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5 09:56
《中国通史》是1999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白寿彝。这部《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学术文化各个方面,全书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
“积一代之智慧”的巨著,这部《中国通史》,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总主编,有22位分卷主编、近500人共同撰写,是迄今参与编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国通史。堪称是本世纪最大的史学工程之一。《中国通史》具有鲜明的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理论认识典志典章制度、重大事件、历史人物等,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力图全面、立体、系统地展现中国从原始时期到近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全貌。《中国通史》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反映20世纪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了当代中国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和集体智慧。
自上个世纪开始,梁启超1901年发表《中国史叙论》、1902年发表《新史学》,提出重新撰写中国历史后,撰写中国通史始终是20世纪中国史家的追求目标之一。1904年,章太炎在《哀清史》一文附有《中国通史略例》,提出了撰写中国通史的设想和框架。
此后,夏曾佑写出《中国古代史》,陈黻宸写出《中国通史》,章写出《中华通史》,王桐林、陈恭禄各写出同名的《中国史》,钱穆写出《国史大纲》,吕思勉写出《白话本国史》和《中国通史》,周谷城写出《中国通史》,邓之诚写出《中华二千年史》等等。与这些著述在撰写的时间上相交叉,范文澜写出《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写出《简明中国通史》、翦伯赞写出《中国史纲》第一、二卷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通史著作。
新中国成立之后,翦伯赞主编了《中国史纲要》,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经许多学者的努力也终成完帙。范文澜在五六十年代着手修改《中国通史简编》,并陆续出版修订本。关于《中国通史简编》,刘大年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历史的著作”(《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蔡美彪教授继续范文澜的事业,于1994年出版了10卷本的《中国通史》。白寿彝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着手主持中国通史的撰写工作,于1980年出版了《中国通史纲要》;又经20年的努力,全部出版了12卷本、22册的《中国通史》。
然而,“文革”的十年浩劫,史学家们关于中国通史的研究和撰写都被迫停顿下来。翦老、范老相继去世,郭老主编的《中国史稿》也不得不中止。20世纪中国史学家关于撰写中国通史的追求受到严重的挫折。正是在这艰难的岁月里,白寿彝先生开始酝酿关于中国通史的撰述工作。他曾多次出国访问而很有感触,深感编纂一部内容宏富,与我们悠久的文明和大国的地位相称,具有高度科学性的《中国通史》的必要,并且冀望这部通史要表达出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中国通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举全国史学界之力 二十年磨一剑, 数十位史家担当分卷主编 ,近五百位作者共同撰写。
本书在内容上首先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历史为《中国通史》撰述的范围,时间跨度从远古时代始至近代,是对中国历史全面、系统的论述,集中体现了该书编写时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体例上突破了20世纪以来历史著作大多采用的章节体,借鉴了古代纪传体史书的特点,分为甲编序说、乙编综述、丙编典志、丁编传记,以期容纳更多的内容,尽可能全面反映历史的重要方面。
《中国通史》包含经济、政治、民族、军事、文化、中外关系、历史人物等多方面内容,史料翔实,读来使人产生厚实、凝重之感。尤其应当提到的是:它把各少数民族的历史都放在中国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下加以阐述,充分肯定前者在后者之中的重要位置,充分肯定多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业绩;它把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结合起来阐述,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它展现出从先秦至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群像,使中国历史更加生动、更加引人入胜地反映在读者面前。如第十二卷“近代后编”传记部分,就写出了50多人的传记。至于资料的翔实,各卷都很突出,同时也各有特点。以第八卷“元时期”为例,其“序说”部分凡八章,依次是:汉文资料;蒙、藏、回鹘文资料;国外资料(含波斯文资料、阿拉伯文史料、欧洲文字史料、亚美尼亚文资料、叙利亚文史料、俄日文资料);明清两代的元史著述;二十年代以后元史研究的进步;建国以来的蒙元史研究;国外的蒙元史研究;本书编写旨趣。这240页的文献概述,足以表明本书编撰的坚实的史料基础。有的学者读后,赞叹不已。
第一卷导 论一册
第二卷远古时代一册
第三卷上古时代二册
第五卷 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二册
第六卷 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二册
第七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金夏时期 二册
第八卷 中古时代·元时期 二册
第九卷 中古时代·明时期 二册
第十卷 中古时代·清时期 二册
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1840一1919) 二册
第十二卷 近代·后编(1919一一1949) 二册
白寿彝是河南省开封市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1925年至1927年,就读于上海文治大学和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1929年考入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学习中国哲学史;1932年毕业后,陆续创办和主持了《晨星》、《伊斯兰》、《大河杂志》、《新儿童》、《云南清真铎报》、《益世报》、《边疆》等刊物,还协助顾颉刚先生主持文通书局编译所的编务工作;1938年至1949年,先后执教于广西桂林成达师范学校、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7月,他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创办了新中国史学会,并与同年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与侯外庐先生等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并兼任研究员,同时创办了《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半月刊,与刘大年先生等发起创办了《历史研究》杂志;1971年起,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开始主持《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改革开放后,他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会顾问、历史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史学史研究》主编等职,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和古籍研究所,并担任了两所的首任所长。白寿彝同志还担任过多种学术团体和社会组织的重要职务,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回民文化促进会副主任、中国回族学会名誉会长等。白寿彝同志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法制委员会委员和国家民委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9年正式提出设想并开始启动。白先生倡议和主持的这一大型项目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和全国许多兄弟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支持。一大批卓有成就、造诣高深的知名学者共襄盛举。由白先生总揽全局,提出全书的总体设想和要求,并采取卓有成效的推动和组织措施。全书共有22位分卷主编,近500位作者。一大批卓有成就、造诣高深的知名学者共同撰写:苏秉琦、张忠培、严文明、胡厚宣、徐喜辰、斯维至、杨钊、郭预衡、高敏、安作璋、陈其泰、何兹全、黎虎、瞿林东、韩国磐、季羡林、周一良、史念海、李根蟠、陈光崇、邓广铭、陈振、吴怀祺、陈得芝、姚大力、王毓铨、毛佩琦、商传、周远廉、孙文良、冯尔康、常建华、阎崇年、赵世瑜、陈旭麓、章开沅、林增平、汤志钧、龚书铎、王桧林、郭大钧、苏双碧、李侃、刘家和、何绍庚、华觉明……各分卷主编精心实施,有关的众多专家通力合作,终于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全书于1999年出齐,共12卷22册
《中国通史》第一版于1999年全部出齐后,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李岚清、陈至立、王兆国、许嘉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致信、致电表示祝贺。江泽民同志在给白寿彝先生的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