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

更新时间:2024-10-10 16:13

笛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音笛。音域一般能达到两个八度多两个。

历史沿革

远古时代

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先辈们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用其声音诱捕猎物和传递信号),也就诞生了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骨哨、骨笛,距今约7000年。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

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现代中国音调完全一致,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而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只笛,吹孔平面与按音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这与曾侯已墓笛)的吹孔位置极其相似。在时间上,两者相隔几百年;在空间上,湖南长沙和湖北随县相距数百里之遥,而吹孔位置几乎-致,由此可见先秦到汉初横吹笛或篪的普遍形制。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现代的笛已十分相像。

汉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汉代以后,横吹笛已在宫廷、军队的鼓吹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事实提醒了人们,中国笛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它的早期原始形态,在音律、形制等方面更加合理和更加完善,并与乐队中其它乐器日益配合与协调。在河南邓县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画像砖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鼓吹乐队协调行奏的历史图像。横吹笛演奏者的持笛方向、角度,左右手弄笛姿势与现代笛演奏完全一样。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发展出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

唐宋

隋唐时期鼓吹乐的“大横吹部”和“小横吹部”均用横吹笛。在供人欣赏、娱乐的隋唐“燕乐”乐种中,横吹笛(当时称横留)广泛活跃于乐队里,在敦煌隋代壁画和唐伎乐人图上,也能看到横吹笛的演奏。在其它一些历史图画里我们还会发现两个方向的吹笛姿势。

唐代已出现有关著名笛演奏家的记载,如李谟、孙楚秀,尤承恩、云朝霞等。其中李谟曾师从西域龟兹乐手,因笛演奏不同凡响,技艺出人头地,开元年间在笛吹才能上号称“天下第一”。

陈晹《乐书》卷148 :“唐之七星管古之长笛也,其状如篪而长,其数盈导而七窍,横吹,旁有一孔系粘竹膜者,籍共鸣而助声,刘系所作也……。”也许至少从唐代开始,具有中国膜笛音色特点的笛就出现了。笛上带膜,是中国笛最独特的标志之一。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戏曲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在民间戏曲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近现代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口笛

基本构造

笛子采用的竹子在阴干以后基本上要经过裁料、上漆、钻孔、校音、缠线、刻字等工序。笛子的一大特色就是在笛身上往往刻有唐诗以及制作者的名称。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

笛身 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

笛塞 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

笛膜 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笛孔 分为吹孔、膜孔、音孔。

海底 又称笛脑,是由笛塞内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内膛,它阻止气流向上,使口风向下流动,集中发音。

缠丝 使用丝弦,缠于笛身外面,共有21道至24 道,起保护笛身以免炸裂的作用。

飘穗 系于助音孔上的装饰品,通常用丝带编成。

镶口 通常在笛身左端(或两端)镶以牛骨或象牙,称为镶口。

制笛材料

制作竹笛的材质有很多种,其中竹子的种类就分很多,像蕲竹、苦竹、紫竹、白竹、湘妃竹等。而其他材质的笛子也有很多,像红木、檀木、象牙、蛇纹玉、银、树脂合成材料,铜铁等材质。

笛孔

笛子上面开有若干小孔。常见的六孔竹制膜笛 由笛子正面的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笛子背面的后出音孔(2个)、 前出音孔(2个,又名筒音)。

吹孔 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管内空气柱受振动而产生的。

膜孔 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没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色。音孔 (按指孔)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

基音孔 可用来调音,起着划定笛子最低音范围的作用。

助音孔 在基音孔下端的两个孔,可用来调高音,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系飘穗之用。

笛头塞

不论中国乐器或西洋乐器,在吹孔与笛头之间,有木片塞住,成为笛头塞(Crown)。笛头塞的位置是决定笛子音调的因素之一。

竹笛接口

为了解决笛子因吹奏发热后发声频率升高的问题,在孔建华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推动下,竹笛金属调音套管接口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在全国乐器厂竹笛的制作中已被广泛采用,并成为中国竹笛的常规配置而普及全国。除了解决发声频率调节的问题之外,由于带接头的竹笛在接头处可以卸下,使细长的笛子分成2截,保管时无需使用长于笛身的容器,因而携带更为方便。带有接口的竹笛称为“插口竹笛”。

竹笛接口可分为“单插”和“双插”。

单插型:接口铜管只有一层,内壁于竹子内壁相接并作为笛子的一部分,外壁与笛头端的铜管相插。优点是设计简单方便修理,缺点是长时间使用可能会漏气。

双插型:

通过两层插口解决了单插型的漏气问题。

笛膜

笛膜,是为了笛管内形成柱波发出声音时,笛膜也因为柱波受振动而发出共鸣。笛膜的厚薄、纹路、皱平、松紧,膜孔大小都会影响音色,由于共振作用影响而使笛音更加明澈、洪亮。

使用黏合剂

笛膜的运用,首先是选择黏合剂,阿胶白芨最常使用,一般中药店、药材行皆可购得。由于笛膜本身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吸水性,贴好的笛膜还会有一定程度的自动还原,所以贴膜时可稍偏紧些,等它自动还原后,笛膜的松紧度为适中,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但是如果要随贴随用的时候,笛膜就要放松来贴。

笛膜的贴法

一般笛膜皆是取自于芦苇内膜,因为膜薄、只有约拇指一般大小、容易破,所以贴膜要非常有耐心、手法要细致才不至于将膜弄破或是贴歪了。笛膜相对于笛子共鸣音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掌握好贴膜技术是初学者必要练习的功课。

方法1:

贴膜时,先剪下一正方形的笛膜,使笛膜本身的纤维与笛子的纤维平行、重叠,再用阿胶沾水涂在膜孔四周,用左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笛膜两侧,拉出与苇膜纤维纹路成垂直的皱纹,而后慢慢地往下侧按贴上,调整均匀后按住一下子,即告完成。笛膜的收藏要注意防潮、防晒,笛膜变黄、变老、失去弹性时要更换使用。(新鲜的笛膜如需保存长久,可将笛膜用塑料袋包好放进冰箱冷藏室中即可常保新鲜)。

方法2:

首先用针将膜对裁开,剪长方形的小块,再用右手的拇、食二指轻轻地揉成一个小团。通过捻动使膜捻成很多细密的皱纹,然后轻轻地展开,膜恢复原状后,再用两手拇、食四指轻轻得向前后左右绷它几次。这样不仅防止膜贴好后出现松的现象,而且使膜的纹更加均匀了。然后用阿胶(驴皮胶)沾点水(或者是大蒜汁也可以),擦在膜孔的周围,使笛膜纹与笛子纹成平行方向,贴在笛膜空上即可。

另外,膜上揉出的纹不要过大,若过大,吹出来的声音会发沙。膜也不要贴得太紧太松,太紧了就没有清跪响亮的音色,太松了声音发嘶,不好听。解决办法:过松时,可用指肚按住两边轻轻拉一拉;过紧时,可用指肚按笛膜的中央,但不要弄脏了笛膜,更不能沾上水。笛膜沾上了水会变老,声音就不好听了。总之,贴膜是一项非常细致耐心的工作。高质量的笛膜,如果贴膜技术不佳;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共鸣效果。因此,掌握好贴膜技术是初学者学吹笛的必修课程。

乐器分类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

笛子实际上是一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 (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音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曲笛

苏笛

梆笛

因伴奏梆子戏曲而得名。这种笛子通常分为:F调梆笛、G调梆笛、A调梆笛。管身较曲笛细而短,可能是小横吹的遗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北方的笛子多为梆笛(高音笛),发音高亢、嘹亮。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在演奏当地色彩的乐曲(包括各种地方戏曲)时,以“历音”、“滑音”、“吐音”、“花舌”等最为多用。气息运用上较猛。如秦腔、郿鄠、蒲剧、河北梆子等,只要多吹一吹这些欢曲音乐,就可以熟悉北方笛子的一些传统演奏方法。

口笛

经考证,口笛在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并有出土实物。但将它推陈出新,正式搬上舞台,登上音乐的大雅之堂,是20世纪七十年代。上海民族乐团的俞逊发把自己改进的口笛首先运用于独奏中,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许多青年演奏者,喜吹爱好,而且,又有不少人对口笛进行了以自己使用为主要目的的某些改进。不断丰富着它的表现力。口笛五花八门,有两孔和五孔口笛,七孔口笛。有按音位的对称,以中心开吹孔的,也有的以在比二的比例开吹孔的。有的开孔为了转调方便,有的则为增加音域。

现代一般口笛,就其音域而言可达两个八度,但就其音程、音阶而言,有些音又是不易发出或者发音十分不准。由于它的制作简单,造价很低,携带方便,以及它的特有风韵受到许多人的欢迎。

藏笛

笛子在藏族过去不很流行,但也有一些民间艺人吹得很好。他们多用中音笛,在吹奏方法上,许多地方是模仿二胡奏法和人声唱腔。此外,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侗笛

侗笛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区非常流行。它的音色优美,明朗而不浮华,甜美而不消沉,它反映了侗乡的幽幽杉林,清清流水的山川风光,其音响近似竹笛洞箫之间。

侗笛之所以能形成那种特有的声响效果,关健就在于笛头的吹口。它不像竹笛是横吹的孔吹乐器,它是依靠吹口(吹嘴)来发声。

侗笛一般长约30厘米,内径为1.3厘米,共开六个音孔。从吹口顶端至六音孔约为14厘米。各音孔间的距离基本相等。

民间流行的侗笛都无有严格要求,一般较多用的是D调、E调和F调。每支侗笛的音域约在10—12度。

演奏侗笛时多采用一口气到底的吹法——“鼓腮换气法”,这也就是它的所难之处。其它演奏技巧是不难掌握的,只要有吹笛子的技能,运用于侗笛是足足胜任了。

玉屏笛

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

管乐器

西洋管乐器中,笛分为短笛长笛、风笛、直笛、陶笛。

演奏技巧

吹奏入门

吹笛是用口将气息吹进笛子的吹孔而发出的声音。吹响它的方法要领如下:

音类

笛子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可演奏出连音断音、颤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 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旋律,其独到之处都可从中领略。此外,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北派多用吐音、花舌、滑音、剁音等技巧,南派则常用颤音、打音、叠音、振音等技巧。此外,经过几十年来大量演奏家的不断实践,创造出了诸如循环换气、循环吐音、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飞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一系列特殊的技法。

南派笛子的风格典雅清丽,他们所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曲笛。曲笛的管身较长较粗,音色浑厚柔和,清亮圆润、悠扬委婉,主要流行于中国江南地区。

北派笛子的风格刚劲粗犷,他们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梆笛。梆笛的管身较短较 细,音色高亢明亮,它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笛子技巧:

大致一般来说,笛子的演奏技巧可概括气、指、舌、唇四大基本功,气的功夫最难掌握,指的功夫要求手指动作干净、利落、速度平均、灵活、有弹性;舌的功夫要求力度平均、富颗粒感、节奏平均、能持久; 唇的功夫就必须注意风门大、小及口劲的适当表现。意之不管什么技巧,只要练得勤,定能熟能生巧。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笛子演奏者在使用各式各样的技巧是时候,一定要为音乐负责,否则画蛇添足,破坏了曲子原有的美感,这是应有的认识。

技法

(一)演奏姿势

吹笛子首先要讲究姿势正确、自然,一是要有堂正的仪表;二是要适应人体本身的生理特点,姿势分立势和坐势两种。

在吹曲笛和更大的低音笛时,也可用左手的食指第三节下端靠大拇指一侧和小指一起与大拇指相对将笛持住。用这种方法持笛,在右手进行飞指抹音时,即使左手三孔全打开,笛子也不会动摇。

在合奏和伴奏时一般采用坐势。坐势要求上身和立势相同,椅子高低要适度,以免妨碍吹奏和呼吸。坐时最好不要架腿,两腿自然分开才能坐得安稳。

(二)呼吸方法

呼吸方法正确符合人体生理的自然规律,能很好地演奏。

吹奏时的呼吸与平时的呼吸是有所不同的,因吹奏中吸气量大,一般都用口鼻同时吸气,以加快速度。吸气也分慢吸和快吸两种,一般在乐曲开始前和演奏速度慢、旋律优美的曲子中可用慢吸的方法。要求吸气饱满充足,但也不要吸到不能再吸的极限,以免肌肉紧张,吹奏时无法控制。快吸一般用在快速乐曲中和没标换气记号的连续吐音之间。

吹奏时的呼气不是平常从两个鼻孔和口腔中自然呼出去的,而是从上下嘴唇之间,气息经过的空隙吹出去的,所以胸腹肌肉收缩形成的压力和两颊以及嘴唇的有力控制,使吹出的一股气息形成均匀的、有节制的、有压力的气柱将笛子吹响。

吹奏中的呼气也不要呼到不能再呼的极限,以免肌肉紧张发颤,而应留二分余气,便于下次吸气迅速,使乐曲吹奏能自然连贯地进行。为了增大肺扩量,使气息更充足,平常可坚持长跑、游泳和做深呼吸运动。

(三)吹奏口形

吹奏笛子的口形与笛子发出的音色有直接关系。同一支笛膜松紧度一样的笛子,不同口形吹出的音色就截然不同。

笛子是用气来吹奏的,它包括吹气和吸气时颈部、喉部和口腔都要放松、打开,像平常打哈欠时那样,上下嘴唇对齐,使上下嘴唇之间气息经过的空隙位于嘴唇中央,两颊和嘴角中间收,呈椭圆形。上唇稍微靠前,轻轻靠在下唇正中的、约被下唇盖住四分之一的吹孔中。

吹笛子有了正确的口形,还要用一定的角度。一般是嘴唇和吹孔成九十度直角。

吹奏时,可通过调整嘴唇与吹孔的角度来调整音准,如角度小于九十度音准偏低,稍大于九十度音准偏高。(此处音准是相对于九十度的)

尽量使吹孔剖开气往后的漏气声减到最小,使进入吹孔的气畅通无阻,灌响笛子。从而找到最好的方法和音色。

(四)舌头的运用

吹奏时舌在口腔中的各种运动对笛子的发音有各种影响。舌体横纹肌的不同收放,使舌体向各个方向弯曲、伸展,吹奏中由于舌体横纹肌的交替收放,使舌与上颚时而贴近,时而离开,对呼气起着“开关”的作用,造成呼气的时断时续,使吹奏的笛音产生分奏的音乐效果,如吐音、垛音、叠音等。舌尖在放松的条件下利用气的冲击与上颚有弹性地时抵时开,使笛声产生“碎音”效果,如花舌音、弹音等。

舌在不用时应自然放松地收于口腔下部,以使口腔打开,增大气流的通道。

(五)呼吸与口形的相互配合及气息控制

要吹出美妙动听的笛音,需要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口形。要吹出笛子的高音、低音、强音、弱音,需要呼吸与口形的变化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在吹奏中首先接触到的是笛子每个发音孔的缓吹和急吹的呼吸与口形的相互配合问题。吹笛子最低的七个基音时,从全按的筒音向上到第六孔用缓吹的方法,速度较为缓慢、平稳。当吹比七个基音高八度的音时用急吹的方法,呼出的气流急促有力。当吹比基音高两个八度以上的音时,则在急吹的基础上,再加强呼吸肌肉的收缩。

气息控制是竹笛表现各种感情的重要一环,它要求吹奏者在表现乐曲内容时,使口劲、口风、风门以及它在吹孔上靠前靠后的位置变化和音量、音色、音准达到全面、细微、熟练的配合。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自然规律如下:1.口劲足时,音量强,音要高,音色结实;2.口劲松时,音量弱,音要低,音色柔和;3.口风急时,音量强,音要高,音容易发噪;4.口风缓时,音量弱,音要低,音色较优美;5.风门大时,音量强,音要高,音色饱满;6.风门小时,音量弱,音要低,音色纤细;7.风门位置向里,音量弱,音要低,音色较纯;8.风门位置向外,音量强,音要高,音色噪。

气息控制的要求是:1.音量能强能弱;2.音准做到强而不高,弱而不低;3.音色做到强而不噪,弱而不虚。

在吹奏笛子中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会引起音不准:1.听音能力低,音准概念差;2.演奏技术不熟练;3.笛子本身音不准。如属听音能力问题,就要先学习视唱练耳,提高辨别音高的能力。若是演奏技术不过硬,就要加强基本练习。若是笛子问题,就请有经验的人进行试调和修理。(若是自己修理可在八度音偏高时,用黄蜡(或胶带等)适当封住部分笛孔;在八度音偏低时,用小刀将笛孔适当削大)

(六)手指

吹笛子需要双手持笛,开按指孔,才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来。因此要使每个手指灵活而有弹性,能持久、独立地活动和相互配合,就需要进行严格地训练。

吹奏时双臂和手要松弛,手指自然弯曲,用第一节指肚中部轻轻盖严笛孔。开放音孔时,手指不要抬得过高,大约离指孔一到一点五厘米左右。手指过高动作不迅速,影响吹奏速度;手指太低会使音准变低、音量变小、音色变闷。

手指盖闭音孔要严密,不能漏气,但也不要僵硬。当迅速开闭指孔(颤音)和连续从上至下按闭指孔时(演奏历音时),都应有弹性地击打发音孔。这时不吹笛子也可听见指肚击打音孔发出的同吹时一样音高的基本音(低音)。

平常不拿笛子也可进行手指各关节的放松和击打动作的训练,频率由慢渐快,越快越要保持松弛和弹性。无名指一般最不灵活,更要加强训练,小指不用时,要轻贴笛身,不要用小指活动来帮助其他手指。这样在以后吹奏各种颤音和装饰音时,就能轻松流畅,运用自如。

乐器选择

选择笛子,应从笛子的质量和类别上来考虑。笛子的质量,除取决于笛管本身的质材好坏外,还取决于制作水平的高低。

选择、购买时,应进行检验:

笛子演奏家

代表作品

《姑苏行》

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接着再现主题,在压缩的音调中,更感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令人寻味。此曲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结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优美。

《春到湘江》

湖南特色浓郁。乐曲表现湘江两岸秀美的春光和人们欢欣鼓舞、建设家园的豪情壮志。因子,广阔而富于激情,展现出湘江碧波滚滚、烟雾缭绕的壮美景色。如歌的行板那轻盈的旋律,时而吟唱般低回,时而激扬高歌,甚为柔美动人;中段由羽调式转同宫徵调式,意境清新。欢腾的快板,甚富湖南花鼓戏韵味,热烈中隐有鼓点声声,又有深情交融,洒脱豪放,诙谐乐观的神态跃然笛声里。几翻递升的旋律,如翻似滚把情绪层层推向高潮。演奏宜使柔润与激情交互辉映,以把深切的情谊富有神韵的呈现出来。吐音清秀通畅,干净利索,并注意安排好吸气点。各音区要变换自如,高音要富于共鸣感。

《喜相逢》

此曲原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为过场音乐,用来伴奏戏中角色入洞房、拂试灰尘等动作。改编后,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一]以散板的形式开始,加之缓慢的速度和滑音等技巧的运用,表现亲人依依惜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二]表现久别重逢的喜悦。[三]表现返回家乡时欢欣雀跃的情绪。[四]气氛更为热烈,描绘出全家团聚时的欢乐情景。

《牧笛》

写的舞蹈音乐改编的。表现了五十年代农村年轻人的美好生活,可称之为《新小放牛》。清新、明快的引子将人们带到新的农村生活。第一小段小快板表现了男女青年在放牧嬉戏时的快乐心情。第二段慢般优美、动人,抒发的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恋人的热爱。第三段稍快的小快板是第一段小快板旋律的再现和发展。《牧笛》属于北派吐、垛、花、滑的演奏风格,但又与和常见的北派民间演奏风格不同。从技巧上说,乐曲的演奏能随情所至,充分的、恰当的运用了气息控制,深刻的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小放牛》

河北民间曲调,刘森改编。朱文昌演奏。流行于河北一带的民间歌舞《小放牛》,原是其中一对男女的对唱曲调,内容描写村姑牧童问路,牧童姑意为难,考问她的风趣情景。这段旋律带者浓厚的民间色彩,充份表现年青人的天真活泼情绪。《小放牛》的版本很多,演奏的乐器亦各异,很多戏曲也会采用作为唱腔,这个版本是刘森改编,单纯不复杂,较重视乐曲的韵味。

《牧民新歌》

是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70年代由简广易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的引子,描绘了宽广辽阔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短暂的离调,使动人的引子又增添了迷人的动力。第一段抒情的慢板,内蒙民歌风味的曲调,倾吐了牧民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第二段在羽调旋律上,再配上活跃的节奏型,描绘出牧民骑着骏马奔驰的欢乐情景。接着进入第三段,节奏放宽,旋律舒展,表达牧民们对社会主义的衷情歌颂。第四、五段音乐情绪更加高潮,运用了花舌、吐音、飞指等技巧,形象的模拟骏马的嘶鸣声。最后,在强烈的节奏音型衬脱下,旋律更加急骤,进一步的渲染了一望无边的草原上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在高潮中结束了全曲。

《鹧鸪飞》

这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也用于箫独奏或丝竹乐合奏。后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改编,注入了江南丝竹的风格,使乐曲更加清丽动人。乐曲通过对鹧鸪飞翔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愿望。乐曲分慢板、中板两个部分。慢板部分是原民间乐曲的放慢加花,演奏家充分发挥曲笛浑厚抒情的特长,通过气息的控制、变化,运用音色、音量得收放变化以及滑音。轻音、打音、叠音等手法,使音乐悠扬委婉、明澈、圆润。中板部分是前奏的变奏,音乐活拨流丽,表现鹧鸪展翅高飞的情景。

《黄莺亮翅》

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乐曲表现 了东海渔民欢乐而又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乐曲以上下音描绘的大海波涛,以号子音调刻画的劳动场面和宽广激情的歌唱性主题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当代渔民的气质和生活热情。

《五梆子》

这是一首北方梆笛二人台梆子调式,格局落音逐级下行,分别为3,2,1,6,5,5。全曲共四段,为变奏体结构。笛一段呈示主题,速度较慢,旋律明晰,富于歌唱性。用滑音

《扬鞭催马运粮忙》

此曲写于1969年10月.乐曲以通俗的音乐语言.热情的歌颂丰收后的农民,不忘支援国家建设,喜送丰收粮的热烈场面。马蹄击节,车轮吟唱,快乐的农夫扬鞭催马,把丰收的喜悦铺撒在运粮的小道上。这是一首著名的笛子独奏曲。清脆的梆笛,以电声乐为伴。笛子声部除对音色作了细腻的修饰外,更多的是注重其演奏技巧的制作。通过剖析竹笛那眼花寮乱的演奏手法,提炼出各类发音模式的声波特性及MIDI表现方式,灵活运用和创新各类制作技法,使一曲《扬鞭》把竹笛演奏体现得淋漓尽至。 冯子存,代表作《喜相逢》、《五梆子》,北派。

乐器保养

新笛保养

新买回的笛子或自己新制作的笛子,如果发现竹质不太干,可将笛子所有洞孔堵塞住,然后灌进点盐水,泡浸一至二日(根据竹质湿度而定,竹质湿者浸泡时间应长一些),然后打开洞孔将盐水倒出,稍用清水冲洗,待一小时后,再在筒内涂些熟过的植物油(最好是油汤辣椒的纯红油,用此油日久可使竹体变红,永不生虫破裂),便可使用。如果买回来的笛子本来竹质很干而又坚固,最好用酒精擦洗一下笛筒和吹孔的周围,以达消毒之目的。另外竹内的少许水份也会随酒精的挥发而排除。

笛盒保护

专业吹笛的人,都有一个笛盒,没有盒的人,可做一个布套(最好是夹层或棉的),最好做一个宽的,一个窄的,宽的夏天用,窄的冬天用。平日将笛子放在里面,如果套,盒都没有,可找一块干净的布来包住,以免风吹日晒,灰尘进入。

用后清洁

每次吹完之后,一定要将笛筒内的口水倒出来。最好做一个布刷,口水倒出后,捅进去轻轻一擦,然后装入盒或袋内。以免口水在笛筒内发霉发臭,以至笛筒腐烂。

笛胆保护

天气过热或过于干燥时,最好做一个“笛胆”(用相当笛筒长度的小棍,缠上几层干净的布,抹上些油),不吹的时候可将它塞入笛筒内,以防止笛身破裂。“笛胆”粗细要和笛筒的粗细相适应,粗了塞不进去,细了挨不上竹壁,起不到润笛作用。

细心洗涤

笛子吹久了,笛筒内慢慢会有许多灰尘。灰尘加之气水的浸透,久而久之结成了污垢,这不但不卫生,常常发出臭味,甚至要影响音色、音准。这时就需要洗涤。特别是没有笛盒和笛套的同志,应在一定的时期内洗涤一次笛子。洗时要注意,不宜要用水清洗,这样笛子的浸吸水分太多,一湿一干,很容易使笛子破裂。可用软布或药绵等,捆缠在木棒上(木棒要细不可太粗),浸酒精(最好是医用酒精)擦洗。

破后修理

有时由于天气的变化,太冷或太热或由于竹质过嫩,竹节过少,笛身都易破裂。为防止这种破裂,或者在已破裂之后,可在两端和吹孔至膜孔之间,膜孔至第六孔之间,这两处各用丝线捆缠(有伸缩性的塑料最好不用)。或将头尾用铜(或铝)圈箍住。

社会影响

笛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早已就赋予了“文化”的含义,笛文化有着将笛及笛艺术所引发的、多边的文化、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闪烁着耐人寻味的光辉。

笛类乐器,根据我国近现代民间与专业最普遍的、约定俗成的称谓,“横吹——边棱”类的乐器统称为笛。在这些笛类乐器中,有吹孔靠近乐器封闭端的笛,也有吹孔虽靠近封闭管端,但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近似于90度夹角的笛,也有吹孔居中的笛。在国家和民间的文艺表演团体以及社会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笛的演奏与应用占有明显的位置。中国的笛在中国长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已形成固有的特征并以中国笛文化的鲜明特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音乐影响

在现成的近现代民间笛曲的实际音乐音响中,更能进一步地理解笛在表现音乐思想,反映现实生活与实现其社会功能中所起到的独特的作用。流行于河北南部的民间笛曲《冀南小开门》,均以流畅的旋律和富于特色的滑音演奏,表现出了民间的一种无拘束的活跃欢快的情绪。流行于河北中部的民间笛子二重奏《顶嘴》,又充分地使用了笛演奏的滑音、顿音、历音、颤音等技巧,把现实民间生活中顶嘴逗趣的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由冯子存先生发掘原山西梆子曲牌改编的梆笛曲《黄莺亮翅》,表现出了美丽的黄莺及黄莺周围美好的事物,乐曲欢快流畅,优美辽阔。《挂红灯》则通过热情奔放的旋律,表现出农村中火热的节日欢腾场面。

笛在中国是最富于艺术表现的民族乐器之一,除了以上的笛独奏形式外,在民间,它也广泛地被应用于器乐的各乐种中。在传统的“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十番鼓”、“十番锣鼓”、“潮州大锣鼓”、“西安鼓乐”、“河北吹歌”以及其它北方各地的管乐中,笛是重要的旋律乐器,由于笛音色明亮独特,穿透力强以及它灵活善变的适应能力,使其在民间乐队中担任多种角色:笛可以领奏,也可以陈述乐曲中的主旋律,还可以在乐器群中穿插运动、加花点缀、句段填空等。笛在其他民间歌舞、京剧和其它地方剧种、说唱音乐的伴奏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功能。

在现代专业表演艺术团体的乐队中,笛是民族乐队或混合管弦乐队的重要高音吹管乐器。很多著名的民族管弦乐曲如《陕北组曲》、《春节序曲》、《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等乐曲中,笛的演奏艺术表现成为了音乐整体中一项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

由于笛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历史、民间基础,加之现代传播媒体和专业表演团体的宣传推广,笛演奏已成为社会音乐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音乐表演形式。近几十年来,中国的作曲家、笛演奏家在充分地吸取民间音乐滋养的前提下,已改编、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笛独奏曲。如《黄莺亮翅》(冯子存)、《喜相逢》(冯子存)、《三五七》(赵松庭)、《鹧鸪飞》(陆春龄)、《茉莉花》(刘管乐)、《小八路勇闯封锁线》(陈大可)、《塔塔尔舞曲》(李崇望)、《奔驰在草原上》(陆春龄)、《黄河边的故事》(王铁锤)、《油田的早晨》(王铁锤)、《赛马会上》(胡结续)、《姑苏行》(江先渭)、《帕米尔的春天》(刘富荣、李大同)、《牧民新歌》(简广易)等等。

在音乐艺术中,以音乐作品来表现与笛相联系的人物的情趣、活动和心态环境也是音乐家们涉猎的一个艺术空间。著名的例子是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该曲成功地把中国旋律的运行技术与西洋复调音乐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表现了牧童与牧笛的民俗风情和温馨的中国田园景色。在流动的、充满民族韵味的五声音阶旋律中。我们似乎既沐浴到温暖的阳光,也听到了动人的民间牧笛声音。音乐家在用钢琴的艺术表现,描写笛、歌唱笛。90年代以来,中青年音乐家也有以笛为题材创作的音乐作品。乐曲以中国西部塔吉克民间音乐为素材,并以复三部曲式的构架,用流畅的钢琴织体和厚重的弦乐背景相结合,用笛起兴,以笛联想,如同在悲怆的人生路上向苍天深沉地发问和冷静地自省。

文学影响

基于笛所拥有的艺术价值,笛已成为历代文学艺术家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诗人们常以闻笛后的感受、感慨而作诗。如:

李白《观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诗人先描述出他对笛曲的风格判断,然后表达了人们听笛后的心情。

刘长卿听笛歌》:“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天涯望月自沾衣,江上何人复吹笛。横笛能令孤客愁,绿波淡淡如不流。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势听关山闻一叫,三湘月色悲猿啸。又吹杨柳激繁音,千里春色伤人心。随风飘向何处落,唯见曲尽平湖深。明发与君离别后,马上一声堪白首。”这首悲戚凄苦的七言诗,是诗人伤感情绪的真实流露。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人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平明独惆怅。落尽一庭梅。”李益的《春夜闻笛》也有“楚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句。诗歌仍然表现出了听笛人因笛声而引起的哀惋惆怅之情。

杜甫的《秋笛》有“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句;杜甫的另一首《吹笛》有“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句。

在中国古代的宋词中,笛常作为场景的描绘装点入词人们的作品中。

潘阆酒泉子》:“长亿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人水云寒。”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宋词名作,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苏轼的《中秋》中,作者以笛来强化他的精神上自来解脱,心胸开阔的情怀:“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词中的笛,没有丝毫伤感的成分。

黄庭坚的《念奴娇》,是迁谪西南戎州(今四川宜宾)时写的。在这首气势豪迈的词中,他也写笛:“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作者描写他的客人孙彦立与他一起弄笛以助酒兴。丝毫无感伤之倩。

廖世美的《好事近》,也表现出了一幅美丽的风光图画,笛的出现,更感到典雅和意境深刻:“落日水融金,天淡暮烟凝碧。楼上谁家红袖,靠阑干无力。鸳鸯相对浴红衣。短棹弄长笛。惊起一双飞去,听波声拍拍。”

美术影响

笛在中国画家们的笔下,也是作为对现实生活或情感情绪反映的独特而别致的创意。宋代中国绘画并入科举制度。邓椿《画继》云:“徽宗始建五岳现,大集天下名手,应召者数百人,咸使图之,多不称旨。自此以后,益兴画学,教育众工,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艺能,当时宋子房,笔墨妙出一时,以当博士之选。”其中一个题目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天才的画家独特绝妙的构思,在这里是用横笛来完成的。

历史影响

笛,在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中,已被古人寄予了治国安邦的神圣愿望,笛的文字理解与《乐记》中所表达的音乐思想似乎一致。《风俗通》:“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长尺四寸,七孔。”《乐书》:“笛之涤也,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七孔,下调,汉部用之。盖古之造笛,剪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所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者也,其制可谓善矣。”可见笛的“涤荡邪气”或“涤邪秽”内涵,与中国古代宫廷雅乐的功能殊途同归。因此,在中国古代,笛的存在、笛的演奏与应用,在宫廷雅乐乐种中,均有明显而突出的位置。

唐代李谟吹笛艺术传奇记载以及“无奈李谟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张诂《李谟笛》)的诗句,均说明了笛演奏在宫廷或民间音乐生活中的不可缺少和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性。

中国笛,如果以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标本作为源头的话,那么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8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笛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衍变到现代的相对完善与相对定形,其间已融人了无数人的心血和劳动。咫尺竹管,无数的演奏者、作曲家、乐器制作家,在它上面精雕细刻、苦心孤诣,使中国的笛艺术以极其鲜明而光彩的个性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中国笛它从古到今流动出的乐波,曾把千千万万百姓的耳朵,规范在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社会审美习惯之内。它从原始时代就开始吹响,一直吹到了当代,它其中苍凉的音调,永远在促使每一个中国人客观而清醒地认识自身。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