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12 19:35
中洲农场1957年底创建于汉川市西北部的中洲湖区,地跨东径113°26′~113°33′、北纬30°37′~30°41′之间,西与天门市接壤。场区距汉川城关50千米,距省会武汉105千米。农场东西跨度13.5千米,南北最大纵距7千米,国土面积5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940亩,总人口2.2万人。农场下辖6个大队(分场)33个生产小队,两个社区,并设有6个部门单位(中心、公司)。
汉川市国营中洲农场1957年底始创建于中洲湖区,位于汉川市西北部,国土面积55.74平方公里,人口2.2万人,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农场土地范围东抵汉川市韩集乡,南与汉川市田二河镇、里潭乡接壤,西邻天门市净潭乡,北界至汉川市新堰镇等。场区至汉川市城区40公里,北至应城市35公里,南至仙桃市30公里。新中、田中公路从中洲农场穿过,武汉绕城高速孝仙段在农场设有出口,场区距离此出口2公里,距离武荆高速公路汉川收费站47公里,至武汉天河机场9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农场原是省农垦局直属国有农垦企业,于2001年10月下放到孝感市管理,设立“孝感市中洲垸管理区”,与“湖北省国营中洲垸农场”实行一个机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2004年5月农场下放到汉川市管理,同年9月撤销“孝感市中洲垸管理区”、“湖北省国营中洲垸农场”,设立“汉川市中洲管理区”、“汉川市国营中洲农场”,同样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2005年8月,中洲农场参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内设机构为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政法办公室和财务科(简称“四办一科”)。农场下辖6个农业社区和2个城镇区,总人口2.2万人左右,来自全国29个现有各类身份干部530人,其中在职干部120人(其中机关45人、社区36人,中心39人)、内退干部24人、离岗人员55人、离退休干部329人。2017年和2020年连续两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乡镇”。
农场土地性质属国有,拥有耕地面积54072亩,水面7560亩,林地8699亩。农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沛,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且物产丰饶,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从建场之初就一直以农业种植为主,在农业种植方面有传统优势。农场农业机械在我市各乡镇居于前列,拥有农机具1995台套,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特色产业有再生稻、稻虾连作、棉套西瓜、果树、莲藕等种养殖模式,西瓜、桃梨、再生稻香米等农产品在周边享有盛誉。林业生产是农场的一大特色,全场“四旁”绿化比例较高,有连片成林银杏产业园基地2000亩,森林覆盖率达21%。工业主导产业以医药行业为主,辖区的湖北老中醫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川贝雪梨膏、龟甲胶、活力胶原蛋白多肽粉等产品畅销省内外。
农场总人口21483人,总户数为8099户,其中常住人口15933人,农场在册职工6047人(其中:在岗职工11193人),离退休职工4740人,非职工人员5550人。
(一)地形地势
农场地处江汉平原低洼湖区。场区轮廓形如船,地势西北略高于东南,地面海拔(黄海高程,下同),西部平均24米,东部平均22.2米,最高点24.8米,倾斜度约七千分之一。
(二)气象气候条件
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降水量1152毫米,最多降水量1991年为1700.5毫米,最少降水量2001年为379.7毫米,雨季最长降水量数达13天,总降水量635.5毫米,最长连旱天数31天,降水量仅3.8毫米。
(三)土壤条件
场区土壤母质河流冲积物和湖厢沉积物,地层2米,左右为紧密黄色土壤,往下为紧密黑色土壤,40米左右为卵石。土壤酸碱适中,富含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较丰富,略缺磷。
(四)水源条件
南支江(河、湖)从西向东流经场区,场内较大支流有华严河,南支河地区水源丰富,河溪常年有流水;地下水位深30米以下。
1958年1月,建瑞丰、赤壁两农场,均属孝感专员公署农场管理委员会领导。同年10月,两场合并为中洲农场,隶属汉川县农场管理委员会领导。1960年1月12日,该场随孝感地区并入武汉市而属市农场管理委员会领导,次年6月复归地、县领导。
1962年12月18日,本场直属省农垦厅领导。1969年11月8日,该场下放,由汉川县代管。1971年8月,本场隶属武汉军区湖北生产建设兵团领导。1972年12月,兵团撤消,本场属省农垦局领导至2001年10月。
2001年10月,按照属地关系,中洲农场由省农垦总公司管理改为孝感市管理;2002年3月,设立“孝感市中洲农场管理区”,管理区与“湖北省国营中洲垸农场”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区内设机构为: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局、财政局、经济发展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社会事务管理局、国土资源与规划建设管理局。
2004年5月,中洲农场下放汉川市管理,同年9月,设立“汉川市中洲管理区”,与“汉川市国营中洲农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内设机构为: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组织人事科、财务科。
2005年8月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内设机构统一规范为: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财政所。管理区事业编制35名,另核定工勤人员事业编制3名。农场设有企业服务中心、城建环卫中心、中洲职工医院、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广播电视文化体育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畜牧与肉食品管理中心、水利排灌公司。
1、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市有关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决议,制定各项具体管理规定,并组织实施。
2、负责辖区内的党的组织、思想、作风建设,职权范围内的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负责群团工作。
3、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4、根据授权,负责辖区内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土地管理工作。
5、负责辖区内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工作。
6、负责辖区内财政、审计、物价、统计、劳动、人事管理工作。
7、统一规划和管理辖区内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8、负责辖区内文化教育、计划生育、民政优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民武装和安全生产工作。
9、负责协调市直有关部门设在辖区内的派出机构。
10、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
1、 中洲农场是正科级单位,设立中洲管理区(乡镇),现有在编干部27人,职工547人,农工5809人。
2、六个大队:赤壁大队、瑞丰大队、杨林湖大队、梅角大队、中柱大队、双福大队。
两个社区:税务口社区、松林社区。
七个场直单位:城企服务中心、排灌公司、社保中心、计生中心、畜牧中心、农技中心、民政办
3、一家医院: 中洲卫生院;三家学校:中洲中学、中洲小学、中洲中心幼儿园。
4、其设置管理职能部门:党政办、综治办、经发办、社会办、财务科五个;基层单位:6个大队、2个社区、7个中心共15个。
中洲农场在上个世纪5、60年代,主要是围湖建场;70年代实行田、林、路、渠综合治理,发展农业机械化;80年代大办工业,农业联产承包、形成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90年代发展市场经济,进行结构调整;2000年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创下历史优异成绩。
农业结构不断调优
经过几年探索,近10年来,中洲农场按照“一稳三扩”的原则着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一稳”,即从1 997年开始,引进、试种、发展湘杂棉,面积逐步稳定在4万亩左右。“三扩”,即扩大水稻种植,确保面积7千亩;扩大套种面积,减少满幅黄豆和芝麻,以棉套西瓜、大豆、甜玉米为主,复种指数达175%以上;扩大多种经营面积,实现水产养殖800亩,红薯,芋头等蔬菜相对集中,联片种植,形成板块。从2001年开始,农场农业连年丰收,甩掉了连续9年亏损的帽子。通过精耕细作、配方施肥、化调化控,棉花平均单产由过去的200 千克提高到250千克。
中洲农场土地丰富,资源调动能力强。2002年9月底实施“三田制”,即责任田、经营田、退养田。2004年元月,取消“退养田”,改“三田制”为“两田制”。“责任田”根据户口所在地,按人头人平1.5亩分给;“经营田”进入市场,拍卖承包,租赁经营,使土地资源逐步向资本大户、种田能手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06年,全场实现农业总产值10516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3824元。
工业经济集优重组
通过关停并转,盘活存量,集优重组,对原有14家场办工业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买断经营和股份制改造,到2005年止,场办工业全部民营化。2001年初,成立湖北华光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由武汉华山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中洲制药厂共同组建的股份制现代制药企业,2003年12月,通讨国家GMP认证。该公司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中医药管理局、湖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定点生产龟甲胶、鹿角胶、阿胶的大型专业厂家。龟甲胶、鹿角胶先后荣获省优、部优和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称号。该公司拥有固定资产近3000万元,员工148人,6个生产车间,可生产6个剂型25个品种的中成药,2001年,隆重推出“老中医”牌系列中成药,其中“川贝雪梨膏”、‘‘龟鹿二仙膏”、“胃炎宁冲剂”系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公司年利税200多万元。2004年3月,总场棉花公司改制,成立“昌丰棉麻公司”,置换职工身份,化解社会风险与矛盾,扩大就业范围,市场越做越大,越做越强。2006年,全场实现工业总产值4824万元。
10年来,国家和农场累计投入3643万元,用于农场基本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投资2327万元,用于道路交通建设。新建南支河大桥,沟通汉川西北交通大循环;兴修水泥路30千米、柏油路13.27千米、田间碎石路14.4千米;建装配式T形梁桥2座。市政建设:投资248万元,用于场直市政建设。利用原第一砖瓦厂地形地貌,建设西峰寺公园;利用原多种公司苗圃基地,建设中洲广场,集休闲、娱乐、健身、绿化于一体;安装路灯154盏,使场区亮化起来;建暴汽池一座,改善自来水质量;硬化中洲正街,修建下水道,解决场直居民出行难问题;利用原玛钢厂废旧厂房,兴建农资市场,服务广大农工;增建公厕5座,方便人民群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1068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0年来,累计投资763万元用于清淤和开挖沟渠,土方达156万立方米;投资196万元用于修复水毁工程;投资41万元修建衬砌台渠;投资68万元,新建角洲泵站,增建50泵房,实施中柱、梅角等泵站节能改造,提高抗排能力。
近5年来,办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7405人,2541人先后进入低保动态管理,15462人参加农场医保和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争取上级拨款和农场投放资金248.9万元,实行社会救助,开展民政优抚工作,5年接济弱势群体、慰问烈军属达24670人次;建设中心福利院,采取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办法,解决70余人老有所依的问题; 2005年,为工商企业下岗职工1214人分得责任田1800多亩,保持了社会稳定;加大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力度,制定紧急预案,成功阻截非典和禽流感的蔓延,5年累计查螺灭螺5万亩,查血吸虫病7500人次,治疗血吸虫病2200人次,预防乙脑、乙肝、麻疹、腮腺炎等流行传染病25000人次;计划生育由全市后进单位跃入全市先进行列;教育取得丰硕成果,5年累计向重点中学输送优秀学生53人,高中正取生入学率达45%;坚持主办“中洲植保”;农业科普日益深入人心;电视、通讯网络事业发展迅速,10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500多户,宽带进入农家;从2002年起,一年一度的“中洲文化体育节”活动如期举行;信访工作专人专管,规范运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平安中洲基本形成。
王建洲 1957年12月—1959年11月,先后任瑞丰、中洲农场党委副书记兼场长。
雷立天 1958年1月—1959年3月,先后任瑞丰、中洲农场党委书记。
赵公伦 1958年1月—1958年9月,任赤壁农场党委书记兼场长;1958年10月—1959年10月,任中洲农场副场长。
廖震荣 1959年10月—1984年4月,历任副场长,场长,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兼场长。
郑章启 1959年11月—1961年,先后任场长,党委副书记。
羡怀恩 1959年11月—1961年3月,任党委书记。
夏华英 1961年3月—1981年12月,先后任党委书记,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主任。
马德发 1963年7月—1979年3月,先后任场长,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周普香 1968年2月—1969年,先后任场革命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张艮海 1970年2月—1984年11月,先后任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副场长,党委副书记,书记,顾问。
樊端阳 1975年8月—1978年9月,任党委第一书记。
刘尧林 1981年4月—2004年11月,先后任副场长,党委书记,副书记,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场长,正场级调研员。
童恒元 1984年4月—1992年2月,先后任场长,党委书记兼场长,党委书记
杨福凯 1991年3月—1993年12月,任党委副书记、场长。
李生权 1998年12月—2007年6月,先后任党委副书记、场长,党委书记、场长、中洲管理区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