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7 13:12
上世纪20年代,中山路已初具雏形。当时从汕头到潮州的轻便铁路车站,就设在中山路的同益市场附近,所以老一辈的人都把那里称为电车头。中山路西从红砖楼(后来拆建成金凤坛)起,东至汕樟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又拓建了中山中路、中山东路,使中山路一直延伸至泰山路以东的海滨浴场,成为我市东西走向最长的道路之一。中山路笔直又宽敞,街道两边,高楼林立,马龙车水,煞是热闹。可在上世纪50年代,中山路真正能称得上马路的只是公园路为止。那时从红砖楼到公园头这段路是用柏油铺成,路的中间还有一条绿化带将两边隔开,两旁建有人行道。而从新兴街再往东,就像农村乡道一样狭小,而且弯弯曲曲。路的两边多为低矮小屋和农田菜地,除了市东堂和林家祠堂再也找不到像样的建筑物了。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初期,马路才慢慢的向东延伸。1964年中山四小建成,那四层楼高的“大洋楼”成了当时中山路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上世纪60年代末,位于公园头的工艺大楼以五层楼高的雄姿屹立在中山路,成为中山路最为壮观的建筑物。而大楼前面的马路旁因为宽阔平坦,所以一到夏天晚上,便成为附近居民纳凉和睡觉的好地方。
中山路在“文革”时期被改名为工农兵大道,两边以中山路命名的商店改名了,中山饭店改为工农兵饭店,中山公园也改为人民公园。主要建筑物成了当时群众造反组织的据点,道路两旁的大街小巷都因为居民联防而建起寨墙。整条中山路显得孤零零,不时还传出两派武斗的消息,闹得人心惶惶。幸而这样疯狂的时间持续不久,中山路还是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上世纪70代初期,中山四小前面低矮破旧的民居被拆掉,建设为八层高楼。这一举动揭开了汕头市旧城区改造的序幕。自此之后,春梅里、林家祠等等,一片一片的旧城区改建方兴未艾,一幢一幢的高楼大厦在中山路耸立起来。而中山路最高的建筑物要数红亭花园那二十几层的大楼了。中山路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印证了新旧中国和改革开放前后的全过程。而中山路本身也已经完全脱胎换骨,重新焕发出了青春活力。如今的中山路,除了中山饭店和市东堂附近几栋楼是解放以前的建筑物之外,其余的都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建成的。如果这两处地方有一天被改建掉,那中山四小便是中山路最古老的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