镜(Cryo-FESEM)、固体/液体核磁共振波谱仪、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WDXRF)、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高压同步热分析(HP TG-DSC)、同步热分析红外质谱联用系统(STA-IR/MS/GC)、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质谱仪(ICP-OES,ICP-MS)、元素分析仪(EA)、裂解器气质联用仪(PY-GC-MS)、低温差示扫描量热仪(LT DSC)、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离子色谱(IC)、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Vis-NIR)、显微红外光谱仪(FTIR)、荧光分光光度计(FL)、物理/化学吸附分析系统、微/纳米激光粒度仪、能源微生物及节能研究平台等。

合作交流

2020年9月1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与华润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在广州南沙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2022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与哈尔滨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哈尔滨举行。

2022年6月20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与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广州举行。

2023年3月6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与广东佳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共建环保节能低碳联合实验室协议并举行项目揭牌仪式。

2023年9月8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与双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荣誉表彰

2023年9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获评为广州市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基地2022年度考核优秀名单。

科研成就

研究领域

立足国家能源技术革命、生态环境改善、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需求,着力突破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引领作用。

突破一:生物质高效转化与规模化高值利用

夯实生化转化、热化学转化的理论基础,形成生物燃气、液体燃料、成型燃料、化学品等的综合炼制技术体系,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

突破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独立系统

形成波浪能捕获、太阳能高效转化理论体系;开发EGS地下过程的数值模型综合仿真软件系统;建立波浪能、太阳能、风能等多能互补发电系统;建成具有技术竞争力的典型示范工程;建成兆瓦级的海岛独立可再生能源平台系统1-2处;建成分布式中低温地热发电及综合利用示范工程2-3处;建设1-2MWt太阳能热利用系统。

突破三: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物性、成藏理论、开采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物性、成藏理论及资源开发潜力评估体系;建立开采潜力评价、钻探站位选择、安全控制模拟和抑制关键技术体系;形成适合于中国南海北部储层特点的勘探目标预测-开采-安全控制-应用的技术体系;提出适合于中国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关键技术及方案,为南海北部水合物试采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围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开发及低碳发展的能源技术创新目标,前瞻性的布局先进能源材料、储能关键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的培育研究,突破高技术壁垒,构建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开展应用技术系统集成,推动低碳发展。

培育一:太阳能光热光电材料开发技术

培育二:先进能源材料开发技术

培育三:储能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培育四:可再生能源利用过程节能环保关键技术

培育五:能源战略及低碳发展

科研成果

据2024年1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在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36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5项、院先导A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自然资源部项目/课题3项。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1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

学术期刊

新能源进展》(ADV NEW RENEWABLE EN),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于2012年经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刊(双月刊),2013年8月出版。主要刊登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海洋能、地热能、天然气水合物等领域科学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集成互补和相关配套技术(如储能、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系统)方面原创性学术论文和高水平的综述性文章。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24年1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领域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2个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博士学位授权领域:能源动力、材料与化工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能源动力、材料与化工

教学建设

据2024年1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共有在学研究生169人(其中硕士生106人、博士生63人)。 拥有硕士生导师23名,博士生导师24名。研究所研究生学制三年,硕士在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在广州教育基地完成学习课程后,回所完成实验及学位论文。学生在学期间,享受的奖助学金由普通奖学金、等级奖学金和三助奖酬金(即助研、助教、主管)三部分组成,已能满足学习和生活基本所需;每名全日制研究生可享受广东省学生医保政策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险。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徽标的整体结构呈圆形,不仅传达地球的概念,还象征着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往复、可持续发展。整个圆形结构可划分为内、外两层。内层由桔红色的回转图形构成。回转图形上的文字“geothermal、biomass、ocean、wind、hydro、solar”分别代表着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风能、水能和太阳能。回转图形由六个相同的元素动态地组合起来。每一个元素都分别指向其内部的一个英文字母“E、N、E、R、G、Y”。这六个英文字母恰好构成英文单词“能源”。回转图形采用桔红色,象征着能源力量及能源人的活力。这部分传达了活力来自动力的意念及能源生生不息的理念。内层的另一个元素是“1978—”,它代表广州能源研究所的历史起点及未来指向。外层由代表蓝色、天碧水的蓝色、古典风味浓厚的GethicE体英文和篆体中文构成。“蓝色”不仅象征着高科技,还传达“地球”、“环保”的概念。“蓝色”、“地球”、“环保”共同传达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风能、水能和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典雅的中英文字体传达的是“历史”概念,说明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风能、水能和太阳能这六种可再生能源是适应未来发展的古老能源。GethicE体英文和篆体中文不仅传达了“历史”的概念,还突出了广州能源研究所作为国家级科研机构的权威性、稳重性,明确地表达了研究所的具体名称、所属的学科范畴及研究方向。整个图形造型庄重大方,内涵丰富,能产生良好视觉效果,而且生动地传达了再生能源循环往复、永不枯竭的特征,突出了能源不息,动力无限的精神。

文化活动

2023年5月13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举办了主题为“遇见科学,预见未来”的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