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陈郝窑址

更新时间:2024-07-14 18:30

中陈郝窑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为北朝晚期,经隋唐、北宋至金元时期瓷器烧制的遗迹。

历史沿革

1978年,枣庄市文物管理站通过对全市古代窑址的调查,发现中陈郝古窑址。

1987年9月1日至10月25日,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枣庄市博物馆联合对中陈郝窑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两座隋代青瓷窑炉。

遗址特点

中陈郝瓷窑遗址面积较大,以村子为中心,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田间地头、河流两岸散布着许多瓷片、窑具,俯拾皆是。历年来村民在耕地翻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经常有完整的器物出土。根据散布瓷片和出土器物的釉色,该遗址可划分为青瓷区、白瓷区和黑瓷区三大区域。

青瓷区,出村沿河北上,河流两岸散布大量青釉瓷片和窑具。岸边的瓷片堆积有的地段厚达3米。瓷片以青釉为主,黄釉、酱釉以及施褐斑彩的时而可见。青瓷区文化堆积共分6层,按其时代可划分为4期。第一期为北朝晚期;第二期为隋代;第三期为唐、五代;第四期为北宋。遗迹有料池、窑炉、灰坑等。料池平面呈长方形,池底残存3厘米厚的瓷土。隋代窑炉两座,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由火道、窑门、火膛、出灰道、中心柱、窑床、烟囱组成。

白瓷区,位于中陈郝村南广阔地域,主要分布白瓷、白釉黑花瓷和绿彩瓷,属于北方的磁州窑系。从采集的标本和历年来出土的器物看,主要是生活用具,如白釉黑花坛、白釉褐彩罐、三彩虎头枕等。此外还有一些玩具,内容包括人物和动物两类。人物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动物有狗、羊、马、鹿、龟、蟾蜍、鸟等,塑造得心应手,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白瓷区,通过考古发掘,文化堆积可分为两层,为金元时期。出土遗迹有金代房基、料池和窑炉各1座。房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墙基由废弃的支柱和石块筑成,地面铺一层碎瓷片,可能是当时的一处制作瓷器的作坊。窑炉呈东西向,窑门向东,由火道、窑门、火膛、窑床烟囱组成。窑的底部积有半米厚的煤渣。

黑瓷区位于中陈郝村西,地面散布大量黑瓷片。

文物遗存

青瓷区出土大量可复原的窑具和瓷器。窑具主要有三足支钉、筒状支具、不规则形支具、支柱、托座、匣钵、垫圈、五齿支具、蹄形印模、垫饼、垫钉和垫板等。瓷器有碗、胡人头像罐、盆、钵、杯、盘口壶、高足盘、器盖、执壶、水盂、灯、埙、砚等。青瓷区发现的大量瓷器,以实用器为主,,采用支钉支烧,不少器物底部或碗心粘有完整的三叉支钉。釉色青中闪绿,多为内施满釉,外施半釉,底足露胎,实圈足。纹饰以划花为主,刻花极少,常见图案有波浪、草叶、方格、网状、半圆、同心弦纹。

白瓷区出土的遗物主要有窑具和瓷器。窑具有托座、匣钵、圆形支具、圆箍形支具钵形窑具、盘形窑具、火照杵形器等。瓷器有碗、罐、盆、盘、鸡腿瓶瓶、人物像、骑马俑、狗棋子等。

黑瓷区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罐等,更加讲究实用,施釉均匀明亮,釉色比较单一。

文物价值

中陈郝窑址两座隋代青瓷窑炉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的窑炉结构、瓷器的烧造技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另外在金代窑炉底部发现的煤渣,为研究枣庄的煤炭开采史提供了证据。

保护措施

1992年,中陈郝窑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中陈郝窑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中陈郝窑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

自驾:从枣庄市出发经光明大道—店韩路—S322—中陈郝窑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