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7 11:12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是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中央民族学院建立研究部。该研究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最早的民族学教学与研究中心。
1956年,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分出部分人员组建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其中设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民族学专业,并招收副博士学位研究生,该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培养民族学专业研究生的单位,研究部本身继续从事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957年,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开始筹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民族研究所。
195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成立,其基本队伍即由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成员组成。
1980年,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改称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林耀华兼任所长,研究所开始招收民族学专业的首届本科生。
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获中国第一个民族学、民族史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民族学、民族史、世界民族等专业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1983年,中央民族学院在民族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第一个民族学系,林耀华与王辅仁先后任系主任。
1985年,配合国家创建民族博物馆的需求,学校民族学系增设民族文物与博物馆专业。
1986年,学校设文博教研室并开始招收本科生;同年,学校民族学系与民族研究所合并,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四级人才培养体系。
1988年,国家教委确认中央民族学院的民族学专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点,是全国民族院校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
1989年,学校民族学被国家教委确认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点。
1994年10月,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系、民族研究所、藏学系、民族博物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科部和岩画研究中心联合组建成民族学研究院,该研究院是中国民族学专业的第一个院级教学科研单位。
1997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院获得人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0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院成立社会学系,研究院遂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2001年,学院开办社会学本科专业。
2005年,学院获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学院民族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2008年,学院成立考古文博系。
2009年,学院民族学教学团队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2010年,学院获批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2011年,学院获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4年,学院获批设立社会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8年,学院获批2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2019年,学院获考古发掘团体资质;同年,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入选为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
据2021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3个教学系,有4个本科专业。
系:民族学系、社会学系、考古文博系
本科专业: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学
据2021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
2016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民族学位列A+、社会学位列B+。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社会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学、民族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民族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人口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人口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民俗学、政治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民族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民族学(二级学科)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社会学(一级学科)
据2021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民族学系下设民族理论与方法教研室、民族文化与民族发展教研室、世界民族教研室、影视与文化创意教研室、人类学教研室;社会学系下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中心、社会学理论教研室、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研室、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教研室、民族学教研室;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下设海外民族志教研室、世界民族教研室、国外社会学教研室;考古文博系下设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教育中心、文物与博物馆学教研室、考古学教研室以及考古科学与信息技术实验室、文物保护实验室、文博技术工作室、体质人类学标本室等实验室。
国家级特色专业:民族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民族学、社会学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民族社会学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文物与博物馆学
据2021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1个本科创新人才实验班“孝通班”。
学院曾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多项,有多个北京市精品教材。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民族学人才培养模式”(2004年)
北京市精品教材:《中国民族志》
据2021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教职工105人,其中专任教师89人,教授33人,副教授30人;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教育部社科委学部召集人1人、教育部民族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5人、国家民委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9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杨圣敏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麻国庆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专家顾问:郭伟和
国家民委领军人才:乌小花等
国家民委优秀中青年专家:杨须爱
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黄志辉、王军、杨须爱等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民族学教学团队
国家民委创新团队:“一带一路”与民族发展研究团队
北京市教学名师:杨圣敏、王建民
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黄志辉
宝钢优秀教师:乌小花
据2021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人类学研究所;有2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校级非独立科研平台,1个民族学信息资料中心;学院考古文博系下设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发展中国家社会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社会文化研究中心
校级非独立科研平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与民族发展研究院、海南校区环南中国海研究院
2000年,学院领导参与主持的“中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与研究”项目及其《调研报告》,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相关政策并出台一系列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参考依据。
2005年,学院教授在“新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几项调研报告被报送中央政治局。2009年9月国务院发表的“新疆民族问题白皮书”中引用了学院的调研成果。学院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民族学导论》、“后冷战世界的民族冲突与治理特点研究”及“少数民族海外华人”等多项研究项目,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批准立项。
(注:以上内容来源)
参与民族识别
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政府多次组织中央慰问团赴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慰问和调查。费孝通曾作为中央慰问团副团长赴各民族地区。中央民族大学研究部参与了民族识别,许多学者在实地调查之后提出了对于各民族识别的意见,发表了一些有论著,如费孝通的《关于少数民族族别问题研究》、傅乐焕的《关于达呼尔的民族成份识别问题》、汪明瑀的《湘西土家概况》、潘光旦的《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及宋蜀华等人的《撒拉族的历史来源问题》、《青海互助土族的经济生活》等。
参与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1956年,在全国人大民委组织下,开始进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调查之前,由中央民族大学研究部专家起草了《社会性质调查参考提纲》,并为参加调查的人员讲解了有关社会历史调查的基本知识。
编辑出版《民族问题译丛》及《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
1954年,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室开始编辑《民族问题译丛》,作为内部资料出版。1955年由研究部继续编辑,并改为公开发行。1958年,《民族问题译丛》更名《民族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辑出版;自1955年9月,由研究部开始不定期出版《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
其他研究和社会工作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国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之前,研究部已经派出多人到民族地区调查,如陈永龄、宋蜀华等人1953年曾到甘肃、青海调查土族和藏传佛教寺院;胡庆均参加了访问凉山彝族的工作;刘尧汉在1953年对哀劳山地区民族进行了调查。除社会调查外,研究部学者还编印出版了一些研究著作,如翦伯赞和吴恒等编纂了《历代各族传记会编》,由中华书局出版;石钟健、孙铖、刘尧汉、周汝诚、杨甲荣等编著了《有关中缅国境线上少数民族的专著及论文索引》,由研究部印行。此外,还出版了林耀华、李有义、宋蜀华、王辅仁合著的《西藏社会概况》,冯家升、程溯洛、穆广文合编的《维吾尔族史料简编》等。在从事研究工作的同时,研究部的学者也参加了国际交流活动。如林耀华1956年5月参加了苏联科学院召开的“全苏民族学会议”等。
1974年12月,以研究室名义印行《中国少数民族简况》(征求意见稿,共12册),编辑出版了内部刊物《民族问题资料摘译》(共出版13期)。自1981年起,民族研究所陆续出版《民族研究论文集》,共出版七集(第七集更名为《民族.宗教.历史.文化》)。
据2021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近些年,学院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夏威夷大学、斯坦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韩国汉城大学及圣彼得堡大学等近3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达成实质性合作关系。
2020年,学院以“国际大都市多民族社会文化融合比较研究”项目入选北京海外学人中心的“2020年北京市外籍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同年,学院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海外社会文化研究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
学院院徽由学院中英文名以及其他元素组成。
求真、朴实、勤奋、宽容
学院曾组织开展民族风情夜主题晚会、新老生足球友谊赛
学院定期编辑发行学生期刊《知行》。
(注:以上内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