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简史

更新时间:2023-07-16 20:11

《中国音乐简史》是200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夏滟洲、王小龙、陈永。

内容简介

《中国音乐简史》内容主要包括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人物、作品及音乐思想等内容予以系统地介绍,注意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特殊性,同时,对中国音乐作品及相关的体裁知识、表演行为、音乐理论加以分析,试图帮助我们全面认识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规律。而对材料与观点的取用,皆遵照学术界有定评的结论,客观地反映中国音乐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音乐简史》是一部集体智慧的结晶。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各阶段音乐文化的主要艺术成就和文化背景,了解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音乐人物和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了解中国音乐的美学特征,提高音乐感知能力与审美能力;增加对音乐文献资料的阅读面,培养学生独立搜集和分析音乐资料的能力。最终树立辩证唯物音乐史观,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

人们常言“上下五千年”,是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符号,音乐,在中国却有近万年可考的历史,中华古韵,熏陶了亿万炎黄子孙,代代传承。

作者简介

陈聆群,江苏吴江人,1933年1月生于上海。1945年9月随父母到华中解放区。解放战争中,先后在动员支前民工的宣慰团和三野文工团、新安旅行团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新旅、华东戏曲研究院和上海越剧院担任乐队指挥、戏曲音乐研究和作曲编曲。1956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1962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为中国音乐史学会顾问。1958年起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与教学,编有《中国民主革命时期音乐简史》等教材,著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陈聆群音乐文集》,与人合编《萧友梅音乐文集》和《回首百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论文集》等。

陈应时,上海人。1956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59年免试直升本科,1964年毕业于民族音乐系理论专业,后留校任教。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音乐史学会、中国律学学会顾问。曾任英国剑桥大学基兹学院、美国阿肯色大学音乐系访问教授,《中国学术名著提要一一艺术》卷、《音乐百科词典》副主编等。著有《中国民族音乐大系——古代音乐》卷(与夏野、钱仁康等合著)、日文版《音乐之源一一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日】东川清一合著)、《中国乐律学探微》、《敦煌乐谱解译辨证》等。在国内和日本、英国、美国、韩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的音乐理论刊物上发表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学术论文、译文一百多篇。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科技成果奖、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艺术学二等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图书目录

导言 中国音乐发展概说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音乐

(远古~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 传说中的原始社会音乐

一、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

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三、朱襄氏之乐

四、《弹歌》与“候人兮猗”

五、《云门》、《成池》、《箫韶》

第二节 夏、商时期的代表性乐舞

一、《大夏》

二、《大濩》

第三节 西周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与礼乐制度

一、宫廷音乐

二、民间音乐

三、礼乐制度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宫廷音乐家、民间音乐与民间音乐家

一、春秋时期的宫廷音乐家

二、“新乐”与“楚辞”

三、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家

第五节 乐器与乐器分类法

一、舞阳贾湖骨笛

二、河姆渡骨哨

三、陶埙

四、石磬

五、八音分类法

六、曾侯乙墓编钟

第六节 音乐理论与音乐思想

一、伶伦作律

二、三分损益法

三、十二律

四、“旋宫”

四、“旋宫”

五、儒家、道家、墨家的音乐思想

六、音乐美学著作《乐记》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

第一节 爵乐机构“乐府”

一、“乐府”的设立与发展

二、“协律都尉”李延年

第二节 民间音乐的兴盛与发展

一、相和歌与相和大曲

二、鼓吹乐

三、百戏

四、清商乐与清商三调

五、歌舞戏

第三节 琴的定型与西域乐器的传入

一、琴的发展定型与琴艺术的发展

二、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与西域乐器的传入

第四节 音乐名家,名作

一、《碣石调·幽兰

二、《广陵散》

三、蔡琰与《胡笳十八拍》

四、阮籍与《酒狂》

第五节 音乐理论、记谱法与音乐著述

一、律学研究的成果

二、记谱法:“声曲折”与“文字谱”

三、音乐著述《乐论》、《声无哀乐论》

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581~960)

第一节 音乐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一、大乐署和鼓吹署

二、教坊和梨园

第二节 宫廷燕乐的发展

一、隋七部、九部乐与唐九部、十部乐

二、坐部伎与立部伎

三、燕乐歌舞大曲

第三节 民间歌曲、说唱与戏曲的发展

一、曲子

二、变文

三、参军戏

第四节 乐器、音乐名家与名作

一、奚琴与轧筝

二、音乐名家万宝常、李隆基、白居易

三、唐代“音声人

四、音乐名作《阳关三叠》、《霓裳羽衣曲》等

第五节 与哑洲各国的音乐文化交流

一、与倭国的交流

二、与高丽的交流

三、与天竺的交流

第六节 音乐理论、记谱法与音乐著述

一、八十四调

二、燕乐二十八调

三、记谱法:“减字谱”与“燕乐半字谱”

四、音乐著述《乐书要录》、《教坊记》等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音乐

(960~1368)

第一节 词调音乐

一、体裁结构

二、创作方法

三、词调音乐风格

四、姜夔及其词调音乐作品

第二节 说唱音乐

一、陶真

二、鼓子词

三、唱赚

四、诸宫调

五、货郎儿

第三节 戏曲音乐

一、杂剧

二、南戏

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

一、乐器

二、宋代琴艺术的发展

三、元代琵琶曲《海青拿天鹅》

四、宋代器乐合奏

第五节 音乐理论与音乐著述

一、“之调”与“为调”

二、蔡元定的“十八律”

三、音乐著述《乐书》、《琴史》、《碧鸡漫志》、《词源》

四、琴学专著《琴论》

五、声乐专著《唱论》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音乐

(1368~1840)

第一节 说唱音乐

一、弹词

二、鼓词

三、道情

四、琴书

五、牌子曲类

第二节 戏曲音乐

一、以南曲为主体的戏曲时代

二、“乱弹”诸腔的兴起

第三节 歌舞音乐

一、汉族的秧歌、花鼓、花灯

二、维族的“赛乃姆”和“木卡姆”

三、藏族的“囊玛”和“锅庄”

四、彝族的“阿细跳月”

第四节 乐器、器乐、乐谱集

一、乐器

二、琴艺术的发展

三、琵琶名家、名曲

四、器乐合奏

五、乐谱集

第五节 音乐理论,记谱法与音乐著述

一、朱栽堉及其“新法密率”

二、记谱法:“工尺谱”

三、古琴美学理论著作《溪山琴况》

四、戏曲声乐理论研究

第六章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的音乐

(1840~1919)

第一节 传统音乐的演进与发展

一、弹词与鼓词的发展

二、京剧的发展与地方小戏的兴起

三、广东音乐的兴起

第二节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与意义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

二、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在学堂乐歌发展上的贡献

三、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第七章 “五四”运动至抗战爆发期间的音乐(1917~1937)

第一节 新型音乐社团的建立与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新型音乐社团的建立

二、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萧友梅、赵元任、刘天华等人的音乐刨作

一、萧友梅及其音乐创作

二、赵元任及其音乐创作

三、黎锦晖及其音乐创作

四、刘天华及其音乐创作

五、青主及其音乐创作

第三节 音乐理论研究与音乐思想

一、萧友梅、王光祈等人的音乐理论研究

二、“国粹”、“西化”与“中西结合”的音乐思想

第四节 工农革命歌曲

第八章

抗战爆发至新中国成立期间的音乐

(1931~1949)

第一节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与音乐刨作

一、如火如萘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二、聂耳及其音乐创作

三、冼星海及其音乐创作

四、贺绿汀及其音乐创作

五、张曙、吕骥、任光、麦新等人的抗战音乐创作

第二节 国立音专黄自、刘雪庵、谭小麓等人的音乐创作

一、黄自及其音乐创作

二、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等人的音乐创作

三、谭小麟的音乐创作

四、国立音专学生的自由无调性音乐创作

第三节 边区、解放区的新音乐建设

一、“鲁艺”音乐系的建立

二、延安合唱运动的开展

三、新秧歌运动与“秧歌剧”的产生

四、“新歌剧”《白毛女》

五、马可、郑律成、安波、李劫夫的音乐创作

第四节 国统区的音乐活动与音乐刨作

一、“新音乐社”的音乐活动

二、舒模、费克、宋扬的进步歌曲创作

三、马恩聪及其音乐创作

四、阿炳及其传世的音乐作品

第五节 沦陷区的音乐生活与江文也的音乐刨作

一、沦陷区的音乐生活

二、江文也及其音乐创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