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更新时间:2024-06-26 19:27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Sun Yat-sen University Zhongshan School of Medicine)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隶属于中山大学的二级学院,首批教育部、卫生部共建高校医学院的十所部属综合性大学医学院之一,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之一,首批试办临床医学八年制的五所院校之一,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创始成员之一 。

历史沿革

1835年11月,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 Peter Parker )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并于1859年改称“博济( Pok Tsai )医局”。

1866年,博济医局搬迁并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内设医学堂。

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

1886年,孙中山以“逸仙”之名进南华学堂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

1904年,改称南华医学校。

1930年,改称岭南大学医学院。

1936年,又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并合并了私立夏葛医学院。

1908年春,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由郑豪等人创立。

1912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

1928年,更名为广东光华医科大学。

1929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1952年,更名为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1909年春,广东公医学堂成立。

1915年,易名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

1924年,改称广东公立医科大学

1925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

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931年,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组立华南医学院。

1954年,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与华南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华南医学院,是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1956年,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

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

1981年,成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山医学院改称中山医科大学。

2000年,经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报国务院同意,中山医科大学由卫生部主管调整为广东省主管。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为新中山大学,并成立了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2010年11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成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

2017年5月11日,中山大学决定以原基础医学院(深圳)、临床医学院(深圳)、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共建中山大学医学院

2018年10月24日,中山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4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学院开设7个本科专业。

教学系:病原生物学与生物安全学系、组织胚胎学与细胞生物学系、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系药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遗传学与生物医学信息学系、法医学系

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法医学

师资力量

学科建设

据2024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学院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药理学、肿瘤学、神经病学、耳鼻咽喉科学、眼科学、卫生毒理学

外科学(普外)、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内科学(肾病)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教学建设

据2024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程。学院拥有等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平台)。

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法医学

广东省名牌专业:法医学、预防医学

广东省特色专业:临床医学、法医学、麻醉学、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人体寄生虫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实验生理科学、病理生理学、法医病理学

广东省精品课程:病理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生理学、药理学、实验生理学、寄生虫学、法医病理学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病原生物学

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程:人体寄生虫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病原生物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虚拟仿真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共有1篇博士论文入选中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论文获中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在2023年度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中,我院学生队伍获6金1银1铜佳绩;在有中国医学生“奥林匹克”之称的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队伍获一金一银殊荣;我院博士生王馨语2019年获得国家“自强之星”称号,本科生王泽源获2020-2021年度“广东省百佳团支部书记”荣誉。

所获荣誉

2021年9月26日,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9月5日,拟确定为2022-2023年度广东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共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个,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热带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脑功能与脑疾病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个):广东省抗病原微生物药物与免疫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疾病模式动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海洋微生物功能分子重点实验室、热带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于2000年至2020年间以第一完成单位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7项。

学术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原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是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定的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已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ED)等引文数据统计分析系统。

《器官移植》是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的医学类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生物科学)》、波兰《哥白尼索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对外交流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具有良好的国际化教学基础,中山医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泰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医学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英国卡迪夫大学开展基础医学专业“3+2”联合培养,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境外进行短期学习交流,在长期和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与国际医学教育密切接轨。我院“粤港澳医学生夏令营”项目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影响力最广的高校医学生交流项目,连续13年获得教育部重点项目立项支持。

文化传统

校训

原中山医科大学校训: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校歌

托起生命的太阳

——原中山医科大学校歌

作词:钟山嶷 作曲:郑秋枫

人生总会遇到许多艰难,信心永远和我们做伴,

只要我们勇敢的向前,成功不会成为期盼。

苦与痛对我们的考验,只要坚强就没有难关。

微笑着学会勇敢,人生才会变得灿烂。

就让我们绽放出光芒,让世界知道我们的坚强。

就算前方有再大的风浪,阳光总会在我们身旁。

任何艰难都无法阻挡,我们用一生创造的辉煌。

用我们坚强的臂膀,托起生命的城墙。

现任领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