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9 21:52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是中国科学院设在西南地区的研究型图书馆,是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国家科技文献信息保障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1958年,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图书馆成立。
196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图书馆。
1971年,与四川省科技情报所合并。
197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图书馆。
1989年,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成立,保留中国科学院成都图书馆原名称。
2006年,中心整合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筹)成都分馆,保留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名称。
2014年,中心恢复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2021年,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搬迁兴隆湖科学城新馆。
截至2017年6月,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拥有馆藏印本文献总量为220万册(件),拥有电子资源数据库108个,外文全文电子期刊1.8万余种,中文电子期刊1.4万种,外文工具书0.6万卷,中外文学位论文250万篇,并通过网络共享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丰富的科技文献资源。
截至2023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拥有170多个科技数据库、5.5亿篇科技论文、1.7亿件专利等海量电子科技文献资源,以及馆藏印本文献资源,覆盖95%以上的中国国内外科技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工具书等;并拥有1.9万种外文电子期刊,1.8万种中文电子期刊,18.4万卷/册外文电子图书,35万种中文电子图书等。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下属机构,中心可使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数据库资源。
中文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NSSD)、中国科学院学位论文、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科学文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CSCD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EPS(Economy Prediction System)数据库、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
英文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Journal Citation Reports、Scopus数据库、JSTOR、IEEE Electronic Library、Elsevier ScienceDirect、ACS Journals、SciFinder-n、APS Journals、SpringerLink电子图书、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要从事以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知识产权、战略新兴产业为特色领域的科技情报研究、科技智库咨询、科技知识服务,并开展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新技术研发和知识平台管理、科技信息领域高级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培训、媒体出版等业务。同时承担中国科技云成渝枢纽中心、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网、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成都服务站、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四川省委现代产业与创新发展研究智库、四川省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成都科技查新咨询中心和四川省科技成果查新咨询服务分中心的建设与运营任务。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开发了“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网”“全球专利数据平台”“面向干细胞领域知识发现平台”,并形成了“全球专利大数据分析检测技术”“专利技术的转移转化预测分析系统”“专业科技领域知识产权信息集成服务系统”“专利发明人用户画像系统”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软件系统、工具和模型。编写的《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工作统计报告》《中国科学院专利分析报告》《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研究的三大核心报告。
截至2023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还建设了800平方米的机房,共有200个机柜,利于更加开展数据研究与知识服务工作。作为中国科技云成渝枢纽,拥有300PB存储容量、20PFlops高性能计算能力,实现四川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间200Gbps以上超高速网络互联。
据2024年1月中心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下设下设7个业务部门、4个职能处室。
据2024年1月中心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拥有正高级人员16人、副高级人员23人。
截至2017年6月,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拥有19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学院和省部委奖24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1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省部委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其他奖3项。
据2024年1月中心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承担了国家级、部省级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拥有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先后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50余项。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办,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10月,1993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曾用名《科技拾零》《世界研究与发展》,1995年根据钱学森院士建议改为现名。主要刊登科技发展评述与展望、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科技发展态势与趋势、科学技术前沿与进展、科技政策与管理、科技评价与评估、科技决策与咨询等方面的研究类、综述评述类、战略决策咨询建议类文章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为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中国国内外正式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月刊,是中国最早报道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的刊物,由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中心合办。刊物面向当代生命科学前沿研究,设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开发研究”“数据研究”和“综述”等栏目。主要刊载具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以及药用动植物的研究与开发的创新性成果,尤其是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作用机理、提取分离新方法,复杂混合物快速分离分析,天然产物的结构改造、生物合成及生物转化、合成新方法、构效关系研究、活性评价新手段,天然产物综合利用等,涵盖天然药物化学、药学及分子生物学等领域。
2021年4月,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被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授予“突出贡献奖”。
202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获2022年度科技统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的标识为统一使用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标识,下方为成都的英文简称CHENGDU。
2022年5月21日,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在成都市少年宫参与成都分院组织的中国科学院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1、读者凭借阅证或身份证刷卡入馆,借阅证在出纳台办理。
2、进入阅览区前请办理存包手续,书包、食物等其它与借阅无关的物品应存放到存包柜。
3、请注意着装仪表和言谈举止文明,遵守公共道德,保持馆内清洁与安静。
4、严禁在图书馆内吸烟和使用明火,请勿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入馆。
5、爱护书刊资料和公共设施,自觉遵守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
办理了该馆借书证的读者可直接凭借书证进入各阅览室;
无借书证的读者可凭二代身份证在出纳台登记进入各阅览室;
需要外借图书的读者,须办理该馆借书证。
1、院内读者凭个人身份证和单位人事部门证明、学生证,免费办理借书证;
2、院外读者凭个人身份证办理本馆借书证,并需交纳押金150元,服务费80元/年;
3、押金收据请妥善保存,遗失不补,退还押金须凭押金收据方可办理;
4、借书证只限个人使用,请勿转借他人;
5、借书证有效期一年,到期后凭相关证件免费核验续期。
1、院内外读者每证均可借图书10册,借期1个月,借期内可续借2次,可通过馆藏自动化系统登陆进行自助续借;
2、馆藏期刊只供读者在馆内阅览和复印,不提供外借服务;
3、读者应按期归还所借图书。1册逾期1天罚款0.1元,累计到还书日止;
4、读者应履行爱护书刊的义务,对所借书刊不得遗失、损坏、拆散、剪裁、圈点、涂划和损污;
5、所借图书如有损坏遗失等情况,按以下办法处理:
a.所借图书如有损坏或遗失时,以购同版本或新版本图书赔偿为原则,赔偿的图书必须整洁完好,并交纳10元图书加工费;
b.损失图书按原价的5倍赔偿;
c.圈点涂划、污损书刊者,一般图书每页罚款1元,图表类每页罚款2元。凡故意拆散、剪裁、撕页者,按原书刊价格10倍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