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

更新时间:2024-05-19 11:15

中山路,湖北武汉武昌区境内道路,位于武昌老城区的环城路,西与临江大道连接,北起长江大堤口,东经积玉桥,南下螃蟹岬、小东门大东门武泰闸,依鲇鱼套至解放桥止,全长7220。中山路北通青山工业区,西连沿江码头,东南达武昌南站与南湖飞机场、南接武咸、武纸等公路干线通往湖南省

历史沿革

中山路是沿古老的武昌城垣和护城河兴建的。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武汉,成立国民政府以后着手拆城,从1926年底开始至1929年基本拆完。

1936年7月,中山路(当时也称环城马路)开始动工,由工兵和承包商分3段建造。第一段由大堤口至沙湖巷止,即原箍桶街一带,长900米,筑30米(到武胜门正街处)和10米(武胜门以下)宽的泥结碎石路,其中筑有人字沟、下水道、留泥井、人行道。

此段全部招标建筑,于1936年10月17日开工,1937年3月31日全部竣工;第二、三段由武胜门至武泰闸,除蛇山尾部的开山及涵洞工程外,其余都是路基路面工程。1936年7—10月路面工程竣工,其中的开山工程因石质坚硬运输困难延至1937年1月竣工。整个环城路大堤口至武泰闸(长6340米,平均宽为10米),工程耗资法币134575.04元。建国后,中山路进行了多次扩建。从积玉桥到民主路日段全长2154米,1959年9月将路基扩宽为12米,铺筑9米宽的泥结碎石路面;1961年加铺8.8米宽的沥青路面;1973年再扩宽7.2米,使沥青路面总宽达16米。从小东门到张之洞路(今紫阳路)一段,1956年改建为7米宽的沥青路面,1967年11月至1968年5月扩宽至9米,1969年延到栅栏口。

1979年,再次将大东门至南站按规划(宽60—70米)扩建完成,使中山路成为武汉市最宽的主干道之一。其断面形式为三块板:路中快车道宽21米,两分隔带各宽3米,两侧慢车道各宽9米,人行道各宽9米。其中大东门至千家街段,于路西慢车道与人行道之间加设9米宽的停车场(可停卡车35辆),路西人行道也加宽至10米。快车道帮宽结构基础为15厘米钢渣、90厘米白灰煤渣土,面层为9.8厘米沥青面层,原路加铺9.8厘米沥青面层;慢车道结构为30厘米白灰煤渣土基础,5厘米沥青路面。

1964年4月,建南湖飞机场道路工程时,对栅栏口至武泰闸段170米进行加铺扩建,路基宽13—14米,路面为宽9—11.5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南站至栅栏口段则于1984年5—7月由原7米扩宽到14米,原有排水箱涵相应接长。

中山路的南段,自武泰闸至解放桥全长1380米,1966年7—8月在原碎石路面上铺筑宽6米、厚15厘米白灰煤渣土和5.8厘米的沥青面层的沥青路面,加上原有路面厚31厘米,总厚达51.8厘米。

中山路武昌火车站至武泰闸接武咸、武纸两条公路,为全市的南大门。1986年日车流量已过万辆,原有10—14米宽道路人车混行,经常阻塞。1987年市政府决定扩宽改建,并紧靠武泰闸东侧新修巡司河桥1座,工程分为两期实施:1987年8月至1988年8月,一期工程栅栏口至武昌站1075米,按规划60“5米宽路幅一次建成。栅栏口至梅家山路330米段,路幅宽60米,为两阶式凸形断面。快车道比两侧慢车道和人行道高约3米,快慢车道之间用浆砌块石挡土墙护坡。梅家山路设半径35米的平行环行路口,以解决南湖北路与铁路立交流转向问题。从梅家山路口至武昌火车站南头,在快车道和花坛东侧加建一条路堑凹形8米宽的匝道,其中部岔路连接南湖北路公铁立交桥,匝道全线为T型路堑。此段增辟匝道,缩窄东侧人行道,路幅总宽65米。同时埋设排水干管1800米,同步建设供水、供电、电信、煤气、路灯管线。一期工程造价420万元。

1990年1月至10月,续建栅栏口至武泰闸段450米第二期工程。栅栏口至巡司河桥段长287米,扩建后路宽60米,其断面布置与一期工程中平面地段同。新建巡司河桥宽30米,过桥后临时线长163米,断面宽由30米渐变为9米,顺接武咸公路。二期工程投资308万元。路面结构:快车道为24厘米厚水泥混凝土路,设置永久性分车线及横道线,匝道为20厘米厚水泥混凝土路面,巡司河桥以南车道全线两侧慢车道为沥青路面。1996年6月中山路二期扩建工程开工,南起小东门北至积玉桥,全长2500米,规划道路宽50米。其中车行道22米,非机动车道12米,人行道8米,绿化隔离带8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