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魟

更新时间:2023-07-02 13:00

中国魟,学名:Dasyatis sinensis (Steindachner,1892),为鲼形目、魟科魟属的一种鱼类。系暖水性近海底层鱼类。为冷温性近海底层中小型次要经济鱼类。

形态特征

体盘亚斜方形,前缘与吻端略成50°,外角和里角都呈圆形;体盘宽比体盘长约大1.2—1.3倍。吻端颇尖突,吻长约等于体盘长1/4。眼小,约等于眼间隔1/2;前鼻瓣连合为口盖,伸达口隅。口小,平横波曲。口前吻长比口宽大2.3—2.6倍。口底中部具显著乳突3个,每侧各具细小乳突1个。齿细小平扁,铺石状排列。喷水孔大。鳃孔5个。腹鳍近长方形。尾颇短,尾长比体盘长大1.2—1.5倍,后部细长如鞭,具上下皮褶和尾刺。幼体完全光滑。成体头后部和背前部正中线上及尾上具细小粒状鳞一纵群。背面褐黄色,有时具不规则暗色斑块;眼前、眼下、喷水孔上侧和后侧、胸鳍及腹鳍边缘均橙黄色;尾后部和上下皮膜黑色;腹面边缘橙黄色。

体延长而平扁,体盘宽大,宽稍大于长,似斜方形。头长,吻端尖,稍突出。口小,腹位,横裂,前颌稍上而中部凹入,后颌中部凸出;口底中部有显著乳突3个,两侧各有细小乳突1个。两颌齿细小而平扁,铺石状排列。眼小,背位,稍突出;眼间隔较宽,约为吻长之半。喷水孔稍大于眼径。两前鼻瓣连成长方形口盖,向后延伸掩盖前颌。鳃孔5对,腹位,前4对大小与间距相等,后1对较狭小。尾部长约为体盘长的1.2—1.5倍,前部平扁而较粗,背面有尾刺,后部细长如鞭;尾部上下方有皮膜突起,上皮膜短于尾刺,下皮膜较长。无背鳍和臀鳍,尾鳍消失。胸鳍宽大,位于体盘两侧,前缘斜直,向前延伸至吻端,近吻端处略凹入;外角和里角圆形,后缘广弧。腹鳍近长方形,起点位于胸鳍末基稍前下方,前缘斜直,后缘较平直,雄性无里缘。体无大型结刺。体背面头后和体盘正中线上,有细小粒状鳞1纵群,尾上有细小鳞片1纵行。背面黄褐色,有时有不规则暗色斑纹,眼前方和下方、喷水孔上侧、胸鳍、腹鳍及尾边缘橙黄色。腹面边缘和鳍脚色较浅。尾后部及尾皮膜黑色。体盘长一般为30厘米左右。

生活习性

栖息于近海沙底质水域底层。游动缓慢,靠胸鳍摆动。喜伏于沙中,只露出眼、喷水孔和尾部,以尾刺御敌。夏季多生活于沿岸水域,冬季移向深水区。主要食物为甲壳类、底栖贝类。性成熟年龄和生殖期及生殖方式不详。我国沿海均有分布,黄海、渤海、东海数量较多。常用底拖网、延绳钓和三重刺网渔具捕捞。可鲜食,亦可加工咸干品。可入药。尾刺有剧毒,防止刺伤。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渤海、黄海和东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