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护军

更新时间:2023-03-27 16:11

中国古代高级军事长官的官名。原名护军,与中领军同为重要军事长官。护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军事长官的官名,其中中都护、中领军、中监军、中护军等职位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这一官名始于,到两汉魏晋时期发展到重要性的顶峰。东汉末,曹操丞相时,置护军。建安十二年(207年),改护军为中护军。三国中护军主武官选举,官四品,隶领军。其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东吴蜀汉亦置。西晋官三品。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省护军,并领军。 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复置,领营兵,属官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等。南朝宋皆因晋制。为十四班。陈为三品。 北魏太和末官三品。北齐官亦三品,并掌四中关津、护卫舆驾

历史沿革

秦汉时期

护军官名最早出现是在秦朝时所设置的护军都尉,汉朝则延用秦制。

汉高祖时,曾以陈平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汉武帝时,置护军将军,以韩安国任其职,尽护北击匈奴诸将领,隶属于大司马府,后复名为护军都尉。汉成帝时,护军都尉成为大司马府重要属官,位比丞相司直(秩比二千石)。汉哀帝时,将护军改名为司寇。汉平帝元始元年,又改回护军。班固曾经担任大将军中护军,不过亦是隶属于将军幕府,而非朝中列职。

魏晋时期

建安十二年,曹操将护军改为中护军,领军改为中领军,并令其掌管禁军,宿卫皇室,地位颇重。后来曹魏进一步改其名为护军将军,掌管选拔武官,隶领军。蜀汉、东吴都有此职位。

曹魏后来在诸州设置都督以管理地方军事,并随之设置护军。后来在诸要镇及将军出征时亦都设置护军。如曹操曾令曹真征蜀护军,负责统督诸将,此后吴、蜀亦置。

由于汉、三国、晋朝时期中护军的职掌为掌禁军,总统诸将,并且主武官选举,因此为此职者必须秉公无私,才能举荐良材,反之则有接收贿络之讥。如曹羲在《述孝诗叙》中自称: “余年三十,迁中领军,总六军之要,秉选举之机。”

三国时期由于以军阀割据为主题,控制军事力量的势力往往能在内外政治斗争中取得极大优势。中护军、中领军等要职直接负责选拔下级武将,执掌禁军,非常容易形成忠于自己的军事势力,且在各国实权各有不同,所以很多情况下都由受到统治者绝对信任的重臣担当,如东吴的周瑜、蜀汉的赵云都曾担任中护军之职。而此职位一旦落入权臣家族之手,则可能成为其控制朝政进而夺取政权的重要力量。

曹魏权臣司马师为中护军时,《晋书》称其:“作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曹魏后期司马氏控制朝中大权,设置四护军,统领都城外禁军。先后担任此职务的有司马师、司马昭王肃司马望羊祜,其中王肃是司马昭岳父,司马望是司马昭堂兄,羊祜是司马师妻弟,最终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迫使曹魏禅让,建立晋朝。

刘备伐吴,有护军、领军,分别是冯习吴班李严为中都护,领内外军事。蜀汉时赵云、陈到曾为中护军、护军,杨戏于《季汉辅臣赞》中赞曰“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孙吴中护军实权较大,孙策死后,周瑜“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吕蒙得到重任也是任左护军。

由于护军将军掌管选拔下级武官,因此具有相当重的职权,故担任此职位者有时存在滥用公权谋取私利之事。如汉初陈平为护军中尉时,就有人上谗言说:“平受诸将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曹魏时期蒋济为护军,民间有歌谣讥笑他说:‘欲求牙门,当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意指蒋济卖官高低各有价格。《魏略》明白地指出:“ 护军之官,总统诸将,主武官选。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

司马氏建立晋朝后,晋武帝认为“中护军职典戎选,宜得干才”,以羊琇为中护军。

南北朝及以后

南北朝时期北朝设置护军府,置护军将军,内护天子銮驾,外掌都城禁卫。

隋炀帝时设十二卫,每卫置护军四人,以辅佐将军。后来改护军为虎贲郎将。

唐朝时则置有上护军、护军,不过多为勋官,后来设置护军中尉及中护军以掌管禁军,并多以宦官担任。

宋朝时置有护军将军,负责掌外军。领、护军资历重者为领军将军、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领军、中护军。

清朝时则以守卫京城的八旗兵为护军,设有护军统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