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6 17:46
2011年1月25日,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正式挂牌成立;
2014年1月,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通过三年建设期验收。
2017年7月,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通过发展期第一阶段验收。
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特别注重集成与融合多学科的前沿技术开展中医药融合创新研究,聚焦中药材和中药复方质量控制与优化的创新技术与方法以及优质中药新药研发的关键技术和质量标准两大研究方向,重点开展四个领域的研究,即基于“三多”特征的中药质量控制创新技术及理论基础研究;人参等贵重中药材质量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抗癌及抗炎免疫中药质量标准及其应用研究;脑神经退化和代谢性疾病创新中药的研发技术与质量标准研究。
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具体研究方向主要有:从外排转运蛋白、线粒体分裂及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等新角度,发现中药成分的新药理作用,中药复方抗流感的优势研究,中药小分子对糖尿病及炎症疾病作用的多靶点机制,以及基于三多特征的创新研究方法;基于药效学-药代动力学-质谱分析三结合的质量评价方法,人参皂苷对肠道微生物的药理作用及防治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机制,新型人参皂苷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基于组学技术的人参等贵重药材质量控制评价方法;糖脂组学等新技术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新的诊断标志物的发现和应用研究,分子模拟对接方法筛选具抗癌抗炎活性中药小分子,抗癌及抗炎免疫治疗新机制,抗炎免疫新模式动物模型以及基于组学技术的研究方法;从中药中发现抗脑神经退化的活性成分、抗神经退化活性小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朊蛋白致病性突变对其折叠和聚集机制的影响、胰岛淀粉样蛋白上中药小分子的结合位点;以及生物物理与中医药研究等。
实验室有研究人员及研究生等逾400人,其中助理教授以上研究人员57人,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讲座教授、教授、特聘教授、副教授以及助理教授等。助理教授以上研究人员均来自于国内外知名的教研机构,通晓中英双语,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国际视野,组成了一个集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多个相关专业领域人才为一体的多学科结合、结构合理。
应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和主要研究领域,实验室目前下设八个研究室和研究中心: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技术研究室、中药化学与生物有机化学研究室、中药活性评价及分子药理研究室、中药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研究室、组学技术与创新药物研究中心、澳门质谱及核磁共振光谱测试中心、中药及食品安全与质量检定中心、中药质量与安全用药资讯中心。还建立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工作站“埃尔文·内尔博士生物物理与创新药物实验室”。
实验室拥有一系列先进、精良、高端的实验仪器设备和系统,包括各类液相/质谱和气相/质谱联用仪近30台,及一系列进行整体动物-细胞-分子水平的药物生物活性评价研究所需的最高端的化学分析和系统生物学组学技术研究设备,如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Bruker 600MHz 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Agilent 1290 Infinity UHPLC-布鲁克 QTOF液质联用仪,Agilent液质联用仪包括三重四极杆液质液联用仪(6460, 6490, 6495 Triple Quad LC/MS),飞行时间液质联用仪(6230 TOF LC/MS), 四极杆飞行时间液质联用仪 (6545Q-TOF LC/MS, 6550 iFunnel Q-TOF LC/MS), Agilent 79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J-1500型高性能圆二色光谱仪,PacBio第三代测序仪,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和Micro-CT, Helios质谱流式细胞仪,膜片钳系统,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大规模计算机集群, FLIPR Tetra 高通量细胞水平筛选系统,Octet RED96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系统,BD FACSAriaIII流式细胞仪, IN Cell 6000 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仪,Leica TCS SP8 镭射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系统, 高解析度片层扫描显微镜,DeltaVision活细胞萤光成像系统等。
实验室已创建的高新技术平台主要有:天然化合物分离和结构鉴定技术、中药鉴定基因条码技术、亚细胞及分子显微可视化技术、生物有机化学技术、糖/糖肽组学分析研究技术、脂组学分析研究技术、蛋白质组学分析研究技术、干细胞分析研究技术、中药纳米制剂技术、微流控芯片铸造及研究、单细胞研究、基于纳米材料的抗肿瘤药物靶向输送技术、药物筛选和设计及医药大数据,中药成分细胞内药动学研究技术。
实验室在上述重点领域内已取得一些重要的科学发现,包括:发现一系列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中药成分;发现多种中药成分的新活性及作用机制;建立了基于创新组学技术(蛋白组学、脂组学、糖组学)的研究平台,以系统地揭示中药作用的靶网络;发现一种新的抗肿瘤耐药机制、一个新的抗炎靶点及新的致癌基因;建立了基于多元分析技术的质量评价方法,更全面有效地评价药材真伪和质量优劣。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Science, Nature, Nature Methods,Annals of Rheumatic Diseases, Analytical Chemistry,Organic Letters , Cell Death and Disease, 等主流学术期刊;获多项奖励,包括201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澳门特区科学技术奖励之特别奖及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6澳门特区科学技术奖励之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及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8澳门特区科学技术奖励之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0澳门科学技术奖之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2014年度高等学校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7年度全国创新争先奖, 第十二届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廿二届莫斯科‘阿基米德’国际发明暨创新科技展—金奖及俄罗斯和德国特别奖,2019白玉兰荣誉奖,以及2012、2014、2016 、2018及2020研究生科技研发奖,此外有1人获选国家教育部2014年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人获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岐黄学者。
重点实验室近年来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已与17间知名教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定期与澳门科技发展基金以及“两岸四地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及研修班。实验室亦致力于推动中药国际标准化及拓展高技术服务,已成立澳门中药国际标准中心,推动建立中药国际标准,负责国际标准组织(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TC249)中药材工作组(WG1)运作;实验室已获得澳大利亚NATA/ISO17025认证,可为两岸四地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符合国际ISO标准的中药产品及食品检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