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事

更新时间:2022-08-23 16:11

《中国纪事》是奥托·布劳恩(李德)创作的回忆录,首次出版于1973年。

内容简介

《中国纪事》主要记述了1932年—1939年中国共产党与红军的一些重要事件,并对抗日战争初期的一些情况作了评述。作为中国革命发展中决定性阶段的直接见证人,作者回忆了他在中国活动的岁月,但作者完全背离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原则,在书中极力歪曲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进行了诽谤与攻击。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奥托·布劳恩1932年由苏联来中国,他在中国期间的名字叫李德或华夫。李德来到苏区,虽怀有帮助中国革命的良好愿望,但是他的错误指挥却给红军造成了重大损失,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严重失利,红军被迫撤出中央苏区。长征初期,作为负责筹划决策的“三人团”成员之一,李德仍实施错误指挥:一方面过分强调保密,对战略转移没有进行应有的政治动员;另一方面在退却中采取消极避战的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遭受惨重损失。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决定取消“三人团”,撤销博古、李德对军事的领导。此后,李德不再拥有军事指挥权,但仍然多次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1935年6月,在两河口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李德明确支持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反对张国焘南下。他积极支持和推行了王明的机会主义路线。1939年回苏联,后回东德。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攻击中国共产党的反动文章,并在1973年出版了《中国纪事》。

作品鉴赏

《中国纪事》对长征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李德认为,尽管长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从政治上来看,长征仍然是中国红军的一次胜利。这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是中国红军——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军队的全体战士伟大的勇敢、坚韧的毅力和革命的热情的明证。

李德在《中国纪事》中对红军长征作了比较实事求是的总结,“长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从政治上看,长征仍然是中国红军的一次胜利。红军抵御了占有强大优势的敌军,突破了敌人的坚固阵地和重重包围,给敌人以数十次打击和成百次骚扰。红军行程1万多公里,横贯12个省,翻过18座大山,其中有5座终年覆盖着冰雪,渡过24条大河。这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是中国红军——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军队的全体战士伟大的勇敢、坚韧的毅力和革命的热情的明证”。对于自己给中国革命造成的负面影响,李德实际上是有所认识的,他承认西方的作战方法在中国不一定总是行得通。他说:“必须由中国人的心理和传统,由中国军事经验的特点来决定在一定的情况下采取什么主要战术。中国同志比我们更了解在他们本国打革命战争的正确战术。”但是李德对当年的一些事实进行了扭曲,并对一些中共领导人进行攻击、诽谤。

出版信息

《中国纪事》首次由民主德国迪茨出版社于1973年出版。20世纪80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东方出版社有计划地翻译或翻印了少量有一定史料价值的有关研究党史和现代史的著作及资料,其中就包括《中国纪事》,以“现代史料编刊社”的名义出版(内部)。

2004年3月,《中国纪事》由东方出版社再版,收录在“现代稀见史料书系”丛书中。

作者简介

李德(奥托·布劳恩),笔名华夫,是来自苏联的德国共产党人。他不仅亲历红军长征全过程,而且是长征的重要决策者和初期主要指挥者,堪称研究长征无法回避的人物。

李德1900年9月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德国共产党。1918年参与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1926年被德国政府逮捕监禁。1928年越狱逃往苏联,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2年被共产国际执委会派往上海远东局工作。1933年,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往中央苏区,李德以中共中央军事顾问的身份来到瑞金。

李德1935年10月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39年8月离开延安返回莫斯科。1974年8月在东德逝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