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6 08:30
《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是2011年8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试图通过确立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模型(或假说),把有关中国金融制度结构及其变迁总体图景的描述与分析包容于一个前后逻辑贯穿一致的理论架构之中。
张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兼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曾任陕西财经学院金融学院院长,西安交通大学金融制度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制度金融学以及中国金融制度与金融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要学术著作有《天圆地方的困惑——中国货币历史文化之总考察》(1993)、《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1998)、《经济变迁中的金融中介与国有银行》(2003)以及《中国金融制度选择的经济学》(2007)等。曾获国家教育部首届高校青年教师奖(1999)、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青年教师奖(2000)、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以及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
《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试图在主流经济学框架中系统刻画中国金融制度的变迁轨迹,立论背景宽广厚重,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互照应,熔大胆假设与缜密论证于一炉,对长期困扰经济金融学术界的诸多难题与悖论给出全新理论解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模型与假说,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金融制度分析框架。相关命题与结论已经部分地经受了现实金融改革实践的检验,对进一步诠释从今往后的金融改革过程亦具重要参考价值。奉书是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学者系统考察中国金融制度结构与变迁问题为数不多的早期学术著作之一。
作者有求实的态度,虽大胆假设多个命题,但求证过程却十分认真仔细——不仅引经据典,而且广泛搜罗统计资料,如此探索与创新精神,在当今浮躁成风的社会中,实为难得。
本书是极具创见和具有极高理论水平与实用价值的专著,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深厚功底和洞察力,是一本好书,值得经济学界和经济决策层认真研读。
——陈观烈
本书试图通过确立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模型(或假说),把有关中国金融制度结构及其变迁总体图景的描述与分析包容于一个前后逻辑贯穿一致的理论架构之中。
使研究本身既富有现实意义,又包含些许理论贡献;让读者不仅能得到现实的体验,又能获取理论上的深刻启迪。这是本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张杰
导论
第一节 国家、产权与制度结构
第二节 二重结构中的金融制度
第三节 一些基本假定
第四节 方法论
第五节 对既有研究的评论与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制度结构、国家与国有金融制度安排
第一节 制度结构与国家角色
第二节 国家模型及其扩展性解释
第三节 国家效用函数、垄断性产权及其扩展路径
第四节 国有金融制度安排的形成与演进:改革前的情形
第五节 国有金融产权边界的扩展:改革后的情形
第二章 货币化与国家的金融控制
第一节 货币化区间与货币化收益
第二节 关于“强金融”问题
第三节 国家的金融控制与国有金融制度的两难选择
第四节 国家的金融控制与退让:一个被部分检验的假说
第三章 垄断金融安排的金融增长效应
第一节 货币化与金融增长:一般性说明
第二节 金融产权的垄断结构与金融增长绩效
第三节 金融的真实增长与名义增长:初步估计
第四节 超常规金融增长假说
第四章 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支持
第一节 转轨中的增长与金融因素
第二节 金融补贴与体制内产出增长
第五章 转轨中的货币需求模型
第一节 金融深化的理论模型:一种综述
第二节 转轨条件下的中国货币需求函数:重要的是货币收益率吗?
第六章 金融制度的过渡安排
第一节 何种金融制度安排更有利于转轨中的储蓄动员?
第二节 关于“金融约束
第三节 体制外增长中的金融安排
第四节 金融三元主义
第七章 国有金融组织规模的扩展与收缩
第一节 再论垄断金融产权边界的扩展
第二节 金融组织的拥挤模型
第三节 金融组织的空间竞争与空间分布
第四节 国有金融组织规模的收缩
第八章 国有金融制度的产权困境与求解路径
第一节 关于国有金融产权的困境
第二节 国有银行的呆账模型
第三节 是注资求解还是交易求解
第九章 地方性金融安排的进入与金融制度变迁逻辑
第一节 信贷市场结构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第二节 信贷市场的进入方式
第三节 中间过渡因素与中国金融制度的变迁逻辑
附录1 二重结构与制度演进——对中国经济史的一种新的尝试性解释
附录2 国家控制金融的收益与成本:分项计算资料
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