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9 14:22
满城汉墓,又名中山靖王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陵山之上,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二月,刘胜薨,窦绾葬于西汉元鼎四年之后、太初元年之前,即前113~前104年之间。
西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刘胜被封为中山王。
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二月,刘胜薨。窦绾葬于西汉元鼎四年之后、太初元年之前,即前113~前104年之间。
1968年5月23日下午3时许,解放军某部工兵团在满城县城西南约1.5千米处的陵山主峰东坡开凿隧道时,发现满城汉墓。
1968年6月18日晚,周恩来总理对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做出批示,组织考古专家进行实地调查。
1968年6月27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开始联合发掘。
1968年7月12日,靖王墓后室的石门被打开,并在后室靠右侧墙边发现金缕玉衣。
1968年7月22日,郭沫若在墓室外对墓地的环境、地形进行观察。他指出,汉代盛行夫妻合葬,西汉中期以前,夫妻往往是同墓地而不同墓穴。按照“同坟异葬”的习俗,认为靖王墓的北部应该还有一个墓室。
1968年8月3日,周恩来总理批示:“可以按照郭老的设想去做。”
1968年8月13日,按照郭老标出的位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工作队部分人员和战士们等原班人马开始对靖王墓北侧120米处进行挖掘,并发现窦绾墓。
1968年9月16日,窦绾墓墓穴后室被打开。墓中出土了一方铜印,两面印文分别为“窦绾”、“窦君须”,由此得知其姓名。
1968年9月19日,历时111天的满城汉墓发掘工作全部结束。
1991年5月3日,满城汉墓对外开放。
2014年,原满城县政府对满城汉墓陵园区进行了环境整治,升级改造工程一期工程即将完工,分为未央广场和汉墓核心景区建设两部分。三重仿汉阙式大门、汉代文物展馆已经完成,墓室内灯光也进行了改造。
满城汉墓坐落在陵山主峰的东坡,两墓南北并列,墓门向东,相距约120米。陵山主峰居中,两峰如左辅右弼,三峰相连,形如坐西朝东的太师椅。在墓口前的山坡上有一条宽6~14米的南北古道,此道应是营建墓穴和埋葬死者时人工修建的上山道路。陵山上除了第一、二号两座墓外,暴露在外面的小墓还有18座。
满城汉墓属于横穴式的“崖墓”,均采用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墓道及墓室凿山而成,呈弧形。满城汉墓平面布局上大同小异,均由墓道、甬道、北耳室、南耳室、中室、后室六个部分组成。陵墓布局模仿了地上宫殿,耳室象征车马房和库房、中室模拟宴客厅堂、后室象征卧室并附有象征浴室的侧室,墓中还设有构思精妙的防盗和排水系统。
靖王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容积2700立方米,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6个部分,墓室中分别修建了木结构瓦房和石板房,形成了一座功能齐备的地下宫殿。
靖王墓前堂长约15米,宽约12米,是一个修在岩洞里的瓦顶木结构建筑,厅堂里摆满了铜器、铁器、陶器、瓷器和金银器,还有象征侍从的陶甬和石甬,以及出行时使用的仪仗等。前厅是象征墓主人生前宴饮作乐的大厅。后室用大小不同的石板筑成,分石门、石道、主室和侧室。主室是一间石屋,内置汉白玉铺成的棺床,上置棺椁。室内放置了许多贵重器物。墓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整个墓道先用石块填满,后在墓道外口砌两道土坯墙,其间浇灌铁水加以严封。
窦绾墓平面布局与靖王墓大同小异,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等六个部分,全长49.7米,最宽处65米,最高处7.9米,容积3000立方米。就墓室建造来说,规模、气魄、开凿工艺均超过靖王墓的水平。
满城汉墓是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以山为陵的墓葬。
满城汉墓墓内除了华丽的陈设和棺椁外,发掘中还出土各类文物1万多件。其中仅金银器、玉石器、铜器、铁器等精品便有4000多件,各类铜灯19件,尤以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等最为珍贵。其中靖王、窦绾两套完整的玉衣,也是中国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
靖王墓除墓道外,其他各洞室都出土大量的随葬器物。甬道和南耳室是车马房,放置产用的车和驾车的马,还有狗和鹿。北耳室主要放置陶器,象征贮藏食物、饮料的仓库和磨房。中室是一个宽大的厅堂,中置铜、陶、铁、金、银、玉石、漆器以及帷帐、俑、五铢钱等。后室是内室,除放置棺椁外,还有铜、铁、玉石、料、漆器以及俑和钱币等。铜器是一号墓中主要的和富有特色的随葬器物,共64种419件,都属实用器物,某些器物还刻有铭文。
窦绾墓随葬品主要放置在南、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内。窦绾墓出土铜器40类188件。与靖王墓相比,兵器很少,多为生活用具。
满城汉墓其他主要文物还有有“当户”铜灯、鎏银骑兽人物博山炉、透雕双龙纹高钮白玉谷纹璧、铜漏壶、“中山内府”铜镬、鎏金鸳鸯铜戈、错金铁短剑、玉具剑、鎏金银狩猎纹铜当卢、错金银铜锯齿形器、错金银铜承弓器、炉形铜灯、豹形铜镇、玉人、蟠虎钮方形玉印、“私信”蟠龙钮圆形玉印、“窦绾”铜印、花形悬猿铜钩、铜朱雀衔环杯、幄帐构件、熊足铜鼎、蟠螭蕉叶纹提梁铜壶、铜链子壶、行酒令钱、错金银镶嵌铜骰、铜说唱俑、“医工”铜盆等。
靖王墓有一棺一椁,改变了过去诸侯王使用多层棺椁的旧制。髹漆棺椁置于汉白玉石的棺床上。
窦绾墓有棺无椁,为镶玉漆棺,装饰颇为特殊,棺内周壁用192块玉版镶嵌,棺的外壁镶嵌玉璧共26块,棺盖及左右侧壁各镶8块,前后端均嵌大型玉璧一块,这种内外镶玉的漆棺未见于记载,在考古工作中也属首次发现。这一镶玉嵌璧木棺的出土,是中国考古学上的首次发现。
满城汉墓出土的两套玉衣外观与人体形状一样,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子6个部分,均由玉片组成,玉片之间以金丝加以编缀。
靖王的金缕玉衣全长1.88米,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衣外貌和男子体型一样,体躯肥大,腹部突鼓,头枕鎏金镶玉铜枕,两手握璜形玉器。全身可分为头、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个部分,包括脸盖、头罩、上衣前片、上衣后片、左袖筒、右袖筒、左手套、右手套、左裤筒、右裤筒、左鞋、右鞋等十二个部件组成。袖筒、裤筒、手套和鞋都有开缝。脸盖上刻画出眼、鼻和嘴的形象。手作握拳状,足部呈方头平底高腰靴状。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等佩戴之物。
窦绾的玉衣全长1.72米,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600克。头下枕一鎏金镶玉铜枕。在玉衣内,放置玉璧15块。
西汉错金铜博山炉,出土于靖王墓侧室,熏香用具,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炉体高26厘米,通体错金丝,炉盖镂雕成山峦起伏状,人和虎、豹、猴、野猪等动物置身其间。足部为透雕蟠龙纹,器腹饰错金卷云纹。炉身似豆形,通体用刚柔相济的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把香料放入点燃,香烟通过炉盖的许多小孔,袅袅上升,弥漫房中。博山,乃古代神话中的仙山,错金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炉盘上部和炉盖则铸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以象征陆地和群山。炉盖上就山势镂孔,山峦间有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或是蹲在山峰高处或是骑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则在山中巡猎。炉座把上透雕成三条蛟龙,以龙头擎托炉盘,炉座把上有山、海之间饰龙纹。
长信宫灯,出土于窦绾墓。外形是个宫女跪坐执灯的形象,灯高48厘米,通体鎏金,作宫女跪坐双手执灯状,灯的各部分是分铸而成,可以随时拆卸,结合起来却天衣无缝,构成了一个整体。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在圆形轨道内可以开合,能根据需要调节光亮的大小和照射的方向。宫女的体内中空,烛火的烟滓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进入体内,使烟滓停滞在灯身中,用以保持室内的清洁。
长信宫灯是一件罕见的古代艺术珍品,设计精巧,宫女的造型极其生动。灯体上6处“阳信家”字,字迹比较工整;上部和灯座底部周边刻有“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的铭文,其字迹稍嫌潦草,说明宫灯原本是属于阳信夷侯的刘揭之家,后为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居所长信宫中使用,故名“长信宫灯
鎏金银蟠龙纹铜壶,出于靖王墓后室,盛酒器。通体以鎏金、鎏银工艺装饰。通高59.5厘米、腹径37厘米,重16.25千克。全壶金银相间,黄白互映,异常华丽。壶底铭文显示此壶是主司膳食的官用来盛酒的器物。口部和圈足有鎏银卷云纹装饰带,颈部为鎏金银相间的三角纹带。腹部饰4条独首双身龙,上下盘绕,中间以金色云纹为地。纹饰带之间用金色带状弦纹分隔。壶盖上面饰有3只鎏金凤纹。壶内壁髹朱漆,底部刻有铭文:“楚,大官,糟,容一石,并重二钧八斤十两,第一”。此壶原属楚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楚王刘戊参与七国之乱败死,国除,其财产没归朝廷。汉朝又将其转赐给中山王。
“中山内府”铜镬,出于靖王墓中室,收藏于河北博物院,高22.5厘米、口径41厘米。敞口、微鼓腹,腹部有蟾蜍形铺首衔环一对。镬即大锅,用以煮牲肉。口沿上有铭文:“中山内府铜镬,容十斗,重卌一斤,卅九年九月己酉,工丙造。”西汉诸侯国的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类同,“内府”职能应与中央“少府”职能相近,执掌诸侯王府内的事务。卅九年即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己酉”指九月的某一日,“工丙造”即工匠丙制造,工匠丙所属机构可能是中山国专设的铜器生产机构。此器为断定墓主人身份提供了证据,西汉中山王只有刘胜在位时间超过39年。铭文对于时间的记载精确到日,这在满城汉墓刻铭铜器中是唯一的一件。
鎏银骑兽人物博山炉,出于窦绾墓中室,熏香用具。高32.3厘米、口径13.1厘米、底径22.3厘米,由炉盖、炉身、底座三部分组成。盘形底座,折沿,浅腹,平底,四周饰同心圆和一组柿蒂纹。底盘内有一骑兽力士,兽作俯卧昂首张口状,力士上身赤裸,下身着短裤,腰间束带,跪坐于兽背,兽体下面有一支钉,安插于底盘上的小圆孔中。力士左手撑在兽颈部,右手上举托住炉身,并回首仰望着炉体,笑面可掬。炉身呈钵状,子母口,圆鼓腹,底部有一小圆座和力士的右手铆接在一起。炉盖分上下两层,上层铸出山峦和流云,山云间有虎熊出没、人兽搏斗和人驾牛车等场面;下层铸龙、虎、朱雀、骆驼及草木、云气等纹饰。
铜朱雀衔环杯,出于窦绾墓中室。通体错金,朱雀衔环矗立于两高足杯的兽背上,朱雀展翅翘尾,喙部衔一能自由转动的白玉环。兽昂首张口,四足蹬于高足杯的底座上。朱雀的颈、腹与两杯的表面嵌有圆形和心形绿松石十三颗。出土时杯内尚存朱红色痕迹。
透雕双龙纹高钮白玉谷纹璧,出土于靖王墓棺椁之间,收藏于河北博物院。玉璧高25.9厘米、直径13.4厘米,用和田白玉琢制,两面琢刻谷纹,璧上端透雕一对矫健威严的夔龙,夔龙张口挺胸、长尾高卷、侧身相背,有蓄势欲飞之势。顶端有流畅的云头装饰。中央有一圆穿,可供穿系悬挂之用。
铜鸠杖首,出于靖王墓后室,收藏于河北博物院。铜鸠杖首高5.7厘米,作鸠头形,长喙,圆眼,颈作椭圆形銎,杖已朽。相传鸠鸟进食不噎,杖饰鸠首,寓意老人进食顺利,身体健康。
铜说唱俑镇,出于靖王墓中室,收藏于河北博物院。铜说唱俑镇高7.7厘米,两件风格基本相同,均坐姿,头戴圆帽,高髻,着错金云纹右衽衫,袒胸露腹。大眼睛,高额骨,尖下巴,张嘴嬉笑,表情滑稽。两者均为汉代俳优人形象,正在进行说唱表演。此二镇应为中央工官的制品,由朝廷统一赐给诸侯王使用。
2018年12月28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河北博物院共同举办的“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品共计151套724件,其中包括来自河北博物院的149套722件文物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2件满城汉墓出土的一级文物,一级品数量多达62套(件),占比41%,如刘胜金缕玉衣、铜朱雀衔环杯、错金铜博山炉、错金银鸟篆纹壶、鎏金银蟠龙纹壶、透雕双龙纹白玉谷纹璧等。展览以刘胜的人生轨迹为叙事线索,融入西汉盛世的大时代背景,共分为“盛世风貌”“王国往事”“长乐无极”“因山为藏”“发现靖王”等五个单元。
西汉中山国,位于太行山东麓,大致包括今易水以南、滹沱河以北的地区,首府设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市)。西汉中山国有十代王,刘胜是第一代王。
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景帝刘启平定“七国之乱”后,为加强自己的皇权统治,对自己的子孙分封。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封刘胜为第一代中山靖王,并改中山郡为中山国。此时满城县为中山国的北平县。
因山为葬,即依山开凿,满城汉墓这种“因其山,不起坟”的埋葬方式是效仿其刘胜祖父汉文帝刘恒的霸陵而成。陵墓的布局模仿了地上的宫殿,有象征厅堂的中室和象征卧室的后室及附设的浴室(侧室)。墓道两侧还有车马房和库房。墓中还设有构思精妙的防盗和排水系统。
相传一日刘胜登上凤凰山(今陵山),见主峰居中,两峰如左辅右弼,三峰相连,形如坐西朝东的太师椅,又似筑有双阙的城堡。于是他就对随从说,自己百年之后便安寝在这座山上。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刘胜死后便葬在凤凰山上,山名也更名为陵山。主峰顶上的祠庙为刘胜祠庙。
刘胜(前165年-前113年),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是第一代中山王,统治中山国42年。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二月,刘胜去世。
玉衣,史书称“玉柙”或“玉匣”(亦作“框”),为封建贵族特制的葬服,始于战国末年,而盛行于西汉和东汉,魏黄初三年(222年),魏文帝曹丕曾禁止使用珠襦玉匣。
玉衣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以金缕为最高级。按《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载,东汉时代皇帝的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等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刘胜仅是诸侯王,却用了金缕玉衣,这可能是西汉时尚未定制之故,或者是汉武帝破格特赐的。
玉衣制作的方法,是把玉石精工琢磨成长方形、方形、梯形、三角形、多边形等不同形状的厚0.2~0.35厘米小薄片,并在玉片不同部位的角上穿孔,有三孔、四孔、五孔不等,以四孔居多,然后用黄金或银、铜制成细丝编缀而成。玉衣各部件的边缘是以织物和铁条锁边,加固成型,使之整齐美观。
2000年10月20日,国家邮政局选取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蟠龙纹铜壶、错金铜博山炉、朱雀衔环杯这四件具有代表性的国宝级文物,发行《中山靖王墓文物》邮票一套四枚。
满城汉墓中的文物创造多项全国之最:4枚金针、5枚银针、“医工盆”,以及小型银漏斗、铜药匙、药量、铜质外科手术刀等是发掘出土的质地最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整套西汉时期医疗器具;计时器铜漏壶是出土年代最早的一个古代天文学器物;一个由石磨和大型铜漏斗组成的铜、石复合磨,是体积最大、时代最早、设计科学、构思奇妙的铜石复合粮食加工工具;500多件兵器中,有中国最早采用刃部淬火新工艺的铁剑,而刘胜的铁铠甲,也是考古发掘中所见到的保存最完整的西汉铁甲;一件玻璃盘和两件玻璃耳杯为考古发现最早的国产玻璃容器。
满城汉墓是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在中国考古史上占重要的地位。作为汉诸侯王、后一级的大型崖洞墓,满城汉墓墓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墓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品级高、数量多,科技工艺价值含量高,充分反映了西汉盛世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它的发掘,是考古界的盛事,创造了数项考古学之最,如首次发现了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证实了文献记载的准确性,揭开了历史上的金缕玉衣之谜;首次发现了镶玉漆棺和完整成套的汉代幄帐构件;发现了质地最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整套医疗器具,最早的玉饰齐备的汉代玉具剑、国产玻璃容器、单壶泄水型漏壶,以及最完整的西汉铁甲等。
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982年7月23日,满城汉墓被河北省评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中山靖王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3月,满城中山汉墓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2021年10月,满城汉墓入选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1年12月24日,满城汉墓入选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
地理位置
满城汉墓,位于河北保定市满城区城西南1.5千米的陵山上。
开放时间
08:30~17:00
门票价格
登山入园票,10元/人;
靖王墓+窦绾墓联票50元/人。
2020年2月,为致敬一线抗“疫”工作者,景区自疫情结束起至2020年12月31日(景区运营时间内),全国医护工作者凭借医生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可享受景区门票免费政策。
交通信息
自驾:京昆高速(G5)满城口下道10分钟到满城汉墓景区。京港澳高速(G4)保定北下道30分到汉墓景区。
公交: 保定市客运中心-----未央广场(满城汉墓景区),15路、10路、106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