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王方壶

更新时间:2023-05-16 21:14

1978年于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方体,小口,斜肩,腹两侧有一对环耳,这是战国中、晚期常见的方壶形式。它在造型上的突出特点是,使用了八条雕龙为装饰。

文物特征

1978年于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方体,小口,斜肩,腹两侧有一对环耳,这是战国中、晚期常见的方壶形式。它在造型上的突出特点是,使用了八条雕为装饰。在壶盖上有四个抽象的龙形钮,在壶肩四棱上各雕塑有一条小龙,龙头冲上,独角大耳,颈背生鬃,长尾。这些龙装饰的使用,为光素无花纹因而略显呆板的壶体增加了活泼气氛,而龙身无繁缛的花纹,与壶体协调相称,共同构成一种素雅明快之美感。

该壶最受学术界珍视之处,是它的四个光平的腹壁上,用纤细的笔道、工整优美的篆书,刻下的长达四百四十八个字的铭文。根据铭文的记载,这是一件中山国王命令其相邦(相国)铸造的酒器。该壶铭文云:“择燕吉金,铸为彝壶,节于禋〓,可法可尚,以飨上帝,以祀先王。”意即选择燕国优质铜,铸造铜壶,按照禋祀的礼仪规定装酒,用于祭祀上帝和祖先。在铭文中说该器叫做彝壶,用来盛祭祀上帝、祖先的酒。到了汉代,人们给这种方体铜壶起了个专名叫做“钫”。

中山王国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在今河北省平山县一带,它在列国的纵横争夺中曾扮演过重要角色。中山桓公曾以武力驱魏复国,后经〓等四代的努力,国力进一步强盛,已经能够“与六国并称王”。后赵武灵王伐中山,“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可见中山国的实力是多么雄厚。

补文献之缺漏

然而史书中关于中山国的记载却少得可怜,中山王墓的发掘,中山方壶以及同时出土的中山王鼎、中山胤嗣圆壶等一批中山国铜器,都带有长篇铭文,记载着大量重要的中山国史实,为研究中山国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史料。

如史书记载,公元前316年,燕王哙听信鹿毛寿等人劝言,把王位让给老臣相邦子之,引起了政治风波。齐宣王则趁机伐燕,并“毁其宗庙,迁其重器”。据中山王壶和中山王鼎的记载,当时中山国也参加了伐燕的战争,并占领大片燕国疆土。在燕昭王即位后第三年,中山国王命令相邦司马赒选择从燕国掠夺的上等铜,铸造了中山王铜方壶,用以纪念中山国对燕战争的胜利。中山国与齐国联合伐燕,在史书上只字无载,中山王方壶等器的出土,弥补了史书的缺文。

方壶铭文

唯十四年,中山王错命相邦周,择燕吉金,铸为彝壶,节于禋櫅,可法可尚。以飨上帝,以祀先王。穆穆济济,严敬不敢怠荒。因载所美,昭跋皇功,诋燕之讹,以儆嗣王。唯朕皇祖文武,恒祖成考,寔有纯德遗训

,以施及子孙,用唯朕所放。慈孝寰惠,举贤使能,天不斁其有忨,使得贤才良佐周,以辅相厥身。余知其忠信也,而专任之邦。是以游夕饮饲,罔有懅惕。周竭志尽忠,以佐佑厥辟,不贰其心,受任佐邦,夙夜匪懈,进贤措能,无有遹息,以明辟光。适遭燕子哙,不辨大义,不忌诸侯,而臣宗易位。以内绝召公之业,乏其先王之祭祀,外之则将使上觐於天子之庙,而退与诸侯齿长於会同。则上逆於天,下不顺於人也,寡人非之。周曰:为人臣而反臣其宗,不详莫大焉。将与吾君并立於世,齿长於会同,则臣不忍见也。周忨从在大夫以靖燕疆,是以身蒙皋胄,以诛不顺。燕故君子哙,新君子之,不用礼义,不辨逆顺,故邦亡身死,曾无一夫之救。遂定君臣之位,上下之体,休有成功,创辟封疆,天子不忘其有勋,使其老策赏仲父,诸侯皆贺。夫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愿爱深则贤人亲,作敛中则庶民附。呜呼,允哉若言!明跋之于壶而时观焉。祗祗翼翼昭告後嗣。唯逆生祸,唯顺生福,载之简策,以戒嗣王。唯德附民,唯义可长,子之子,孙之孙,其永保用无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